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貴(哥老會首領之一)

馬玉貴(哥老會首領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玉貴(1885~1957)回族。字青山。湖北谷城人。三歲喪母,五歲喪父,隨長兄馬玉山生活。

清光緒末年為生活所迫入伍為新軍,後由湖北調到西安,任陝西新軍混成協二標一營左隊正目。

他在新軍中加入了哥老會,是哥老會首領之一,常在西安回民中進行反清宣傳,被視為西安回民中反清活動最有影響的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玉貴
  • 國籍:中國
  • 民族:(1885~1957)回族
  • 性別:男
生平簡介
馬玉貴(1885~1957)回族。字青山。湖北谷城人。三歲喪母,五歲喪父,隨長兄馬玉山生活。
馬玉貴
清光緒末年為生活所迫入伍為新軍,後由湖北調到西安,任陝西新軍混成協二標一營左隊正目。
他在新軍中加入了哥老會,是哥老會首領之一,常在西安回民中進行反清宣傳,被視為西安回民中反清活動最有影響的人物。
在錢鼎等的聯絡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清宣統二年(1910)六月初三,馬出席了由同盟會、哥老會、新軍三方首領在西安大雁塔舉行的歃血結盟會議,宣誓“同心同德,共同反清”。後與各方首領加強合作,積極醞釀反清起義;重點在西安回民中加緊進行起義的準備,委託楊文玉、鄔登贏等人組織回民青年500人,準備配合革命黨人共同行動。
1911年10月22日
上午,馬參加了同盟會與新軍、哥老會領導人在西安西關林家墳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決定立即發動起義。
第二天黎明,起義軍攻打滿城受阻,張鳳翽下令強攻。馬與劉世傑率先衝進滿城,與清軍展開慘烈巷戰,為攻克滿城立下了戰功。
陝西起義成功後,在組建革命政權的過程中,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嚴重的權位之爭。馬以大局為重,協助張鳳翽、錢鼎、郭希仁協調各方關係,平息了內部鬥爭,建立了秦隴復漢軍政府,馬任總理糧餉兼管軍務都督。
西安光復不久,即受到清軍自河南、甘肅兩路夾擊。馬除派其參謀謝彩臣率部分回、漢士卒參加保衛潼關的戰鬥外,作為糧餉都督,他坐鎮西安籌集糧餉彈藥,保障了東西兩路前線將士的軍需供給。後西路戰事告急,馬還多次率部赴西路作戰。
農 歷十月中旬,清軍以重兵猛攻長武冉店橋,各路革命軍紛紛敗退。馬率隊占據有利地勢,多次擊退清軍猛衝,斃敵數百人,部下卻無一傷亡。報紙盛讚這次戰鬥是“自軍興以來,未有如此之萬全也”。
十二月乾州(今乾縣)告急,革命軍分兵三路進攻乾州北塬清軍,馬部為東路。
會戰開始後,他率部突入敵陣,因其他兩路配合失調,被清軍包圍。形勢危急。他振臂高呼,衝鋒在前,終於殺出重圍。
1912年2月,馬會同陳樹藩、胡景翼部與清軍大戰於禮泉。馬安良率領的振武軍和崔正午率領的驍銳軍是以回民為主體的兩支清軍主力。他們在升允的慫恿下,成為秦隴復漢軍的勁敵。馬玉貴以秦隴復漢軍回族將領的身份,多次致函馬、崔二人,勸其擁護共和,促成了與馬安良等人的停戰議和。
這一年,甘肅宣布擁護革命,但陝甘之間摩擦不斷。馬代表陝西當局赴蘭州,向甘肅各界發表講演,揭露清廷腐朽黑暗,呼籲陝甘各族加強團結,擁護共和。他還與馬安良、馬福祥等甘軍將領結為金蘭之好,對聯絡西北回族上層人士投向共和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民國初年,秦隴復漢軍縮編為二師四旅,馬任第二旅旅長。
1913年8月,川軍熊克武在重慶宣布獨立,回響“二次革命”,袁世凱命陝西當局派馬率一混成旅入川“討伐”。
馬於10月到四川夔州,熊早已棄重慶他往。袁世凱電召馬進京,以“援川不力,逗留不前”的罪名,將馬軟禁。黎元洪任大總統後,馬才獲得自由,並被任命為北京政府陸軍部少將咨議。
1923年馬福祥任綏遠特別區(1928年改設省,1954後撤銷,併入內蒙古自治區)督軍時,馬玉貴被任命為警備司令、參謀長和副官長。
北伐戰爭期間,任馬鴻逵師參謀長。
1932年,馬鴻逵任寧夏省主席,馬玉貴任省府參議。
抗戰前曾代表馬鴻逵送九世班禪回青海。抗日戰爭後期代表馬鴻逵赴西寧會見馬步芳,調解寧青二馬矛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居北京。
1957年9月25日患腦溢血去世,葬於北京西郊回民公墓,墓前有碑,38字的簡短碑文概括了他的一生業績:“憶昔日辛亥首義,念七樹勛,總督秦疆,聲威顯赫;看今朝革命成功,古稀歸真,安厝京郊,身後哀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