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清代時期,屬原莊社。
民國時期,屬元氏縣五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北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四區。
1953年,屬三區,駐馬村。
1956年,撤區並鄉,為馬村鄉。
1958年,元氏、高邑兩縣合併稱高元縣,屬高元縣;同年12月,贊皇縣併入高元縣,改稱元氏縣,屬殷村公社。
1962年,析出,成立馬村公社;同年,元氏、高邑、贊皇3縣分置,仍屬元氏縣。
1984年,改為馬村鄉。
1996年,萬年鄉併入。
2015年1月26日,撤銷馬村鄉,設立馬村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馬村鎮轄15個行政村:馬村、段村、泉村、使莊、營里、萬年、聊村、張掖一大、張掖二大、張掖三大、張掖四大、福元莊、太平莊、彭家莊、當鋪莊,下設8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馬村鎮轄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馬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水文
馬村鎮境內河道屬北沙河流域,流經聊村、馬村。
自然災害
馬村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風災、低溫霜凍、雷擊等。最嚴重的一次雪災發生在2009年,涉及全鄉15個村,壓塌房屋1056間,土地3000多畝,廠房3.5萬平方米,經濟損失200萬元。
自然資源
馬村鎮境內主要礦藏資源有煤炭。
人口
2011年末,馬村鎮總人口3376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0.04萬人,城鎮化率1.2%。另有流動人口755人。總人口中,男性17050人,占50.5%;女性16713人,占49.5%;14歲以下6415人,占19%;15—64歲23297人,占69%;65歲以上4051人,占1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2011年,人口出生率12.63‰,人口死亡率3.65‰,人口自然增長率8.9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85人。
截至2018年末,馬村鎮戶籍人口為36190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馬村鎮財政總收入1790萬元。國稅為130萬元,地稅490萬元。
2018年,馬村鎮有工業企業289個,其中規模以上1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3個。
農業
2011年,馬村鎮完成農業總產值3.88億元,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13%。
馬村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馬村鎮生產糧食3.2萬噸,糧食總產值802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7%。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8295畝,產量1.7萬噸,總產值6628萬元,主要品種有黃瓜、大蔥、西紅柿,其中黃瓜0.4萬噸、大蔥0.3萬噸、西紅柿0.7萬噸。
馬村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馬村鎮生豬飼養量2.19萬頭,年末存欄1.8萬頭;羊飼養量0.85萬隻,年末存欄0.5萬隻;家禽飼養量70.75萬羽。2011年;畜牧業總產值1619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1.7%。
工業
2011年,馬村鎮完成工業總產值21.5億元,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71.6%。
商業
2011年末,馬村鎮有城鄉綜合性集貿市場7個,年成交額3000萬元。
金融業
2011年,馬村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42億元,比上年增長24.5%;各類貸款餘額960萬元,比上年增長13.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馬村鎮有幼稚園12所,在園幼兒1500人,專任教師40人;國小11所,在校生6415人,專任教師232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均達100%。2011年,預算內教育經費1071萬元,比上年增長7.8%。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馬村鎮有文化站1個,村民活動中心10個。農家書屋15個,藏書7萬餘冊,村文藝演出隊10個。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7000戶,入戶率82%。
2011年末,14個村建有村民活動中心,健身器材200餘套。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馬村鎮有鎮級醫療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室14個,病床160張,固定資產總值42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68人,其中執業醫師6人,執業助理醫師48人,註冊護士1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9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2412人,參合率96%。
社會保障
2011年,馬村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82戶,人數726人,支出116.5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45人,支出11.5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0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09萬元。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2075人,其中60歲以上的農民有6569人,已領取養老金。參保率95%。
郵政電信
2011年,馬村鎮有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10個,固定電話用戶0.7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82%;行動電話用戶2萬戶,寬頻接入用戶4000戶。
交通
馬村鎮境內有107國道經過。
歷史文化
馬村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地位於馬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