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祥麟(崑劇表演藝術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祥麟(1913年--1994年),戲曲編導。直隸(今河北)高陽人。幼年隨父學崑劇。工旦。十三歲登台。後在京津一帶演出。1928年赴日本演出。建國後,任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教員、編導、副院長。擅演劇目有《牡丹亭》、《文成公主》。編導民間舞《生產大歌舞》、《荷花舞》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祥麟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94年
  • 職業:戲曲編導
馬祥麟談北昆,逝世五周年紀念活動,

馬祥麟談北昆

北昆,是指現在河北省中部各縣的崑曲藝術流派,北昆多在農村里演唱。農村的野台子,劇場不擾音,更因為受高腔的影響,所以北昆在表演上,那種“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粗獷氣派很濃重。另外,北昆演員多是冀中人,在吐字發音上,不可避免地帶有河北農村語音,這也是北昆的一個特色。
清末崑曲從宮廷流入農村 ,冀中各縣昆班崛起 。崑曲的形成,原這些在冀中各縣崛起的班社由於流行農村,受當地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和民間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北方崑曲的特色。在演出中散發著樸實、粗獷、濃郁的鄉土氣息,受到廣大農民民眾的歡迎。冀中平原是北方崑曲藝術的搖籃。
當時在農村組織的昆弋班社,我不完全知道,僅就所了解的介紹一點情況:徐廷壁在京東玉田創辦益和社。演員有唐益貴、李益重、李益廣、侯益才(侯永奎父親)、侯益太(侯永奎叔父)、王益榮、王益龍等。
清末民初,昆弋在冀中各縣流行極廣。農民不但愛看崑曲,還在農閒和過年過節的時候,或者遇到接親送友、過壽日、辦滿月、娶媳聘女、買房置地、鄰里解和、求神還願等等,動不動就唱幾台戲。有時請來專業班社,更多的是請票會或子弟會。
1913我出生於直隸省高陽縣河西村。高陽縣舊時是屬保定府管轄,是以演唱北方昆弋出名的地方。這裡曾湧現出好幾輩北昆藝人,如。。被譽為“崑曲大王”的韓世昌先生,侯玉山先生等,都是高陽縣河西村人,村是姓侯的占大多數。我還沒出生時,父親就學戲唱戲了。他是學唱武旦和小生的,早年同侯玉山、魏慶林等參加過慶長社崑腔班。慶長社是我們高陽縣河西村早年一個財主侯家創立,由化起鳳、侯成章承辦一切事務。後由李寶珍成班,改名寶立社。李寶珍沒有兒子,讓他的徒弟劉慶雲管事,班名改為寶慶合。最後又組織了榮慶社。父親演戲比韓世昌早,他是跟班學藝,邊學邊演,有著堅實的武功基礎,隨著流動性的戲班,成年累月出演冀中各鄉縣鎮,按季分些錢,維持家中生計。
大概是1919年吧,榮慶社韓世昌等到天津演唱,地點在南市第一台。當時我六歲,隨父來到天津,仍是經常隨父親去園子看戲。回到北京,跟我一起練功的高祥譽、侯永奎、侯書田和侯益隆的徒弟大禿子。我父親和侯益隆教我們練功。
我演的第一出正戲是《打槓子》,是經韓子云教的,在直隸省藥城縣"草台子"同侯益隆的長子侯書田演出。當時我七歲,扮小旦角;侯書田五歲,扮小花臉。這齣戲的情節是醜、旦玩笑戲,小花臉是劫道的,企圖路劫一個婦女,結果反叫被劫的婦女騙了,小旦角不但反搶了他的東西,還叫他脫衣服。後來我又同孟祥生演唱《打鋼刀》;同孟祥生、侯書田演《小昭君出塞》,這是1926年--我十三歲時的事。此後,我陸續演出了《琴挑》《金山寺》《斷橋》《借扇》《藏舟》《相梁刺梁》《鬧學》《佳期》《拷紅》《思凡》《荷珠配》《背娃入府》《一兩漆》《刺虎》《打子》等。
我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韓子云。韓子云,直隸贊皇人,年齡比韓世昌稍長,也是唱旦角的,外號"淘氣";他的頭髮不多,人稱"禿老美"。從前在我們農村曾有這樣的順口溜:『趙州的水,曲陽的鬼(廟裡的泥胎),贊皇有個老禿美,淘氣的戲料做了個得!』可見他的劇藝是很為人們喜愛的。我最初就是跟他學唱崑曲,除前述的《打槓子》,他還教過我《荷珠配》《打子》等戲。我唱的《琴挑》《藏舟》《刺虎》,是郭鳳祥教的;《思凡》《金山寺》《借扇》《出塞》是我父親教的,赴日演唱以後,1928年秋天,日本為慶祝昭和天皇即位,擬邀請中國最古老的劇種前去演出,結果商定以韓世昌為首組織了一個崑曲班,接受了這一邀請。
當時韓世昌參加的榮慶社昆班,正在保定演出,那次應徵去日本演出的,並非榮慶社的全體人員,而是根據需要臨時經過選擇組成的,演員除了韓世昌以外,有小生馬鳳彩、耿斌福,旦角馬祥麟、龐世奇,老生兼唱老旦、小丑和花臉的小奎官,武生侯永奎,小花臉張榮秀和侯書田等人。場面有吹笛的侯瑞春和田瑞亭,吹笙的侯瑞春的學生趙淡秋,二胡王玉山,打鼓侯建亭和唐春明等,總計二十幾個人。在中秋節後由天津出發,先乘船到大連,然後到日本東京、大阪、西京幾個城市,往返四十天。演出的劇目,全是折子戲,有《思凡》《琴挑》《鬧學》《胖姑學舌》《遊園驚夢》《佳期》《拷紅》各劇。
據我了解,當時日本帝國大學和東京大學,全設有崑曲課,有的講《牡丹亭》,有的講《長生殿》,從是崑曲的研究工作。由日本回來以後,我又得到吳子通和黃叔偉兩位老先生的指點。這兩位老先生全是廣東人,吳先生常參加天津城南詩社的唱和,給我編寫過二本《馬郎集》,他還經常給我講我國的詩詞歌賦文章等古典文學。黃叔偉先生,供職於北京鐵路局,他教過我寫魏碑,我還常接觸愛好崑曲的張季鸞、馬詩瞿、孟定生、王西澄、童曼秋諸位老先生。有的是在北京,有的是在天津,他們都不斷地幫助我提高技藝水平。王西澄先生,曾任北大教授,跟吳梅先生學過崑曲,童曼秋先生教過我《折柳陽關》崑曲名家徐惠如,晚年在天津以吹笛和教曲為生。他曾教過我《小宴》《掃花》《埋玉》《定情賜盒》和《鵲橋密誓》等折。
榮慶社的分裂
榮慶社進入北京後,經過近二十年的光景,發生了榮慶社在北京的分裂。一部份人留在榮慶社,保持原來的班牌;一部份人另組祥慶社。兩個班分庭抗禮,全沒有得到好結果。
榮慶社分裂的經過是這樣的:1917年直隸鬧大水,榮慶社從農村進入北京,當時仍沿襲著傳統的制度:在生活上,睡大炕、吃大鍋飯,每日收入大夥平分;在演出上,按戲碼輕重與內容,排定開場戲、中軸戲和大軸戲;演員沒有名次先後,大夥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老先生們講究傳幫帶,培養後進,青年們刻苦學習,鑽研業務,表現出互尊互愛、互學互讓的團結精神。後來因為收入漸多,有的主要演員搬出集體住宿地點,戲份要求多分,演戲爭頭牌,導致了1935年榮慶社的分家。榮慶社的班牌,分到我和侯永奎手裡。這時侯瑞春把侯炳文的祥慶社崑曲班,從束鹿縣找來,韓世昌、白雲生、魏慶林、侯玉山等就參加這個祥慶社。從此以後,兩方人馬,分道揚鑣,各奔前程。
1943年12月,張文娟在濟南搭班,出演大觀園,每天兩場,當時沒有小生。從春節開始,我就開始演京劇小生了。連演三個月,她嗓子突然壞了,辭了班,我也要走。戲班留我不讓走,我在原班演戲教戲,教張美玲、孔婉華、李凌雲、安艷秋等。後來,崔盛斌來到濟南搭班,他知道我是唱崑曲的,又能教戲,讓我教他的女兒崔麗蓉,還有徐玉川。那時濟南正在敵偽統治下,崔盛斌給張美玲編排了一出《劉海與嫦娥》,抗戰勝利後,濟南戲院營業較盛。我最後在蕪湖搭班,一共住了四年。
北昆的新天地
1949年,我到了鎮江,想回天津。這時我接到韓世昌、侯永奎、白雲生的信,他們在北京已參加人民藝術劇院,教舞蹈,叫我回去也參加。我在人民藝術劇院擔任教舞蹈,指導練腿功,練腰功,練身段。1951年三反運動後,人民藝術劇院改為專演話劇,中央戲劇學院歐陽予倩老院長,指名要我和侯永奎到中央戲劇學院去教課(教話劇演員身段),這中間,吳曉邦成立舞訓班,也請我和侯永奎參加培養舞蹈教師。
當時我們所以做了這樣一些民間戲曲的導演和古代樂舞的教學工作,而沒有發揮我們崑曲本行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崑曲藝術在初期還沒有得到和其他和劇種同樣的發展。
1956 年,浙江崑蘇劇團的《十五貫》在北京演出,滿城聽唱,盛極一時。這一齣戲,救活了走向沒落的崑曲這一劇種,從此崑曲才開始被人們再度重視起來,緊接著上海籌辦南北崑曲會演,我們一部分北崑劇人們,組成了一個北方崑曲代表團,南下參加會演,由金紫光任團長,韓世昌任副團長。當時我同侯永奎在中央實驗歌劇院,侯玉山在總政文工團,孟祥生、侯炳武在武漢,景和順在天津,還有其他一些人,約共四十多人。於10 月25日從北京出發,先到上海,參加從11月3日首先在上海長江劇場舉行的會演。會演的劇目,有韓世昌的《遊園驚夢》、白雲生的《拾畫叫畫》、侯永奎的《林沖夜奔》、侯玉山的《锺馗嫁妹》和我的《昭君出塞》。又繼續去到杭州、蘇州、南京,舉行巡迴演出,並會見了許多崑曲專業演員和業餘愛好者,起到互相交流觀摩的作用。經歷了兩個多月,在四個城市共演出38場,於10月29日返回北京。
我們北方崑曲代表團回到首都後,沒有解散,就著這個代表團的基礎,商議籌辦北方崑曲劇院。由韓世昌任院長,金紫光、白雲生任副院長,我和侯永奎為藝委會主任。在舉行建院盛典當日晚會上,梅、韓兩先生曾同到“老夫子”陳德霖門 ,後來梅被譽為『劇界大王』,韓被譽為『崑曲大王』,那次具有四十多年交誼的老朋友同台演出,傳為藝壇佳話。此外,還有李淑君的《出塞》,侯永奎與魏慶林、白玉珍的《刀會》和我的《鬧學》。
文化大革命勒令撤消了北方崑曲劇院,把韓世昌、白雲生和我一律調到北京市文化局戲曲研究所。從1968年開始,我被下放幹校。1969年勒令退休。1970年,讓我在自己居住處---北京西城區後海翔風胡同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看管電話。1971年讓我當居委會副主任。一直把我折騰了十年。粉碎四人幫後,先從北京市京劇團分出一個崑曲小分隊,1979年正式恢復休克了十年的北方崑曲劇院的建制,我被任為副院長。
當年主持籌建北方崑曲劇院的韓世昌、白雲生、侯永奎等均已相繼謝世,健在的侯玉山、吳祥珍已退居顧問。我所依賴的北昆老先生的第二代有侯玉山兒子侯廣有〔架子花〕、侯永奎兒子侯少奎〔武生〕、白玉珍兒子白士林〔武生〕、女兒白小華〔武旦〕、韓世昌兒子韓鴻林〔吹笛〕和侯炳武兒子侯寶珠〔武生兼劇務〕、侯寶江〔花臉〕等。

逝世五周年紀念活動

時間:1999年11月8日,農曆己卯年十月初一日
北方崑曲劇院、日本崑劇之友社、北京市京劇崑曲振興協會舉辦著名崑劇藝術家馬祥麟逝世五周年紀念活動,包括在人民劇場和湖廣會館進行紀念演出。在湖廣會館進行藝術研討會,出版《馬祥麟演出劇目集》和馬祥麟崑曲劇曲精選光碟,此次活動中、日兩國崑曲藝術家,曲友合作,中、青、幼三代同堂演出,樸實無華,重在辦些實事,自始至終突出一個情字,體現了國際情、師生情、友誼情、愛藝情、感人至深,崑曲界專家傅雪漪、朱家溍、名票朱復、京昆協會會長李筠、副會長張曉晨、北方崑曲劇院院長汪寶琪、副院長楊風一、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協會野田先生均到場講話,並觀看了幾場演出,大家對前田尚香為代表的日本崑劇之友社的日本在中國的留學生,原汁原味高水平的演出給予了高度評價,十年求藝,終成大器。對在本次活動中起到紐帶關鍵作用的北昆著名表演藝術家馬祥麟傑出弟子張毓文,十幾年如一日,誠以結友,勤以治業,使一批批留學生和青少年在她的教授下卓有成就,無私奉獻,弘揚崑曲藝術的摯著精神給予頌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