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反坦克飛彈

馬福反坦克飛彈

馬福反坦克飛彈(MAF),也叫麥夫反坦克飛彈,是義大利新研製的第三代輕型反坦克飛彈,由雙人攜帶和操作,既可架設在地面發射,也可安裝在車輛上使用。研製工作已於1991年結束,但迄今尚未投產。飛彈採用雷射駕波束制導方式。發射後,飛彈沿雷射束飛行直至命中目標,系統全重38公斤,破甲厚度780毫米,射程75-30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福反坦克飛彈
  • 外文名:MAF
  • 研製單位:義大利飛彈發展聯合公司
  • 研製時間:20世紀80年代
  • 目標:坦克、裝甲車輛
  • 射程:75-3000米
簡介,主要戰術技術指標,飛彈,布局與結構,動力裝置,制導與控制,戰鬥部與引信,發展與改進,

簡介

“馬福”(MAF:Missile Anticarro da Fanteria)是義大利研製的一種步兵用第三代輕型反坦克飛彈。主要用於攻擊坦克、裝甲車輛等。由於它採用了大威力的戰鬥部,可用於對付現代新型主戰坦克。該彈於八十年代初開始研製,1985年在撒丁地區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外場發射飛行試驗。“馬福”是義大利的奧托·梅拉臘公司、賽萊尼亞電子工業公司和斯尼阿·BPD公司組成的義大利飛彈發展聯合公司研製的一種雷射架束制導反坦克飛彈武器系統,能在吉普車、裝甲運輸車、坦克和直升機上發射。

主要戰術技術指標

目標:坦克及裝甲車輛等
射程:最大3km,最小75m
飛行速度:60m/s(離筒初速)、260m/s(最大速度)
飛行時間:9.5s(飛行2km)、16s(飛行3km)
彈長:1.38m、1.4m(筒裝飛彈長)
彈徑:130mm
質量:14.5kg(飛彈)、19kg(帶包裝筒)、38kg(全系統)
戰鬥部:為聚能破甲戰鬥部,質量4.1kg,裝甲厚度780mm
命中機率:>95%
動力裝置:兩極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
制導方式:雷射架束制導
發射方式:步兵攜帶、車載、機載

飛彈

布局與結構

飛彈為鴨式氣動布局。飛彈的頭部和尾部都呈錐形,中間彈體部分呈圓柱形。主要結構由前向後分別是聚能破甲戰鬥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電子控制組件、雷射接收器等。4片摺疊式尾翼安裝在飛彈尾部,當飛彈飛離發射筒後,便自動彈開並鎖定。在飛彈的前部有4片可摺疊的鴨式舵。
飛彈結構示意圖飛彈結構示意圖

動力裝置

由起飛發動機和續航發動機組成。起飛發動機在飛彈飛離發射筒之前,便結束工作,與飛彈分離,把飛彈加速到60m/s的離筒速度,並使其穩定旋轉。當飛彈飛出安全距離後,續航發動機開始點火工作,使飛彈的飛行速度加速到260m/s。

制導與控制

馬福飛彈採用雷射架束制導方式。當射手捕捉到目標發射飛彈後,飛彈飛行出距發射點440m時,開始進入目標瞄準線,然後保持在角度為1°窄的雷射制導波束中飛行。飛彈通過雷射接收器不斷接收載有編碼的雷射調製信號,彈上微機通過對調製信號的分析處理,測出飛彈飛行偏差量而形成控制指令,操縱4片鴨式舵偏轉,使飛彈飛回到目標線上,直至飛彈命中目標。

戰鬥部與引信

戰鬥部為聚能破甲戰鬥部,引信為觸髮式引信。戰鬥部與引信總質量為4.1kg,炸藥質量2.5kg,破甲厚度為780mm。

發展與改進

馬福飛彈武器系統最初是義大利奧托·梅拉臘公司在義大利布瑞達公司“鷂”飛彈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研製的。1982年後期,布瑞達將“鷂”式飛彈的項目轉讓給了奧托·梅拉臘公司,該公司將政府資助的“鷂”式飛彈技術轉為私營企業投資,義大利陸軍提供部分經費,重新命名為“馬福”飛彈系統。參加該項目的廠家有伽利略公司、貝雷機械公司和斯尼阿·BPD公司。它們的具體分工是:奧托·梅拉臘公司負責牽頭,伽利略公司負責制導裝置,貝雷機械公司負責發射架,斯尼阿·BPD公司負責火箭發動機和戰鬥部。約在1985年上述三公司組成義大利聯合公司,繼續研製馬福飛彈系統。同年該飛彈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並獲得了成功。1986年,巴西奧爾比塔公司也參加該項目的研製,在馬福飛彈的基礎上,進一步研製出了獅子座反坦克飛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