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達萊納河

馬格達萊納河

馬格達萊納河是哥倫比亞第一大河,全長1500公里,發源於維拉省的馬格達萊納湖,在巴蘭基亞市附近流入加勒比海。在哥倫比亞歷史上十分有名,是哥水運最主要的通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格達萊納河
  • 英文名稱:Río Magdalena
  • 地理位置:哥倫比亞
  • 發源地:哥倫比亞西南部帕帕斯荒原 
  • 主要支流:考卡河,聖豪爾赫河,塞薩爾河 
  • 河長:1500公里 
  • 河流面積:26萬平方公里 
  • 平均流量:8000立方米/秒 
概況,簡史,水系組成,流域特徵,側頸龜,

概況

哥倫比亞最大河流。發源於西南部海拔3600米的帕帕斯荒原上,向北穿行在東科迪勒拉山和中科迪勒拉山之間的谷地中,在巴蘭基亞以北注入加勒比海。長1560千米,流域面積26萬平方千米。幹流發育在寬80千米的斷層谷地中,流經熱帶稀樹草原地區。中、上游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下游740毫米左右。河口年平均流量 80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考卡河、聖豪爾赫河、塞薩爾河等。河道較平直,多急流淺灘;流入北部低地沼澤後,流速驟減,泥沙經常淤塞河口。從河口巴蘭基亞可通航到拉多拉達( 970千米),溝通了內地和加勒比海的海港間聯繫。河谷地區盛產咖啡、香蕉、棉花、菸草。下游為石油產區。河流中富淡水魚類。

簡史

自西班牙人占領後,馬格達萊納河一直為主要的貿易水道。從殖民時代到19世紀中葉,貨物均用河運貨船載運。1822年首度引進輪船,到1850年後菸草業興盛,輪船得以裝載大量貨物,始有利可圖。20世紀輪船日益遭到空中、公路及鐵路運輸的競爭。
馬格達萊納河馬格達萊納河

水系組成

馬格達萊納河馬格達萊納河
馬格達萊納河是南美洲諸大河中水系最簡單的一條河。上游從源頭至翁達(Honda),長682km,流域面積5.4萬平方公里,平均坡度0.42‰~62.5‰,較為陡峻,多年平均流量667立方米/秒,年輸沙量0.49億t,其中河床質占58.6%;翁達至埃爾班科(ElBanco)為中游,長551km,流域面積10.2萬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為0.22~0.55m/km,多年平均流量2910立方米/秒,輸沙量1.02億t,其中河床質占13.8%;下游從埃爾班科至入海口,全長379km,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04~0.26m/km,頗為平緩,多年平均流量6130立方米/秒,年輸沙量為0.36億t,其中河床質占16.4%。 馬格達萊納河入海口
馬格達萊納河左岸主要支流有帕埃斯(Paez)河、薩爾達尼亞(Saldana)河、納雷(Nare)河、伯科喬(Bircocho)河、瓜塔佩(Guatape)河、奧米塔拉(Omitarra)河、瓜利(Guali)河、拉古尼拉(Lagunilla)河、雷西奧(Recio)河、阿蘇夫拉杜(Azufrado)河、伊特(Ite)河、考卡(Cauca)河以及聖豪爾赫(SanJorge)河等。右岸主要支流有:卡夫雷拉(Cabrera)河、波哥大(Bogota)河、內格羅(Negro)河、卡拉雷(Carare)河、索加莫索(Sogamoso)河、萊夫里哈(Lebrija)河、卡奇拉(Cachira)河和塞薩爾(Cesar)河等。
考卡河是馬格達萊納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海拔4646m的普拉塞火山西側,在中、西科迪勒拉山系之間的峽谷地帶穿行。位於北緯2°02′~8°32′,西經74°17′~76°45′,全長1350km,流域面積6.3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200立方米/秒。內奇(Neche)河是考卡河的主要支流,上游幹流名叫麥德林(Medellin)河,中游幹流叫波爾塞(Porce)河,該河還有奧韋哈斯(Ovejas)河、格蘭德(Grande)河、瓜德魯佩(Guadelupe)河和騰切(Tenche)河等支流匯入。

流域特徵

馬格達萊納河馬格達萊納河
馬格達萊納河乾支流沿著東、中、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的峽谷穿行,整個流域屬於山地與沿海沉積系統,上游海拔在3000m以上,中游1000~3000m,下游海拔僅為0~200m。 該流域屬熱帶氣候,降雨量較大,一般為1000~10000mm。上游山區降雨量最大,1~2月降雨量最少,10~11月降雨量最大。全流域的徑流深為830mm,平均徑流模數為0.026立方米/(s·平方公里),但上游的徑流模數則達到了0.114立方米/(s·平方公里)。幹流多年平均流量為7000立方米/秒,水位年變幅為7m,懸沙濃度0.78kg/立方米,輸沙量為1.72億t/a。
最近研究表明,從上游至翁達,河道中的泥沙與其輸沙能力幾乎已到達平衡,翁達以下的中、下游為沙量逐漸增大的沉積區,至埃爾班科市以下,河道沙量最大。
馬格達萊納河流域的地形條件和氣象條件使其成為拉美水電資源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制約該河流域水電開發的因素主要有3個:一是在乾、支流上缺少合適的建壩壩址,海拔4000m以下均為耕地,建壩將淹沒大量良田,從而使建壩投資大增;二是流域內煤、氣和石油資源豐富,人們更喜歡興建火電站;三是生態學家們認為,建壩會影響生態環境。

側頸龜

馬格達萊納河馬格達萊納河
馬格達萊納側頸龜Podocnemislewyana:英文名稱是Magdalena River Turtle,我國大陸一直沒有對此種正式統一的中文正名,鑒於海外各國均按其產地稱其為馬格達萊納側頸龜,這裡也沿襲此名。
此種是哥倫比亞特有種,分布於哥倫比亞北部的馬格達萊納河及烏拉瓦河水系。記錄最大甲長是44厘米,是中等體型的側頸龜。由於其分布區域是人口稠密的航道,較之其它南美河流開發較多,破壞較嚴重,近幾十年來已十分少見,即使是科考工作也很少,這一切使得關於此種的描述,相關資料,數據,種群數量都很欠缺,給此種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該種甚至沒有多少照片記錄,龜鱉類書籍及圖鑑很少涉及它。個人僅能憑照片進行一些描述。照片顯示此種龜似乎頭部無斑點,尚不知是由於成年後褪色了還是本就沒有。隱約可見兩條觸鬚。整體為棕灰色,腹甲可能是淡色,也許有深色斑。 總的看來,色澤單調,是這一屬中最樸素的一種。或許由於上述原因,抑或野外數量太少,難於獲得,此種從未聽說出現在寵物貿易中,更不可能見於市場,因此關於人工飼養的數據也無從可考。
但近年來,日本的寵物市場上常有世界各地稀有龜種出現,不僅有我國的珍稀閉殼龜,更有多種自定名後數十年未再發現和確認的龜種。如與本種同產於南美,同樣僅見於名錄記載的馬克西米立安漁龜(阿根廷長頸龜或稱雕甲漁龜的同屬另一種),在亞洲已絕跡甚至被認為已絕滅的緬甸巨型棱背龜,定名後僅有幾件標本而再未捉到活體的菲律賓池龜(萊特島東方龜),等等。若不久後本種出現在日本,也不是沒可能。(個人對日本只保護自己國內物種而對它國自然資源不顧一切的掠奪的作法頗有看法,但無耐包括我國在內的原產國只顧經濟利益,是資源保護上的矮子)。本種的習性應和同屬種類近似,推測應是喜高溫,愛作日光浴,成年後偏愛素食,更多的就不得而知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