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底,長沙駐軍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院,施工中經常遇到塌方,接到訊息的湖南省博物館人員判定是一座古代墓葬。1972年1月,考古隊正式對神秘的墓葬進行了科學挖掘,並確定該墓系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及其家...
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街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家族墓地。馬王堆漢墓於1972~1974年先後進行3次考古發掘,墓葬的結構宏偉複雜,三座都是北側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墓,槨室構築在...
馬王堆漢墓古屍是指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座漢朝下葬墓地中發現的一具女屍,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有人把馬王堆譽為中華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貝城”。儘管地下文物不斷面世,但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絲毫不減,...
中國西漢繪畫作品。1972~1974年先後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1、3號漢墓。帛畫共5幅,其中1號墓1幅,3號墓4幅,創作時間為漢文帝時期,是迄今發現的漢代最早的獨幅繪畫作品。文物簡介 1號墓帛畫 上寬92厘米,下寬47.7厘米,全長...
馬王堆漢墓出土紡織品是指1972年和1974年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3號漢墓出土的隨葬品中的紡織品和衣物 200餘種。文物介紹 馬王堆漢墓出土紡織品,mɑwɑngdui hɑnmu chutu fɑngzhipin textile excavated from the Han tomb at ...
中國西漢漆器。1972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 1號漢墓出土。棺木為 4層套棺,用梓屬木材製作,內壁均髹朱漆,外表則各不相同。馬王堆西漢墓漆棺 外層的黑漆素棺體積最大,長2.95米,寬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裝飾;第 2 層為黑地...
長沙馬王堆《西漢帛畫》,1972年出土於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的西漢彩繪帛畫。文物特徵 帛畫呈丁字形,長205厘米,上寬92厘米,下寬47.7厘米,下邊的四角綴有飄帶。帛畫描繪內容分為三部分:上部代表天上,以人首蛇身的女媧像為中心,...
《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是西漢時期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作,1972年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現收藏於湖南博物院。《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出土時為覆蓋在漢墓的錦飾內棺的蓋板上,其應為出喪時作為“遣車”先導所打的“幡”,它...
馬王堆T型非衣帛畫,1972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東屯渡鄉(今芙蓉區馬王堆街道),是馬王堆漢墓的眾多隨葬品之一。現藏湖南省博物館。帛畫用三幅棕色細絹拼合成“T”形,頂系有絲帶,在四角綴有青黑色的麻絛帶。出土時畫面向下,...
西漢刺繡珍品。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數量眾多,主要有信期繡、乘雲繡和長壽繡三種,其它還有茱萸紋繡、雲紋繡、方棋紋繡、鋪絨繡和貼羽繡等。根據對21件保存完好的衣物和棺內所出12件衣衾殘片統計,屬信期紋繡的19件,其中...
馬王堆漢墓簡牘,1972—1973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葬。馬王堆2號墓的墓主是漢初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1號墓墓主是利蒼之妻,3號墓墓主推測是利蒼之子。1號墓出土竹簡312枚,木楬49枚。竹簡長27.6厘米,寬0.7厘米左右,厚...
一九七二年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圖案由均勻細密的曲線和一些小圓點組成,曲線為銀灰色和銀白色,小圓點為金色或朱紅色。圖案略作菱形,錯綜連續排列。圖案線條特點是:分布較密,間隔不足1毫米,光潔,無漬版脹線情形,交叉連線較多,無...
1972年初至1974年初,中國考古工作者相繼對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的馬王堆一、二、三號漢墓進行了科學發掘,出土了幾千件珍貴文物,其中在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在馬王堆帛書中,有11種是古醫書,計有:《足臂十一脈灸經》、《...
《導引圖》,養生圖譜與專著名。1974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現存最早的導引圖譜,原帛畫長約100厘米,與前段40厘米帛書相連。畫高40厘米。簡述 《導引圖》是1974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現存最早的一卷保健運動的工筆彩色...
西漢黑漆朱繪六博具的出土時間,有1972年、1973年底和1974年等多種說法。據相關發掘簡報,該文物所在的墓葬的發掘時間為1973年11月19日至12月13日,則該博具的出土時間當為1973年底。出土後清理時,博具盒中缺少骰子,後來考古工作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