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地理位置,人文歷史,著名景點,
簡介
公布單位、時間:國務院2006.5.25公布,國發【2006】19號
地理位置
人文歷史
始建於1928年,重建於1943年。樓呈寶塔形,由4根長13米、腰圍近2米的大杉木組成長方形支柱,外加小柱和飛檐,層層疊穿而成。樓高15米,長寬11米,共9層。層層疊架,重瓴飛檐,如雄鷹展翅。樓檐雕龍繪鳳,畫花飾錦,細緻精美。樓頂尖處,塑有象徵吉祥的千年鶴。除4根象徵四季平安的高大主柱之外,在主柱構成的正方形對角和邊線的延長線上,還有24根粗大的、也成正方形排列的邊柱。28根柱子的墊台,都是用上等青石製成,並刻有生動形象的圖案。該樓像一座壯麗的宮殿,全用杉木鑿榫銜接,沒有一顆鐵釘。修建此樓的工匠雷文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侗族建築師,17歲那年,他在既無圖紙,又無計算儀器的條件下,用一把曲尺、一桿竹筆,在用半邊竹桿做成的“丈桿”上繪圖。經師徒12人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使從不同角度向主柱和邊柱斜穿直套的卯眼和榫頭分毫不差,充分體現了侗族建築藝術的高超。
著名景點
基本結構;
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誌性建築,從形式上分為歇山式(俗稱屋頂形,因侗族房屋多為歇山頂形而出名)和攢尖頂式(俗稱傘頂或尖頂)。鼓樓全用杉木鑿榫銜接,不用釘鉚,也沒有木楔,結構精巧,造型美觀,頂層懸有一長形大鼓。鼓樓一般高達十多米,有幾層至十幾層不等。它與居民相比,從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看都是不一樣的。鼓樓形似寶塔,最早是為了便於人們有一個集會的場所以及擊鼓傳信息而建。所以在侗族村寨中,人們常常環繞鼓樓建造房屋。侗寨中,高高的鼓樓矗立中央,居民環繞在周圍,依山勢層層延展,這種格局體現出侗族親和團結的文化內涵。
主要功能:
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民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鼕鼕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模仿杉樹形狀建造,在侗寨中屬高層建築,因為樓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擊鼓聚眾、議事的會堂,平時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場所。侗族的文化與鼓樓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動都在鼓樓里舉行,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和精華,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樓文化。
演化與發展:
在古時候,鼓樓的設計比較簡單,外形也沒有現在這么漂亮,但是隨著鼓樓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它又增加了很多附加功能,比如娛樂、休閒、對歌、多耶舞蹈(因此,有些地方也將鼓樓稱之為多耶樓)、議會等等,人們就給它做了更多的裝飾,以致發展到現在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