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達曼

馬爾達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爾達曼
  • 地理位置: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歷史背景,失落數千年的古城,蘇美爾——阿卡德文明,巴塞特基村文明遺蹟,古巴比倫與亞述王國,

歷史背景

 馬爾達曼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美索不達米亞、安納托利亞、敘利亞三個方向的交會之地,這三個方向的線路都是上古時期重要的商貿路線。因此,馬爾達曼可謂是扼近東商貿線路之咽喉要地。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馬爾達曼成為上古時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一個有影響力的城市和地區王國。在2000多年的歷史滄桑中,總體來說,馬爾達曼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某個大帝國的一部分,但從以前在其他考古遺址發現的古文獻來看,它在很多時候也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屬於城邦式的國家,是美索不達米亞其他大國的對手。
德國考古學家在伊拉克北部發現美索不達米亞消失千年的古城馬爾達曼。發現這座古城遺址的機緣與伊拉克北部庫爾德斯坦自治區杜胡克省的一個毫不起眼的小村莊巴塞特基(Bassetki)密切相關。該村莊周邊曾發現了數件阿卡德帝國納拉姆辛(Naram-Sin)統治時期(公元前2254年—公元前2218年在位)的文物,顯然是一個具有高度考古價值的地區。

失落數千年的古城

  2013年,以德國圖賓根大學古近東研究所為主的考古學家們進入巴塞特基村,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2016年8月至10月,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大約為青銅時代的大城市遺址,初步估計建立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該城市遺址有一道城牆遺址地基,初步估計是公元前2700年左右建造的,城市裡還擁有縱橫交錯的道路網路、幾個居民區遺址和一座大型建築遺址。並且,還有一條幹道把這座城市與美索不達米亞和安納托利亞連線起來,該幹道的年代被確定為公元前1800年左右。考古學家們還在該遺址中發現了阿卡德帝國時期(公元前2371年—公元前2191年)的聚落層。顯然,該遺址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曾經十分繁榮。
  但是,考古學家們對該古城的屬性一直無法確知。2017年夏天,考古學家們在遺址中發現一個裝有92塊楔形文字泥板的陶器。隨著古文字學家對這些楔形文字的成功破譯,該古城之謎在上個月終於揭開。考古學家確定該古城遺址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曾經一度聲名赫赫的城市馬爾達曼(Mardaman),並認為該城市的最初繁榮可能是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距今已有約4800年的歷史。該城市在美索不達米亞文獻中多有提及,但在此之前人們並未發現它究竟何在,可謂是失落了數千年。
  馬爾達曼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美索不達米亞、安納托利亞、敘利亞三個方向的交會之地,這三個方向的線路都是上古時期重要的商貿路線。因此,馬爾達曼可謂是扼近東商貿線路之咽喉要地。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馬爾達曼成為上古時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一個有影響力的城市和地區王國。在2000多年的歷史滄桑中,總體來說,馬爾達曼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某個大帝國的一部分,但從以前在其他考古遺址發現的古文獻來看,它在很多時候也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屬於城邦式的國家,是美索不達米亞其他大國的對手。

蘇美爾——阿卡德文明

  馬爾達曼城在歷史上數度繁榮又數度毀滅,可謂親歷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眾多文明古國的盛衰滄桑。它最初可能建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第一繁榮期大約是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600年。這個時期,蘇美爾人(其族源至今不清楚)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已經創造了繁榮燦爛的文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國家政權式文明,現考古發掘出土了較多的蘇美爾楔形文字泥板、城邦遺址,以及雕像等各種藝術品,還產生了人類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等等。蘇美爾文明是一種城邦文明,較大的城邦國有12個,各個城邦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也彼此征伐。因此,這一時期馬爾達曼城既可以算作是蘇美爾文明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一個獨立的城邦國。目前,關於馬爾達曼在第一繁榮期的情況外人所知甚少,期待考古發掘成果能夠儘快整理刊布,為學界所共享。然而,人們對同一時期蘇美爾其他城邦的狀況已有相對較多的了解。比如,1933年在馬爾達曼城邦稍南位置的埃什努那(Eshnunna)城邦(位於現今伊拉克迪亞那省)出土了著名的特爾·阿斯瑪爾寶藏(Tell Asmar Hoard),即12尊蘇美爾人祈禱像,其年代是在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550年之間,與馬爾達曼第一繁榮期的時間大致相當。
  蘇美爾文明是一種多神崇拜文化,神祇眾多,神譜複雜。其中,比較重要的神祇有恩利爾(Enlil),他是一位強大的神祇,被形容為席捲一切的“肆虐的風暴”或“野牛”;還有女神伊娜娜(Inanna),她往往以晨星和昏星的不同形式出現。同時,蘇美爾人相信雕像與人本身等同,祈禱的雕像可以代表人本身對神祇們的祈禱。因此,這類雕像有時會刻上統治者及其家屬的名字,置放在神廟中,代表它們所刻畫的人表達對神祇的永恆敬畏。特爾·阿斯瑪爾祈禱雕像是一位站著的男性崇拜者,其雕刻年代大約是公元前2750年至公元前2600年。該祈禱者雙手緊握,眼睛圓瞪,充滿了極度的敬畏和虔誠。它被放置在特爾·阿斯瑪爾“方廟”里,喻示它所代表的人在永遠祈禱。
  在蘇美爾之後稱霸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是阿卡德人。阿卡德人是閃米特人(即閃族)的一支,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阿卡德人陸續來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定居。馬爾達曼城是否為阿卡德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最初興建的城市,不能確定。阿卡德人和蘇美爾人通商往來,但時常搶劫蘇美爾人的城邦。這種狀態持續了數百年。阿卡德人注重發展軍事文化,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車輪組建的戰車方隊的民族,阿卡德人後來正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打敗了蘇美爾人。
  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人薩爾貢一世(公元前2371年—公元前2316年在位)經過一系列征伐,建立起自己的王國。他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的阿卡德為基地,征服了蘇美爾各城邦,最後建立起一個從波斯灣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號稱“阿卡德帝國”。蘇美爾各城邦都歸入阿卡德的版圖,蘇美爾人持續了若干個世紀且各自為政的城邦制時代結束。
  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的馬爾達曼城在阿卡德帝國時代,應當是帝國的一部分。事實上,馬爾達曼城的第一次毀滅就是在公元前2250年,被阿卡德帝國統治者納拉姆·辛(Naram-Sin,公元前2254年—公元前2218年在位)率領的征服大軍摧毀。不過,它很可能在摧毀後又被重建,因為在後來的巴比倫文獻中對其有所記載。並且,在馬爾達曼(現今伊拉克巴塞特基村)周邊地區發現了若干阿卡德時期的文物。

巴塞特基村文明遺蹟

  1975年,在巴塞特基村附近發現了阿卡德帝國納拉姆·辛(Naram-Sin)統治時期的一塊有浮雕圖案的殘片,即著名的巴塞特基浮雕,表現的是納拉姆·辛征服其他民族的場景。浮雕殘片表現出馬爾達曼在阿卡德帝國時代應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城市,城中一定有相應的宮殿或神廟雕刻這樣的一些浮雕。
  納拉姆·辛是阿卡德開國君主薩爾貢一世的孫子,帝國的第三個繼承人。在納拉姆·辛統治下,帝國達到鼎盛。在東方,他與印度河流域的一個名叫美魯哈(Meluhha)的部落做貿易,打敗了馬岡(Magan,今北葉門地區),由此控制了波斯灣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在東北方,他征服了扎格羅斯山脈中的各個部落,將他的帝國擴展至亞美尼亞;在西部,他將帝國的邊界延伸到地中海。
  納拉姆·辛是美索不達米亞第一個自稱為神的國王,被稱為“阿卡德之神”,也是第一個自稱為“四方之王,宇宙之王”的國王。著名的納拉姆·辛紀功碑(Naram-Sin Stele),也稱為“勝利石碑”,雕刻於約公元前2230年。它刻畫了納拉姆·辛擊敗扎格羅斯山脈盧里比部落(Lullibi)時的場景:納拉姆·辛將戰敗者踩在腳下。浮雕將納拉姆·辛刻畫成一個頭戴神聖牛角式頭盔的神王,形象偉岸,他的尺寸有其士兵兩倍之大,充滿了驕傲、榮耀和神性。公元前12世紀,該石碑被伊朗土著民族埃蘭人(Elam,伊朗土著民族,族源不詳)搶到其都城蘇薩。1898年,該石碑在伊朗蘇薩被發現,現收藏於羅浮宮。
  著名的納拉姆·辛岩石浮雕位於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蘇萊曼尼亞城郊伽拉達格(Qaradagh)山脈一個名叫達爾班·苟爾(Darband-i-Gawr)的山埡口的岩壁上,浮雕同樣表現了納拉姆·辛征服其他部落、把戰敗者踩在腳下的征服者形象。
  著名的巴塞特基銅像(Bassetki Statue)是屬於馬爾達曼文明的一件精美作品,該銅像於20世紀60年代在巴塞特基村附近被發現,銅像的製作年代大約是公元前2350年至公元前2100年之間,顯示出馬爾達曼城邦在阿卡德帝國時期高度發達的銅冶煉和製作技術。
  這尊銅像是一個圓形基座上坐著的一個裸體男性人體,但只殘留了人物的下半部分。這尊像是採用失蠟法用純銅鑄造的,重150公斤,銅像的底座直徑為67厘米,高25厘米,保存下來的人體部分高是18厘米。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期間,伊拉克博物館被洗劫一空,這尊巴塞特基銅像也被盜走,但後來這尊銅像被幸運地追回並歸還博物館。
  銅像基座上有阿卡德語楔形文字銘文,表明這座銅像曾經矗立在阿卡德國王納拉姆·辛的宮殿門口。這段銘文還記載,在納拉姆·辛鎮壓了一場反對他統治的大規模起義後,阿卡德居民請求眾神讓納拉姆·辛成為他們城市的神,並在城市的中心為他建造了一座神寺。

古巴比倫與亞述王國

  公元前2191年,阿卡德帝國在扎格羅斯山地遊牧部落古提人(Gutians,族源不詳)的衝擊下瓦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成為阿摩利人(Amorite,閃族的一支)、古提人、埃蘭人爭霸的舞台。公元前19世紀,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年—公元前1595年),該王國在漢謨拉比(Hammurabi)(約公元前1792年—公元前1750年在位)統治時期達到極盛,制定了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
  巴比倫人繼承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並發揚光大,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展到了頂峰。人們喜歡用“巴比倫”三個字來概括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足以表明巴比倫文明所創造的輝煌業績和對世人所具有的魅力。由於阿摩利人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巴比倫文明,因此也把他們稱為巴比倫人,阿摩利人這個稱呼反倒不怎么用了。
  《漢謨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誕生於公元前1700年的巴比倫;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正文有282條內容,用阿卡德語楔形文字刻寫而成。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是漢謨拉比為了向神明顯示自己的功績而纂集的。漢謨拉比死後,古巴比倫王國由盛而衰。大約在公元前1163年,伊朗高原上的埃蘭人曾一度攻占巴比倫,把《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作為戰利品搬到蘇薩。1901年12月,《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在伊朗蘇薩發掘出土,原物現收藏於羅浮宮。伊朗國家博物館收藏了《漢謨拉比法典》石柱的唯一高仿複製品。
  然而,正是阿摩利人讓馬爾達曼這座城市的命運再度改變。沙姆希阿達德一世(Shamshi Adad I)可謂是阿摩利人的另一位征服者,他為古亞述王國征服了敘利亞大部分地區、安納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然後攫取了原來由烏什匹亞(Ushpia,公元前2050—公元前2030年在位)及其後裔建立的古亞述王國的王位,成為第一個阿摩利人亞述王(公元前1815-公元前1783年在位)。
在沙姆斯·阿達德一世統治時期,古亞述王國開始向外擴張,毗鄰的馬里(Mari)、埃什努那(Eshnunna)城邦相繼被其吞併,沙姆斯·阿達德一世建立了一個被稱為“上美索不達米亞王國”的國家,並宣稱自己是“萬物之王”。沙姆斯·阿達德一世征服謝赫那(Shekhna,現在稱為Tell Leilan)城邦之後,把它作為上美索不達米亞王國的首都,重新命名為“蘇巴特·恩利爾”(Subat-Enlil),意為“恩利爾神的住所”。在沙姆斯·阿達德一世統治期間,上美索不達米亞王國與下美索不達米亞的古巴比倫王國成為強勁對手。漢謨拉比在位初年亦曾向沙姆斯·阿達德一世俯首臣服,但隨著漢謨拉比統治權的穩固和古巴比倫的逐漸強大,漢謨拉比擊敗了亞述,使亞述在較長時期內偏居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一隅。
  現存沙姆斯·阿達德一世時代的遺蹟是他在阿淑爾王朝城邦國修建的恩利爾神廟。在對恩利爾神廟的挖掘中,考古學家發現裡面的許多磚塊和物品上都刻有“沙姆斯·阿達德一世,阿蘇爾神廟的建造者”的銘文。在有關銘文中,他還聲稱自己是“宇宙之王”和“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土地的統一者”。正是在沙姆斯·阿達德一世統治時期,馬爾達曼城被併入上美索不達米亞王國,隨著沙姆斯·阿達德一世的擴張而繁榮。在沙姆斯·阿達德一世之後,上美索不達米亞王國逐漸衰落,馬爾達曼一度又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但後來被圖魯卡人(Turukkaeans)摧毀。圖魯卡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個生活於伊朗高原扎格羅斯山脈地區的半遊牧的部落民族,他們多次襲擊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城市和王國,一直威脅著古亞述王國的安全。漢謨拉比在其在位的第37年記錄了他擊敗圖魯卡人的故事。
  之前,大多數歷史學家將圖魯卡人征服馬爾達曼視為馬爾達曼的終結和它被稱為“失落之城”的開始。但前不久出土的馬爾達曼楔形文字泥板顯示,在被圖魯卡人摧毀之後,馬爾達曼又再度重建。然而,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該城市可能又再次面臨毀滅性的打擊。那個裝有楔形文字泥板的陶器被人為地包裹在一層厚厚的黏土中,專家們認為顯然是這座城市的居民在遭遇滅頂之災前有意地把這些泥板藏起來,留給後人。
  公元前1200年是中亞述王國時期(公元前1500-公元前900年),當時馬爾達曼這座城市是中亞述王國的一部分,被亞述王阿蘇爾·那西爾帕一世(Assur Nasir)統治,楔形文字泥板的內容展示了在阿蘇爾·納西爾統治下,馬爾達曼城邦內的行政和商業事務。馬爾達曼在公元前1200年遭遇滅頂之災的外因不詳。公元前9世紀,亞述帝國崛起,其首都尼尼微成為地區性的繁華大都市。在尼尼微的光芒下,相距不遠的馬爾達曼的情況完全被湮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