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科(Equidae)是現存奇蹄目中種類數量最多,分布最廣,人們最熟悉的一科,全部成員均可歸入馬屬(Equus),分布限於歐亞大陸和非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總科
- 拉丁學名:Equidae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目:奇蹄目
- 亞目:馬型亞目
簡介,概況,特徵,
簡介
家馬(Equuscaballus)是現存數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員,與人類的關係密切。
家馬是歐洲野馬或稱泰盤野馬的後代,二者學名相同,歐洲野馬已於1876年滅絕,此名就單指家馬。
概況
1881年人們又發現了另外一種野馬,稱為普氏野馬(Equusprzewalskii)或蒙古野馬,也簡稱野馬。
普氏野馬可能也是家馬的祖先之一,有人認為和家馬屬於同一種。現有的普氏野馬都是早期捕捉到的幾批野馬的後代,此後很長時間野外沒有確切的野馬的紀錄,恐怕野生的已經滅絕。
非洲野驢Equus(asinus)是家驢的祖先,二者列為同一種,非洲野驢分布於非洲東北部的乾旱地區,目前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但是家驢卻被人帶到世界各地,因為適應力強,有些再次野化。亞洲野驢Equus(hemionus)是亞洲僅有的野生馬類,體型介於驢和馬之間,分布於亞洲的開闊地帶,有數亞種,多數處於瀕危狀態,其中青藏高原的野驢常被單列為西藏野驢(Equuskiang),數量相對較多,印度和波斯的亞種有時也被單列為波斯野驢(Equusonager)。
普通斑馬(Equusburchellii)是奇蹄目中現存唯一野生數量比較多的種類,分布於非洲東部到南部之間的廣大開闊地區,是非洲原野的象徵性物種,亞種較多,其花紋有一定區別。
南非曾經有一種擬斑馬或稱斑驢(Equusquagga)和普通斑馬外形比較相似,但花紋區別較大,身上僅部分地方有條紋。
擬斑馬已於1883年滅絕,新的研究表明擬斑馬可能只是普通斑馬的一個色型。山斑馬(Equuszebra)是最早被命名的斑馬,也是現存體型最小的野生馬類,分布於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區,數量稀少。細紋斑馬(Equusgrevyi)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野生馬類,條紋細而密集,分布於非洲東北部,處於瀕危狀態。
特徵
體格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餘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如野驢(Equushemionus),尾的近端部毛短而光滑,尾的遠端部有披散的長毛。分布在我國新疆、西藏、內蒙和青海一帶。野驢為家驢的祖先。野馬(Equusprzewalskii),為家馬的祖先,原產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我國新疆交界處。
1880年由俄國探險家在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發現並報導,20世紀初德國人曾在新疆和蒙古搜捕到數十頭,飼養於國外動物園。現在野外是否還生存著野馬,是國際動物學界的一大疑問,人們寄希望在新疆北部。
1974、1981、1982年,中國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和新疆的幾個單位,先後組織考察隊,深入準噶爾荒漠等野馬產地考察,結果未取得野馬存在的確鑿證據。目前在準噶爾盆地建立了野馬放養繁殖中心,把動物園中欄養的野馬放回大自然以取得復壯和繁殖,這也是挽救野馬免於絕滅的一個重要措施。
至於自然界到底還有無野馬存在,仍是動物學的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