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林,男,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人,1935年3月生。東漢名將馬援之後。歷史學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正林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
- 出生日期:1935年3月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馬正林,男,歷史學教授。陝西省扶風縣人,中共黨員。生於1935年3月。1960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一直在陝西師範大學從事歷史地理教學和研究工作,著作豐富,成績卓著。現任西安《兵工科技》雜誌總編。從事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和研究近40年,先後為本科生和碩士生開設多門課程,培養碩士研究生18名,指導進修生5名,在中國歷史地理學界享有一定聲望,國內外許多報刊都報導過他的成果。主要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變遷、中國城市歷史地理,解決了前人未能解決的許多難題,為當前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已出版著、主編、參編的專著23部,有《中國歷史地理簡論》、《中國城市歷史地理》、《中國大都市》(牛津英文版)等。發表論文90餘篇。曾先後獲得國家、省市和學校的科研獎達20餘次。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以表彰對科學研究的貢獻。
人物生平
馬先生教學認真負責,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過中國歷史地理、中國城市歷史地理、中國六大古都、中國歷史地理專題研究等多門課程,培養碩士研究生16名,指導高校進修生6名。由於先生對歷史地理學融會貫通,從不照本宣科,每次上課只帶幾根粉筆,講課內容充實,語言生動活潑,形式多樣,許多難點以圖顯示,並與學生互動,允許學生隨時提問,課堂氣氛活躍,深受同學們的歡迎。並先後給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復旦大學、西南師範大學、內蒙古教育學院、西安教育學院、寶雞師範學院等院校講授過西安歷史地理,受到這些院校師生的熱烈歡迎。為解決“文化大革命”後缺少教材的問題,他率先主編了中國第一部歷史地理教材《中國歷史地理簡論》,系統講述了中國歷史地理的演變,被全國幾十所院校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哺育了一代歷史地理學新人,並被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圖書館收藏。
馬先生的科研活動,實際上開始於“文化大革命”後的1976年,先生為贏得失去的時間,全力以赴投入教學科研第一線,日以繼夜奮力拚搏,迅速在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中嶄露頭角。先生以西安歷史地理為題,1976年即在《陝西師大學報》上發表論文,使《陝西師大學報》成為第一個在全國開闢歷史地理研究專欄的學術刊物,蜚聲海內外。關於西安歷史地理研究的專題論文,1977年即由西安市城建局集結為城建科技資料,呈送省市領導參閱。1978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以《豐鎬—長安—西安》為名正式出版,一次印刷五萬餘冊仍供不應求,並連續重印過三次。該書在歷史地理學界反響強烈,因為這是荒疏以後在全國率先出版的第一部歷史人文地理著作,引人注目,勢所必然。
先生對科學研究精益求精,孜孜不倦,並獨闢蹊徑,一貫主張歷史地理研究必須把文獻資料與野外考察緊密結合起來,以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為宗旨,使歷史地理學為社會主義建設增輝。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先生每年春秋都要出外考察,每年的考察時間均在三個月以上,其足跡涉及大江南北、黃河上下、長城內外,幾乎遍及全中國。經過長時間的野外考察,收集到了豐富的資料,占有了書本上從未有過的基本知識,大大提高了著作的科學性,使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譬如,先生在山東考察黃河時,依據打井資料和當地的地理形勢,確定了元代黃河泛濫淤平的梁山泊湖盆及其深度,就對當地治理洪澇災害很有幫助。在安徽考察運河時,對長期以來有爭論的“巢肥運河”問題作出了準確答案,糾正了《水經注》記載的錯誤。《水經注》認為在安徽肥西縣將軍嶺,肥水和施水同源而分流,因此有人認為在將軍嶺有一條“巢肥運河”存在。經過先生實地勘查後證明,當地確有挖掘運河的遺蹟,但並未挖通,不存在“巢肥運河”。據與先生同行的安徽省水利廳工程師說,即使挖通了由於水源不足,無法行船,也不能稱為運河。1979年在鄭州舉行了“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一次黃河問題學術討論會,與會代表達300餘人,先生也參與其中。會上有人主張在廣武山以北的桃花峪修建水庫,攔截黃河,以解決山東洪災問題。先生立即表示反對。因為此前先生在考察運河時,曾兩次登上廣武山和大伾山,尋求唐宋汴河口的遺蹟,結果一無所獲。因為廣武山以北的汴河口早已被黃河圮毀,就連大伾山、廣武山也被黃河毀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岌岌可危。如果在此修建水庫,不僅廣武山將不復存在,京廣大動脈和中原重鎮鄭州會立即受到黃河的嚴重威脅。先生把自己的意見撰寫成著名的論文《大伾山、廣武山與黃河》一文,發表在1980年的《陝西師大學報》上,並得到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歷史地理學的創始人、中科院院士譚其驤教授的讚賞,收集在由他主編的《黃河論叢》一書中。桃花峪水庫的建議也由此作罷,庫址被選擇在了小浪底。1984年在杭州考察運河時,先生在錢塘江大橋附近找到了隋代運河通錢塘江的遺蹟,為今天京杭大運河溝通錢塘江的工程提供了依據。
通過長時間、大規模的野外考察,先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萬里長城的興廢,黃河在中游的下切和在下游的淤積規律,黃土高原森林的變遷,長江下遊河道的演變,中國運河的興起、發展與衰落,都有了明晰的認識,獲得了書本上無法得到的科學知識,對他後來的科研道路和著作的科學性都有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無怪乎先生經常說,凡他寫到的地方無不進行過實地考察,其言外之意,所論述的問題,事實準確,言之有據,絕無空話。事實正是如此,凡讀過先生著作的人,無不對此有同感。
先生身居古城西安數十年,對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的著名古都西安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在先生的著作中有關西安的專著達數本,論文數十篇。同時鑒於城市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火車頭作用,遂把城市歷史地理的研究擴展到全國城市,主攻中國城市歷史地理,率先出版了《中國城市歷史地理》一書,把中國城市歷史地理研究推向了高峰。先生對城市歷史地理的研究成果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這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同行學者認為《中國城市歷史地理》一書,第一次系統地探討了城市歷史地理學的理論體系;第一次把城牆作為城市歷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內容;第一次對歷史上的中國城市進行分類;第一次對中國城市的共性進行歸納;第一次對中國城市的規劃思想和原則進行系統評價和概括,等等。這也正是對先生在城市歷史地理研究領域學術水平的準確評價。
古城西安在中國六大古都中是建都時間最長的,是漢唐盛世的政治中心。先生身處名城,情有獨鐘,從1974年起,趁“文化大革命”的間隙即研究西安歷史地理。他騎腳踏車跑遍了西安各個地方,後來給學生講六大古都時,對西安特別講得頭頭是道,被學生譽為“西安通”。西安既是一座古城,也是一座新興的發展中城市,社會主義建設遇到的歷史地理問題不少,先生即結合這些問題進行研究,為西安城市建設提供借鑑和理論根據。他先後研究了歷史上的西安城市供水、漢唐長安城的平面布局、漢唐長安城的園林、西安城址轉移的地理基礎、漢長安城興起以前西安地區的自然環境、漢長安城形狀辨析、中國的城牆與城市等專題,都是為了今天的西安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依據。他的著名論文《由歷史上西安城的供水探討今後解決水源的根本途徑》一文,就是為了配合如何解決西安城市供水而撰寫的,為解決西安城市供水提供了科學依據,解決了一直困擾西安城市建設的一個巨大難題。該文在《陝西師大學報》1981年第4期發表以後,立即引起有關方面的極大重視,陝西省情報研究所把該文摘要刊發在《科技動態》第67期上,供省市領導決策參考。國家教委也把該文收集在《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選編》一書中,作為當時全國歷史學研究的三大成果之一。實踐證明,該文對推動西安市開闢地面水源、建設黑河水利工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因為當時對未來西安市到底依靠開採地下水還是開闢地面供水爭論不休,影響領導下定決心。《唐長安城平面布局的地理特徵》一文,更是對如何解決西安城市建設中的古城保護與未來發展提供了直接依據。今天西安城市建設中的棋盤式格局正是唐長安城平面布局特點的延續。他的這篇著名論文1983年在譚其驤院士主編的《歷史地理》上發表後,引起各方面的極大重視,許多書刊都引用該文的插圖和觀點,並被收集在《20世紀中國學術文存·歷史地理研究》一書中,作為20世紀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三十篇代表作之一。由於先生教學科研成績突出,先後獲得國家、省市和學校科研獎二十餘次,並從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
馬先生不僅對學生的要求也極其嚴格,而且嚴於律己,治學嚴謹,堪為師表,深受學生的尊敬。他雖然教學科研任務繁忙,還積極參加了西安市二十年城市規劃和寶雞市、渭南市的城市規劃工作,先後擔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旅遊協會常務理事和陝西省科技史學會副理事長等職,以及《歷史地理》編委等。另外,先生還先後擔任過歷史系工會組織委員、陝西師大校工會副主席、分房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1996年退休後一直擔任《兵工科技》雜誌總編,繼續為中國的國防建設貢獻力量。
他仍在伏案審稿,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使《兵工科技》越辦越紅火,躋身全國數十種軍事雜誌的前5名,被認為是在國內外最具權威影響的軍事雜誌之一。
主要著作:
《豐鎬長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79
《古今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中國歷史地理簡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
《可愛的陝西》(撰)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中國城市歷史地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正林行集》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
主要論文:
“未來寶雞將成關中特大城市”質疑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第2期
“直道”之直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第1期
《水經注》所記霸上辨析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第4期
霸上辨 馬正林 歷史地理 2005 第8期
長安城的興起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 第1期
從長安到西安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 第2期
從歷史上的西安鹹陽政區劃分看兩市合併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第5期1998
大伾山、廣武山與黃河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 第2期
讀史地圖的光輝典範——簡評《史記列傳圖志》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 1996第2期
甘肅省縣名的演變——兼論寧夏和青海兩省區的部分縣名 馬正林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5 第1期
關於古散關遺址 馬正林 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 第1期
關於黃帝陵的地理位置 馬正林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1995 第1-2期
漢長安城的地理特徵(上) 馬正林 陝西史志 1994 第3期
漢長安城興起以前西安地區的自然環境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 第3期
漢長安城形狀辨析 馬正林 考古與文物 1993 第5期
漢長安城總體布局的地理特徵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3 第4期
漢都長安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3 第2期
宏偉的地下歷史博物館——半坡遺址 馬正林 複印報刊資料(中學歷史教學) 1993 第6期
抗日名將 中共特別黨員何基灃 馬正林 湖北檔案 1992 第7期
驪山的風景與森林 馬正林 森林與人類 1992 第2期
歷史地理學入門發凡 馬正林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1992 第1-2期
歷史地理學專題學術討論會在我校舉行 馬正林 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1 第1期
論城牆在中國城市發展中的作用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0 第1期
論城市歷史地理學的對象和任務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0 第4期
論漢長安園林 馬正林 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8 第4期
論確定中國“大”古都的條件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8 第2期
論唐宋汴河 馬正林 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7 第3期
論西安城址選擇的地理基礎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7 第1期
論中國城牆的起源 馬正林 人文地理雜誌 1986 第1期
論中國城市的城牆(下) 馬正林 中國名城 1986 第3期
論中國城市的規劃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 第4期
論左宗棠進兵新疆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 第1期
秦皇漢武和關中農田水利 馬正林 地理知識 1985 第2期
人類活動與中國沙漠地區的擴大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 第3期
史念海教授主編的我國第一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出版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第1期
隋唐長安城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4 第3期
唐長安城風景區的地理特徵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3 第4期
唐長安城總體布局的地理特徵 馬正林 歷史地理 1983 第3輯期
唐代華清宮的盛衰 馬正林 人文雜誌 1982 第1期
萬里河山盡朝暉──喜讀《中國旅遊資源地理》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2第4期
渭河水運和關中漕渠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1 第4期
西北開發與水利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0 第3期
鹹陽原與西漢諸陵 馬正林 人文雜誌 1980 第2期
也論霸上的位置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9 第3期
殷·鄴·安陽 馬正林 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9 第2期
由歷史上西安城的供水探討今後解決水源的根本途徑 馬正林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地理) 1978第11期
中國城市的選址與河流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8 第4期
中國城市的選址與西部地區的城市化 程駿,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7第2期
中國古代城市的規劃地圖 馬正林 中國名城 1976 第2期
中國疆域沿革述論 馬正林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1976 第5期
中國運河變遷的基本特點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6 第2期
中國運河的變遷 馬正林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5 第1期
追尋中國城市的歷史 馬正林 百科知識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