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注

馬注

經名優素福,晚號指南老人,南明·寶山(今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易疇村)人。中國清初伊斯蘭教著名學者,清代雲南第一位穆斯林學者。出身於一個小知識分子家庭,自稱系穆罕默德45世後裔,聖裔元代賽典赤·瞻思丁15世孫。南明·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16歲時中秀才。歷官南明·永曆帝小朝廷中書,錦衣侍御。康熙八年(1669年)30歲時開始學習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專攻伊斯蘭經訓典籍,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明末清初著名伊斯蘭教學者,用漢文譯註的開拓者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注
  • 別名:字文炳,號仲修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日期:1640
  • 逝世日期:1711
人物生平,南明時期,清初時期,個人作品,馬注詩,馬注撰題聯,

人物生平

南明時期

7歲喪父,家境貧苦,由祖父撫養。祖父歿後與兄渥依姆耕織為生。幼年篤 學,“五而業文章,學為經濟”。南明·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16歲時中秀才。永曆十一年(順治十三年,1657年)18歲時在永曆帝小朝廷任中書,後改任錦衣侍御。南明政權瓦解後,清軍入滇,遂“辟隱教讀,筆耕自膳”,鑽研儒學佛學
清真指南  馬注著清真指南 馬注著

清初時期

清·康熙四年(1665年)結識並師從滇中名士何觀五,從此“文益修,學益進,弟子益盛”。寫成《經權集》、《樗樵錄》兩部文集,闡述修齊治平之道,希望有裨於治世。康熙八年(1669年)30歲時,鑒於政治變亂,即離家北上至北京,受到清宗人府掌印親王召見。開始學習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專攻伊斯蘭教經訓典籍,並與當時京中伊斯蘭教學者切磋教義。回滇後潛心研究伊斯蘭教義,向門弟子講授“心性之學”,從者日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將其研究成果撰成《清真指南》1卷,在闡述伊斯蘭教的創世說時,從“真主運無極而開眾妙之門”人手,講述無極而太極,而火風水土,而天仙人神,最後得出“無始無終者乃真主獨一之有”,豐富和確立了伊斯蘭教認主“獨一”概念。在闡述伊斯蘭教的“體認”說時,將“乾坤萬物”、“古往興廢”、《古蘭經》與人的“身體性命”等一併看作世界的“四部真經”,而以“身體性命”為“古籍”,把客觀世界飛歷史都納入認識範圍,突出了人在認識中的主體作用,使伊斯蘭教的認識論具有更高的思辨性。在比較儒、佛、道三教的異同時說,“儒知而言渾,玄知而不切,釋不知而自認”,認為“三教之理,各執一偏”,得出了“明德之本,莫先於認主”,維護了伊斯蘭教認主獨一理論的地位。數次把自己的著作、家世和對伊斯蘭教在整治世道人心、施行教化過程中可能發揮的作用等看法進呈康熙皇帝以求御覽,目的是為憑藉朝廷力量,推進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但均未成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離開北京,取道山東、江蘇、浙江、安徽、陝西、四川,進行考察,廣交各地經師,並設帳講學。所到之處,人稱“仲翁馬 馬注名句
馬注名句馬注名句
老師”。將《清真指南》稿本就教於山東馬延嶺、南京劉三傑、湖南皇甫經、陝西舍起雲等。返回家鄉後,對《清真指南》進行修訂。以“聖裔”名義約集滇部分伊斯蘭教人士,呈文雲南武進府,主張革除從印度傳入的“革爛得之屬”(蘇菲海蘭達爾)等“左道異端”,並提出“約束教規”,由官府頒行雲南穆斯林,因此在穆斯林中享有較高威望。晚年“坐困窮愁”,鬱鬱而終。所撰《清真指南》內容豐富,“上窮造化,中盡修身,未言後世”。內容涉及伊斯蘭曆史、教義、教法、哲學、天文、傳說等,對後世伊斯蘭教學者影響較大。
清·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病卒於寶山,終年71歲。著有《臣權》、《樗樵》、《清真指南》等;

個人作品

馬注詩

馬廷瑞 古碭叫領
至人辭世已千秋,瑞繞天方紫氣浮。七萬含靈通聖諱,六千蝌篆露真修。功垂萬世囹煙熄,德邁三才崇羽愁。四十餘傳聞仲子,蚩泥又見活人舟。
馬之騏 金陵明經
六書聊倩譯清真,鉗舌相看不易陳。故擲夭桃瀉春意,欲通訊息捕魚人。理當至妙書須火,毒霧猶蒸可廢針。從此石開衡寶焰。不阿專待客來尋。
其 二
孤另無乾曰真一,卻於數一示機權。雙池寶硯開能有,一滴生泉寵聖賢。大筆運時規備,多妙靈鑒日鬢眉全。明明綺蹩丙乾坤,幾個人窺半點玄。
鄭士昌 金陵博文
文章海內幾如君,標旨天經闡靜真。椅馬方名開後學,圖麟家世紹前勛。一帆短掉君程遠,萬里遐思我夢頻。歸到故園衡泌樂,莫辭錦宇寄江陵。
馮通宇 西安明經
認主須憑認己躬,己躬既證更參窮。始終天地權衡內,生滅人神掌握中。貫徹微塵非渺細;包羅宇宙豈寬洪。要知水活純清淨。超越形容不類空。
李延齡 山東明經
至人出世在天方,瑞滿乾坤草木香。仙擁玉鞍懸石古,神愁金碧倒流狂。指分圓月奇征異,頂覆靈雲紫氣芒。繩武至今聞仲子傳燈指上日月光。
古之瓚 廣陵明經
歷盡名區獨著書,筆端鋒譽滿皇都。栽成子弟中原滿,散盡文章腹未虛。豈是鄉關無樂土,卻緣知故盡鴻儒。他年歸到長生府,為慕童顏玉弗如。
自 惜
久辭薊北入滇南,帶得殘經馬上刪,推倒太行體兔筆,撥開雲霧喚駕還。理當至妙雲空谷,道得真傳月滿欄。傀搬旬俄老。夢魂猶自憶燕山。
其 二
當今聖主慕真傳,丹詔頻頒跡未於個萬里孤忠春夢杏,九重何啻隔天淵。秦書屢上嗟裘敝,燕墨頻磨悼硯穿。跳飛知遇晚。垂竿猶戀釣魚灘。

馬注撰題聯

馬注題贊伊斯蘭教《聖經》聯
化洽人神;誠感鳥獸。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聯意云:聖德化入人心,至誠感動鳥獸。
仙神稱頌;庶匯鹹瞻。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聯意云:仙神稱頌聖人,萬物都來瞻仰。
命立天地之前;誕生千聖之後。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聯意云:聖人奉命屹立在天地之前,誕生在千聖之後。
感神光於鼻祖;肇元命於先天。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聯意云:神聖之光輝的感應在鼻祖(鼻祖即阿丹,人生母腹鼻先形成。所以阿丹稱為人的鼻祖)第一個生命的開端在先天。
大道於是方興;智人因之始悟。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聯意云:於是伊斯蘭的正道蓬勃向前發展,明智的人因而開始醒悟。
教闡千古之後;道徹天地之原。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聯意云:穆聖所闡明的教義傳到千年之後,他所宣揚的道理達到天地終始。
聖心明徹高厚;感化達及神人。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聯意云:聖人登霄如登山嶺,視地為視竹篩,白天勸人,夜晚勸神。
道傳千聖之宗;忠竭萬天真主。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聯意云:聖人偉大啊!道傳自於千聖的宗師,忠竭盡於萬天的真主。
咽怒氣於醜蟆;掩塵埃於巧骨。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上聯說:吃下醜蟆,咽下怒氣。昔日聖婿爾哩與法圖墨相互生氣。告到聖人面前,聖人命他到一個地方去,並說:“在那兒不管見到什麼,你就把它吃掉。”你哩遵命前往,到了那裡,見到一隻醜蟆,他便取來吃下。那蟆雖醜,但甜如蜂蜜,回來稟告聖人後,聖人說:“這就是你的忿怒了,咽它雖難,吃後卻美,所以要拂去心中之怒,沒有比忍耐更好的了。”下聯說:昔日撒哈白見到聖人,希望聖人給他一個指點。聖人說:“你荒郊拾一物來。”撒哈白遵命前往。到了那裡,見一枯骨,約重數錢,他便取骨回稟聖人。聖人說:“你放在稱盤內,用金銀和它相互比較,稱一稱,看什麼最重。”他把金銀放在盤上,重量怎么也不能勝過白骨。聖人又命他取土加於骨上,還未加到金銀的重量,巧骨就不能勝過金銀了。撒哈白驚經疑不定,向聖人請教,聖人說:“人生天地之間,貪得無厭。即使積玉堆金,也不能滿足他的嗜欲。若是死亡之土掩來,即使金玉滿堂,他那軀體半文不值。”撒哈白聽後,十分拜服。
救炎災於御問;熄獄焰於長橋。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上聯“救炎災於御問”,昔日聖嗣夭亡,被違抗主命的譏諷,聖人憂慮不寧。者白勒依勒天仙,奉主命指示聖人說:“你要求子,主能賜你。要不然,主賜你一潭考賽爾池,到了拷問場中,救濟你的教生。人飲了此水,從炎熱上獲得清涼。”聖人自思,予少而教生眾,我寧可要他,也不要子。真主當即命下,指示聖人說:“我將考賽而池賜你,那些誹謗你的人,他們倒是確實要絕嗣。”所以萬物之後,第一復生者是至聖,在後世拯救一切罪人,急先者也是至聖。下聯“熄獄焰於長橋”,《登霄傳》中的一段故事。真主啟示穆罕默德:“你不要為你的教生們擔心憂慮。後世當你同你的教生們經過色喇特橋時,橋浮在地獄之上,獄火在下燃燒,直衝橋面。只要你大喝一聲,火焰就會全部熄滅滅。”穆罕默德聽了,感謝真主的指點。
做兩世之首領;為萬天之模範。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聯意說:做今世後世的首領;是每一重天的模範。偉大對聖人,困苦時能施捨,富貴時不驕傲,地位高不自滿,年雖邁而能動。
功同天地之能;道冠人神之表。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懸石作千年之證;烹魚杜眾庶之疑。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上聯“懸石”,指穆聖當年登著石頭上馬,石頭也隨著飛起,天仙們立即制止了石頭的上升。至今,在擺依爾勒目敢得思那個地方,這塊懸石依然還在,高約三丈,這就是穆罕默德登天宮時留下的遺蹟了。
照臨之下,影不留塵;覆載之中,心非住世。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上聯“照臨之下,影不留塵”,指日月照耀之下,聖人不留身影。聖人行於日月之下,任何人也見不到他因日月而留下的影子。因為無極是聖人的本體,一切光明都是從這裡發出。所以日月之光,不能照出本體之光。譬如用陽燧取火,本來能夠燃燒它物,但一見太陽,本體的作用就不同了。下聯“覆載之中,心非住世”,言在得意失意之中,他都不貪戀塵世。聖人雖居於很高的地位,仍日日協功,不隨便說笑。穿的只是布衣,吃的只是粗食,時時習學真主的清淨。一心要與普世眾生同登天境,所以居於塵世而一塵不染,身住世而心不住世。
孰謂能文,僉雲天授;毋曰人子,普頌欽差。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聯意說:誰說聖人能懂文辭?大家都說天經是真主親授的。《古蘭經》說:“聖人不識字,不能寫,天經是真主命天仙傳授給他,讓他印於心而發於口,吐字為經。天下古今才人志士,對它都不能增損一字。所以《真詮》說:”假設主命聖人識字,能寫,就會有人說真經必定是聖人所作。僅僅用來聚集起天下萬世的一切疑難問題,如果真是那樣的話,經就不是真經,教就不是真教,聖就不是真聖了。僅此一事,聖人便超越了一切聖人。所以說是天授。
明非日月,所照者遠;恩非雨露,所澤者深。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上聯說:光輝不是日月的光輝,但他照耀得卻很遠,聖人前能通曉天地之始,後能通曉天地之終,明能通曉人物之理,幽能通曉鬼神之秘,上能通曉天堂之樂,下能通曉地獄之苦。所以說他所照耀的地方很遠。下聯說恩惠不是雨露,但他潤濕卻很深。我們的聖人之道,與天地共存,與日月爭耀,雖然諸教所走的道路不同,但下愚這一點是不變的。
聖哲天縱,鐘靈異於初生;德化神奇,兆祥光於東土。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聯意云:聖人是真主造化降生下來的,聚集的靈秀之氣比一般出生的嬰兒大不相同。聖德造化的神奇,化為五色祥光,從西方照耀到東方,預先顯示了光輝的聖跡。
道不吾行,棄墨克之溺土;德猶可眷,采几杖於棗株。
——題贊伊斯蘭教《聖經》
上聯說:聖人知道自己的道路在這裡不行了。於是便放棄墨克而遷移到默底納。下聯說在惡劣的環境中,他還是沒胡忘了教化的傳播,從棗樹上他毅然斷刺為杖,為宣揚聖道而不遺餘力。聖人最初出來宣揚教化,常常站在一棵棗樹之下。後因聽眾增多,難以普遍讓大家聽明白,於是建憫白爾樓(宣講台),站在商處宣講。棗樹流出汗液,象對聖人依戀不捨的樣子。聖人命斷棗為杖,每次對穆民勸誡時,就拄著它登上憫白爾樓。至今念虎土白時,手執拐杖,就是聖人留下的遺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