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賽族
- 外文名:Maasai people
- 主要從事:遊牧,牧場為公共所有
- 歷史發展:馬賽人屬於尼羅族群
簡介,歷史發展,裝飾與服飾,遊牧,房子,
簡介
現今居住在肯亞和坦尚尼亞的馬賽人共約三十五萬,他們的祖先是居住於北非的遊牧民族,幾百年前他們趕著自己的牛群南下尋找水源,其中一支走到肯亞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形成了馬賽人,他們是尼羅河遊牧部落文化的傳承者。
歷史發展
馬賽人屬於尼羅族群。尼羅人使用的語言屬於尼羅河-撒哈拉語系,主要生活在非洲東部,從事畜牧業,包括馬賽人、桑布魯人以及卡蘭津人,以驍勇善戰和追逐牛群而著稱。他們的祖先途經南蘇丹地區來到了非洲東部,吸收接納了許多來自鄰近部落庫希特的風俗習慣,包括年齡等級制度、割禮以及文字等等。
馬賽族的領地範圍在19世紀中期達到了鼎盛,幾乎跨越了整個東非大裂谷地區,北面到達鄰近的馬薩比特山區,南部則與多多馬地區接壤。這個時期的馬賽人,襲擊牛群的範圍向東一直延伸到了坦尚尼亞的坦噶地區。獵人們主要使用長矛和盾牌,但他們最有力的武器是飛槍,可以攻擊到百米開外的目標。在1852年,有報告說大概有800名馬賽戰士在肯亞境內遊走。
1857年,在驅逐了肯亞東南部wakuafi荒野的人群之後,馬賽人的勢力範圍威脅到了肯亞海港城市蒙巴薩。不斷的遷移之後,馬賽人成為了尼羅人的最南端分支。然而,領土的擴張之後,1883~1902年間,馬賽人遭受了極大的危機。首先是流行病的發作,包括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牛瘟以及天花。據一位德國中尉的說法,流行病首先爆發於坦噶尼喀西北部地區,大約有90%的牛和超過一半的野生動物都染上了牛瘟。
作為遊牧民族的馬賽人拒絕了肯亞和坦尚尼亞政府讓他們定居下來的建議,而且還積極爭取了在兩個國家境內的國家公園中放牧的權利。馬賽人反對奴隸制度,他們與動物一起生活,厭惡現代人類的交通工具。從地域上劃分,馬賽族有12個部落,每個部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並且有自己的領導者。
裝飾與服飾
馬賽人的裝束很顯眼,男人批“束卡”,實際上是紅底黑條的兩塊布,一塊遮羞一塊斜披在一邊的肩上。馬賽人女性穿“坎噶”,頸上套一個大圓披肩,頭頂帶一圈白色的珠飾。她們的耳朵很大,有的大耳垂肩,馬賽女孩生下來就扎耳朵眼,以後逐漸加大飾物的重量,使耳朵越拉越長,洞也越來越大。
馬賽人大部分都缺少兩個門牙下齒,這是從小拔掉的,為得是灌藥方便。當然,那些前衛的青年們已經開始屏棄許多習俗,如果您看到梳著馬尾辮的馬賽姑娘,請不要驚訝。此外,馬賽人都隨身攜帶一根圓木或長矛用於防身、趕牛。由於長期形成了習慣,即使進城逛街也不離身。據說這是政府特許,別的人是絕對不可以這樣做的。
遊牧
工具書上說,馬賽人驍勇善獵(但他們確實善戰,他們一度依靠武力統治東非相當大的面積達幾個世紀之久),按照邏輯,馬賽人生活在草原、叢林中,與野獸為伍,善於捕獵理所當然。但事實上,馬賽人人不僅不狩獵,甚至只是在慶典的時候才吃肉,而且從來不吃包括魚類在內的野生動物。對自然的崇拜使他們遠離了狩獵。馬賽人的日常需要是由牲畜的奶和血提供的,他們口乾了就拔出腰間的尖刀,朝牛脖子上一紮,拿根小草管就去吸,就像我們喝飲料。馬賽人認為牛群是神的賜予,他們鄙視農耕生活,認為耕作使大地變得骯髒。
馬賽人把牛群看成生命,在夜間,牛群關在村落里,甚至和主人共居一個茅舍。白天由小孩子照看牛犢,大孩子則趕著牛群去較遠的牧場。正是由於馬賽人不狩獵,不吃野味的習俗,才使這片土地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現在的馬賽人大都定居了,唯其獨特的民風民俗還得以保留。但是,在馬賽人保護區的四周,農場主聯合起來向他們兜售自己的“現代觀念”,促使他們改變生活方式,出售或出租自己的土地。這已經使馬賽人和大自然之間的原始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脅。也許不久的將來,當我們再次提及他們的時候,馬賽人已經走出原始部落,融入了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