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江半小時

馬江半小時

《馬江半小時》是2012年海峽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南帆。

基本介紹

  • 作者:南帆
  • ISBN:9787806917725
  • 頁數:196
  • 定價:29
  • 出版社:海峽書局
  • 出版時間:2012-8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書籍評論,

內容介紹

光緒十年農曆四月,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但由於清廷中的“清流派”的反對和彈劾,該協定被拒絕執行。舊曆五月,法國政府向清廷發布最後通牒,威脅若不履行協定則要占領福州的港口作為“擔保品”。舊曆七月,中法談判再次破裂,法國政府通知已於舊曆五月進入馬尾港的法遠東艦隊司令孤拔開戰,七月初三下午一時五十六分,法軍旗艦“窩爾達”號率先向福建水師開炮,揭開了中法馬尾海戰的序幕,之後半個小時內,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陣亡將士達七百九十六人。本書追述了這個歷史事件背後的前因後果及其內部一個個人物此前此後的輾轉人生。

作者介紹

南帆,本名張帆,1957年出生,現居福州。

作品目錄

事件背景一
事件背景二
一、舊曆七月初三
二、頃刻歸零
三、羅星塔
四、戰與不戰
五、法國人孤拔
六、尚乾鄉
七、這個張佩綸
八、昭忠祠
九、馬尾的嘆息
後記:古老帝國的負痛掙扎
附錄:馬江海戰人物譜

書籍評論

清朝末年的馬江之戰,就其規模、戰術運用和對抗程度,在戰爭史上遠算不上顯赫的戰例。然而,區區半小時的戰鬥,對歷史進程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在歷史意義的向度上,這不是一場戰鬥,而是完整而又意義非凡的歷史事件。南帆的歷史隨筆《馬江半小時》,捨棄關注事件巨觀走向和人物重大舉動的剖析歷史的常規手法,竭力回到歷史的現場,尋找和陳述歷史的微觀,撿拾那些不為人重視的碎片、眾多被集體記憶忽視或淹沒的細節,讓人物真正從歷史中站立起來,真誠而紮實地尋找歷史人物的生活質感。可以說,他在關注歷史事件的同時,目光更多投向了人物的生活狀態與人生命運,將歷史儘可能地還給生命個體。《馬江半小時》,讓我們盡情感知歷史的趣味和意味。
作為極具歷史意義的歷史事件,馬江之戰有著太多的神秘,其前因後果以及箇中紛繁的線索,著實令人著迷,似乎還有一些待解的謎團。一般而言,回望歷史,史學家和作家等眾多陳述者喜歡糾纏於事件走向、重要節點以及起重大作用的人物等巨觀性的話語,而南帆的興趣則在於遊走於歷史的縫隙中,尋找那些遺失或不引人注目的細節,端詳參與其中的人物的言行舉止。這看似是放大某個局部或細節,其實是試圖走進歷史的真實現場,帶著我們近距離地注視那段歷史。在這裡,南帆堅實而靈動地走進史料故堆,以過人的學識和帶有節制性的想像,拂去歷史的塵埃,觸摸歷史的脈搏。換而言之,他將理性與感性進行了有機的互動與互補。這樣的好處在於,既保持了歷史的嚴謹,又讓那些曾經模糊的情景清晰起來,復原了那些曾經的殘缺。因而,《馬江半小時》散發著鮮活的氣息,讓歷史的形容在真實的基礎上揮灑著迷人的氣質,橫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閱讀快感。比如,史上有羅星塔興文運之說,而且也確實出現了嚴復、林紓和冰心等文豪。而南帆卻敏銳地發現,這些作家都與馬江之戰以及馬尾船政存在種種揮之不去的聯繫。比如嚴復畢業於馬尾船政堂,甚至在馬江之戰中的張佩綸,日後有了個孫女竟然是作家張愛玲。這樣的發現,帶給我們的是對於歷史神秘感的驚喜。
是的,“關連”是《馬江半小時》最為出色的關鍵字,也指代了南帆進入歷史的獨特視角。南帆釐清了各色人等在馬江之戰中的細微舉動,以及他們對於事件的力量細微顯現。更為重要的是,南帆將人物此後的命運作為敘述的一種主動力,用心梳理馬江之戰對於這些人日後命運的影響。如此一來,把歷史真正地交還了一個個血肉之軀,這些人真正從歷史中立起為一幅幅立體圖像,真正實現了歷史與人生的交相輝映。歷史,不再是事件的累積,不再只體現風雲人物的擎天之力,而是回到日常生活之中,尊重個體的人生之路。就像張佩綸,幾乎所有的人只盯住他在馬江之戰中的所謂過失,沒有體味到其尷尬和兩難的境地,更忽視了因馬江之戰而徹底變異的人生之路。南帆卻冷峻而耐心地將歷史角落中的蛛絲馬跡匯聚在一起,顯現出其淒涼的身影。其實,這些因馬江之戰而發生重大人生變化的人物,又在很大程度上讓我們可以更好地反觀事件的原點,體察事件中的那些微妙因子,以及事件之於歷史的餘波。這與其說是南帆敘述歷史的個性策略,還不如說是他體悟到歷史的某些玄機,修正了我們對待歷史固化抑或異化的態度。
南帆以學者的學識閱讀史料,以普通人的心理體味歷史人物,以作家的才情言說一段歷史,成就了《馬江半小時》集知性、智性與韻味於一體的獨特品質。它帶給我們的啟示不僅僅是我們該如何進入歷史、如何敘述歷史,更多的是我們應當怎樣尊重那些芸芸眾生,又應當怎樣在回望歷史中得到啟示或警醒現實生活的藥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