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國籍:中國
- 民族:
- 出生日期:
- 性別:
- 政治面貌:
馬教授說:“任何一節課,我都一定要認真備課。走上講台時,我眼中心裡只有課堂和學生。每節課後,我都習慣在辦公桌前坐下來仔細回憶思考授課過程,因為學生的表情、動作、甚至眼神都是對教學效果的反映”。他重視一切對於教學的意見。退休後,他繼續授課,有學生提出膠片不如PPT。於是馬教授買了一台新電腦,從零開始學起PPT的製作,用他的“廣州音國語”艱難地在鍵盤上敲出一個個字,並抓住身邊的任何一個人請教。須知,此時,他已年近70了。
一位老師說:馬教授的知識非常淵博,他有一種激情——把所有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竭力讓學生學透、懂透。
1990年,馬教授成為了博士生導師,但他一直堅持本科教學。2000年,他患上鼻咽癌,手術使聽力受損,但他戴著助聽器繼續授課。2003年,他退休了,此後多年,他一直堅持為本科生授課,包括到珠海和東校區上課,直到因為健康原因才不得不離開心愛的講台。他退休後的授課完全是義務勞動,沒有任何報酬,但他沒有絲毫計較,且從不選擇有報酬的成教課,而總是首選最辛苦的全英班授課。他說:我的英文課講得好,全英班的是最好的學生,加上本科生求知慾旺盛,價值取向還未確定,為他們上課收效最大。
這與中山大學對本科教育的重視是一致的,因為本科教育的本質之一就是“鑄造靈魂”。
他一站到講台上,便忘卻年齡和疾患,馬上變得精神抖擻,激情燃燒,知識、身體與靈魂三合為一,像一把火炬照亮那些年輕的面容,又像一股清泉潤澤著一顆顆渴求指引的心靈。
“最受歡迎的老師”,曾是中山醫學院學生民間評選的稱號,完全由學生組織投票選出,“江湖地位”頗高。馬教授是獲得這個稱號次數最多的教師,這也是他最受用的稱號。
馬澗泉教授淡泊名利,不重視評獎。他多次說過,是不是好老師,主要不是看教學論文和教學課題,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喜不喜歡。“什麼是名師?學生喜歡就是名師。”
“學生喜歡”,這是一個簡單樸素卻絕不輕鬆的標準。為了做到這一點,馬教授可謂鞠躬盡瘁,但並非人們一般想像中的含辛茹苦,相反,對他來說,教學從來不是一種任務,而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他衷心地熱愛教學,熱愛學生。因為健康原因,馬教授辭去督導職務。他在督導會議上發表告別講話,說自己這一生“過得很滿足”。這滿足,是圓滿地實現了自己人生價值後才會充盈於心的大歡喜、大滿足。
“最受歡迎的老師”這個稱號,除了來自精彩的授課,更來自於他對學生的厚愛、大愛。可以說,馬澗泉教授是“善待學生”的典範人物。他的辦公室,不管白天還是晚上,不管工作日還是節假日,都經常有學生來訪,探討學習和人生,他也經常到學生宿舍走訪,徵求學生對教學工作的意見。退休後的6年間,他仍然天天都到辦公室,學生同樣一撥撥來找他。在每年的教師節晚上,他家都門庭若市,來探望的學生絡繹不絕。
生化教研室周俊宜副教授講起過一件事:當年她讀碩士時,覺得馬教授很嚴厲,近兩年都沒有與馬教授怎么講過話。身為教研室主任的馬教授注意到了這點,在二年級將結束的一天,特意約見了她,與她親切地聊起科研情況、想不想轉博等,令她非常感動。她說,馬教授關心到教研室的每一個人。馬教授招收過一個研究生,專業技術基礎差,馬教授非常耐心地手把手教,一步一步讓他學會了實驗技術。據黎孟楓教授回憶,馬教授記得班上每個人的名字。畢業時,所有出國留學的同學都找他寫推薦信,因為他熟悉班上每一個人。
“他既是恩師又是慈父,還是我們的親密朋友”學生們說,而馬教授也有一個相對應的說法:“我把學生都當成我的孩子”,後來,他年齡大了,就改稱“我把學生都當成我的孫子”。
黃達人校長曾經這樣感性地描述“名師”:“令學生終身難忘,心存感激”,“靠近他們,我們會感到溫暖,感到如沐春風”,這些描述用在馬教授身上完全適合。
幾乎每一個接觸過馬教授的人,都說,他極富人格魅力。現在學院的許多老師,當年都是馬教授的學生,提起馬教授時,都說:馬教授影響了他們一生,但他不說教,他為人做事的方式,本身就是教育。他的人格之美,他的教育方式,可以用八個字形容:靜水深流,潤物無聲。
馬教授是個從不抱怨的人,也從不罵人。他從小在香港教會學校讀書,解放初期回到大陸讀書並參加建設。在反右和文革中,他與香港和教會學校的關係,導師許鵬程教授的“反動學術權威”帽子,讓他擁有了雙重“黑身分”,沒少吃苦頭,他在文革整整失去了十年的寶貴光陰。據說每當運動來臨,馬教授就自覺打好包,準備被下放。他曾被下放到山西基層醫校任教,肯定有過很多委屈,但他從不抱怨,甚至從不提起。對他來說,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他擔任生化教研室主任多年,教研室的物品和經費,使用時從來不區分“我的”和“別人的”,都是公共的。他沒有任何門戶之見,在他做主任的十多年中,教研室留下了不少畢業研究生任教,但他自己的研究生留下任教的很少,選聘標準完全看專業素質和教學態度。他會不時悄悄溜進研究生帶課的教室聽課,判斷其教學能力,在臨畢業前,忽然找到自己看中的研究生,雄辯地要求對方留下來。錢對他來說,也只是沒有吸引力的“花花紙”(廣東人對鈔票的戲稱),他退休後,還剩下幾萬元橫向經費,完全可以用來差旅或購電腦,但他無償獻給教研室。教研室的任何人請他修改課件和英文摘要,他都一絲不苟,細緻到每個字。退休後,教研室每次編書稿,馬教授都親自校訂,從不要求任何報酬。受他的影響,在他不當主任後,教研室仍然保持著重視教學、團結和諧的傳統。
他永遠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對待生活中的一切,他的高曠的心胸與境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的師生們。
被學生忽悠成“太極拳指導老師”的博士生導師
馬教授在教學上極為嚴謹,但待人非常親切。學院裡流傳著不少關於馬教授的趣聞逸事,最有意思的莫過於被學生忽悠成“太極拳協會指導老師”。
那年馬教授剛六十歲,學生太極拳協會派人來說服他練太極:鍛鍊身體、延年益壽。馬教授同意了,成了太極拳的入門學弟。不久同學們說要籌劃比賽,要申請會費。馬教授當然支持,被一群小兄弟簇擁著去簽字時,那一欄竟是:太極拳協會指導老師。
就這樣,這個菜鳥級的學弟成了“指導老師”。此後,他每年都要在那一欄簽字。說到這個,太極拳協會的同學都很激動,說:“我們太極拳協會參加過很多比賽,拿過很多獎,因為要給馬老師爭光啊!”
這正是中山大學提倡的教育方式:“師生之間應該是一種親切、溫暖、坦誠的關係,有人格的交流和情感的薰陶,在愉快的氛圍中把‘道’傳下去,把‘德’傳下去”。
馬教授辦公室掛著一個精緻的手制大相架,排著20多張照片,都是馬教授的研究生,團團圍住中央的三個字“馬家軍”。這個相架是馬澗泉教授對他所鐘情的事業的樸素表達。他說他讀過義大利的名著《愛的教育》,裡面有位老教師,把學生的相片貼了滿滿一牆,說:“學生是我的生命,當生命結束的一刻,我要看著這些學生……”
黎孟楓教授是馬教授的學生,他說,想起馬老師,心裡就會湧起兩個詞:“獻身”和“智慧”。
如今,馬教授當年的學生中,不少都已成長為新一代深受學生歡迎的教授,他們都有一個一致的心聲:今天,我們在課堂上做的事情,都是在傳承中山醫學院前輩們的精神和智慧。正如黎孟楓教授說的:我對學生的愛,無論方式和態度,都可以說是從馬澗泉、郭輝玉、吳堯榮等一批優秀的教授那裡習得的:獻身醫學事業;尋求最好的方式傳授最有價值的知識;在學生心裡播下愛的種子,收穫更多的愛。
這些,正體現了中山醫學院經百年積澱而成的學院文化和傳統:博愛,嚴謹,篤行,竭力接近完美境界。
《禮記·學記》里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馬教授正是當之無愧的“善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