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調處

馬歇爾調處

抗日戰爭勝利後美國總統H.S.杜魯門特派G.C.馬歇爾來中國就國民黨與共產黨的軍事衝突進行的調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歇爾調處
  • 時間:1945年12月
  • 結果:調處以失敗告終
  • 事件:美國政府宣布退出軍事調處執行部
事件概述,涉及人物,具體經過,

事件概述

抗戰勝利後,美國政府執行扶蔣反共政策,1945年12月杜魯門派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馬歇爾為特使來華調處國共軍事衝突。1947年1月7日馬歇爾奉召回國。29日,美國政府宣布退出軍事調處執行部。調處以失敗告終。
馬歇爾馬歇爾

涉及人物

馬歇爾(1880~1959)﹐美國陸軍五星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具體經過

抗戰勝利後﹐美國政府執行扶蔣反共政策﹐但由於解放區軍民自衛反擊戰爭的勝利和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反內戰的堅決鬥爭﹐迫使美國選擇一方面援助國民黨儘可能在中國廣大地區確立其政權﹔一方面鼓勵雙方進行協商﹐盡力避免發生大規模內戰﹐以免自己直接捲入。為此﹐1945年12月杜魯門派馬歇爾為特使來華調處國共軍事衝突。指望蔣介石讓出一部分權力﹐換取共產黨交槍入閣﹐達到使共產黨不戰而降的目的。調處初期曾取得一些成果﹕張群﹑周恩來﹑馬歇爾三人小組於1946年 1月10日達成《關於停止國內衝突的命令和聲明》 ﹑ 《建立軍事調處執行部的協定》 ﹐同日﹐國共雙方分別下達了停戰令(見彩圖 1946年1月﹐國民黨政府代表和中國共產黨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並組成了有美國代表參加的“軍事三人小組”。圖中左﹕國民黨政府代表張群﹔中﹕美國特使馬歇爾﹔右﹕中共代表周恩來 )﹔稍後﹐在北平設立了軍事調處執行部﹔2月25日又達成關於軍隊整編﹑中共軍隊統編的方案。與此同時﹐在重慶舉行政治協商會議。但蔣介石對停戰毫無誠意。美國政府實行一邊促和﹑一邊助戰的雙重政策﹐把大量國民黨軍隊運到內戰前線﹐並以大批軍火和其它物資援蔣﹐從而使蔣介石發動內戰有恃無恐。國民黨軍隊在得到新的供給後﹐於3月31日在東北大舉進攻營口﹑鞍山﹑本溪﹑四平等地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東北戰火越燃越烈。6月6日﹐達成東北暫時休戰。但蔣介石蓄意挑起全國內戰﹐於6月17日提出五項無理要求﹐要中共軍隊限期撤出熱河與察哈爾兩省﹑山東的威海衛和煙臺﹑蘇北﹑東北的牡丹江和哈爾濱等地﹐導致談判再度破裂。7月全國內戰爆發。7月11日司徒雷登被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7月中旬至9月中旬﹐馬歇爾八上廬山﹐勸蔣重開談判﹐用政治方法解決中國問題。但蔣介石堅持要打內戰﹐提出種種蠻橫無理的要求。10月11日﹐國民黨軍隊攻占張家口。11月中旬﹐蔣介石悍然召開所謂“國民大會”﹐完全關閉了談判大門。1947年1月7日馬歇爾奉召回國。29日﹐美國政府宣布退出軍事調處執行部。調處以失敗告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