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早明(華南師範大學 教授 博士生導師)
馬早明,教育學博士。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華南師範大學東南亞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主任/廣東省決策諮詢研究基地 華南師範大學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 執行主任/澳門城市大學教育學院/澳門科技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早明
- 外文名:Zaoming MA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職業:教師
- 職稱:教授
人物經歷,學習經歷,工作經歷,主講課程,研究領域,研究著述,1.著作類:,2.論文類:,獲獎情況,
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2000.9-2003.7 北京狼民殼采大學教育學院高等教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獲教育學博士學位
1992.9-1995.7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比較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1985.9-1989.7 安徽師範大學教育系本科生,獲教育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11.11-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2002.12-2011.10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2000.07-2002.11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講師
1997.12-2000.06 華南師範大學高教室講師
1995.07-1997.11 華南師範大學高教室助教籃企姜頌
1989.07-1992.08 安徽樅陽縣師範學校助教
主講課程
本科生課程:《外國教育史》《比較教育學》
碩士生課程:《比較教育研究方法》《國際職業教育研究》《當代外國基礎教育改革》
博士生課程:《比較教育方法論》
研究領域
比較教育政策研究、比較高等教育研究、東南亞教育研究、港澳台地區教育研究
研究著述
1.著作類:
MA Zaoimg&Huseyin GUVEN (e ditors) (2020)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al Events》TURKUAZ KONGRE YAYINLARI,ISBN-978-605-06217-0-9.
馬早明(2019).《中外教育管理史》中山大學出版社。
馬早明(2019).《“冰上絲綢之路”視域下中國與北歐五國教育合作政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
龐 川 馬早明 林廣志(2019).《澳門高等教育研究(1999-2019)》文化公所。
馬早明 著(2017).《港澳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模式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
馬早明 著(2015).《周邊國家科技大學通識教育模式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
馬早明著(2010).《港澳台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旋體立評估制度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馬早明肖昌鑫(2010).《台灣高等技職教育政策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馬早明副主編(2010).《港澳台教育改革與發展異同及其解讀(2000-2010)》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馬早明著(1998)《亞洲“四小龍”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
2.論文類:
Frank Okai Larbi, Ma Zaoming*(2020) .*TheFinancialStrategies andApproaches ofChinese Governmenttowards th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EducationChina.Amfiteatru Economic Journal,Vol.22·No.53.
馬早明,胡雅婷,李 睿(2020).回歸20年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特色、問題與對策。《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8-16。
曾 嬌,馬早明(2020).從教化性權力到契約性權力:社會變遷視野下的教育察多懲戒權。《教育研究與實驗》,第1期,47-51。
佘永璇,馬早明(2020).回歸20年來澳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效與經驗。《中國教育學刊》,第2期,21-26。
胡雅婷,馬早明(2020).全球視野下教育懲戒權立法的經驗與啟示--以英、美、日三國為例。《中國德育》朵試府,第1期,13-18。
佘永璇,馬早明(2019).澳門高校“四校聯考”政策實施:背景、內容與影響。《高教探索》,第12期,80-85。
馬早明,俞凌雲,楊 勵(2019).粵港澳大灣區視域下澳門高等教育發展: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12-17+189。
祝曉芳,馬早明(2019).回歸20年澳門高等教育規模與結構發展:成就、問題與展望。《江蘇高教》,第11期,11-17。
張月琦,馬早明,俞凌雲(2019).脫歐進程中英國對外教育援助政策變革分析。《比較教育研究》,第8期,107-112。
俞凌雲,馬早明(2019).教育改變社會:阿普爾的真命題--基於《教育的“正確”之路》的解讀。《教育學報》,第3期,123-128。
俞凌雲,馬早明(2019).“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教育合作:基本特徵、政策取向與實踐模式。《教育發展研究》,第3期,1-8。匙船籃
代以平,馬早明(2019).全球視野下教師教育懲戒權的發展:流變、動因及經驗。《人民教育》,第23期,23-25。
李睿,馬早明,謝桂慨提祝新(2019).回歸20年澳門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分析。《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1-6。
李睿,俞凌雲,馬早明(2019).澳門地區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的特點及展望--基於《澳門教師公約》的分析。《中國小德育》,第9期,44-46。
馬早明,曾 嬌(2019).呵護心理健康從親職教育開始。《社會科學報》,2019-3-14。
Zaoming MA, Rui ZHAO (2018) , Strategies for Sino—Turkey Education Cooperation: What Could Be Done wit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中國-土耳其教育合作:一帶一路下的策略選擇)[M].2018 Socio-Scientific Strategies.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Chapter 3.
李睿 俞凌雲 馬早明(2018).打造零欺凌校園:紐西蘭預防校園欺凌政策研究。《現代教育論叢》,第5期,68-75。
俞凌雲 馬早明(2018).剛健自強,在平凡中創造非凡。《社會科學報》,2018-10-18.
馬早明 俞凌雲(2018).澳大利亞校園反欺凌:學校治理的視角。《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05-112。
俞凌雲 馬早明(2018).“校園欺凌”:內涵辨識、套用限度與重新界定。《教育發展研究》,第12期,26-32。
Zaoming MA (2017),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of China-ASEAN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under the Initiative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東協高等教育合作的策略選擇“)[M].2017 Socio-Economic Strategies.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Chapter 1:3.
馬早明(2017).“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東協高等合作的策略選擇。《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70-72。
胡雅婷 馬早明(2017).香港中國小懲戒教育的理念、模式與經驗。《中國小德育》,第2期,67-69。
馬早明 高皇偉(2016).大學通識教育價值取向的演進與轉向。《教育研究》,第4期,52-60。
張素雅 馬早明(2016).菲律賓預防校園欺凌政策內容分析--基於《教育部兒童保護政策》的解讀。《比較教育研究》,第11期,15-20+54。
胡雅婷 馬早明(2016).香港懲戒教育:內容、機制與啟示。《中國德育》,第18期,36-39。
王文靖 馬早明(2015).教育治理現代化,海峽兩岸齊把脈。《中國教育報》,2015-08-19,004(港澳台教育版)。
王文靖 馬早明(2015).台灣地區中國小服務學習概覽。《中國小德育》,第7期,63-66。
馬早明(2015).職業技術教育。楊漢清主編《比較教育學》(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常 甜 馬早明(2014).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實踐模式及哲學基礎探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第6期,85-91+114。
馬早明 陳曉菲(2014).東南亞國家科技大學通識課程模式探析--以南洋理工大學為例。《比較教育研究》,第11期,74-78。
馬早明(2014).澳門:文化教育之都的“踐行者”。《中國教育報》,2014-08-27,010(環球周刊)。
馬早明(2014).協同創新30年:粵港澳教師教育合作的回顧與前瞻.《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62-67+162。
陳曉菲 馬早明(2014).“港澳台”高考改革看過來。《北京日報》,2014-10-15,019(新知周刊)。
常 甜 馬早明(2014).台灣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理念、模式與問題。《現代教育論叢》,第5期,78-85。
陳曉菲 馬早明(2014).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港澳台之路”。《中國教育報》,2014-09-17,010(港澳台教育版)。
陳曉菲 馬早明(2014).新加坡中國小道德教育。《湖北教育(新班主任)》,第1期,76-77。
陳曉菲 馬早明(2014).港澳台:普高職高兩相宜。《遼寧教育》,第20期,92-93。
陳曉菲 馬早明(2014).港澳台高考招生改革“在路上”。《中國教育報》,2014-01-26,003(環球周刊)。
陳曉菲 馬早明(2014).港澳台:普高職高兩相宜。《中國教育報》,2014-07-16,008(環球周刊)。
馬早明(2013).通識教育:台灣科技人才培養的新趨向。《遼寧教育》,第6期,93。
馬早明、尹新珍(2013).大學本科通識教育模式:類型與特徵――以澳門科技大學為例。《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13-20。
馬早明(2012).通識教育:台灣科技人才培養的新趨向。《中國教育報》,2012年9月25日,港澳台教育07版。
馬早明、羅明楚(2011).校長領導:與經歷、學歷的實證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第9期,34-37。
張運紅、馬早明(2011).中國高等教育評估政策的能力限度分析。《高教發展與評估》,第3期,1-6。
馬早明、陳秋蘭(2011).探澳門高校通識教育演變路徑。《教育史研究》,第1期,63-66。
馬早明(2011).台灣九年一貫課改教科書評析――以國語文教科書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05-108。
馬早明(2010).回歸後的澳門高等教育:問題與對策。《江蘇高教》,第2期,149-151.
馬早明(2010).東南亞國家教育巨觀決策特點探析。《比較教育研究》,第8期,67-70.
馬早明(2010).回歸十年澳門遠程高等教育發展特點簡析-以亞洲(澳門)國際公開大學為例。《中國遠程教育》,第2期,76-78.
陳秋蘭、馬早明(2010).中西交融、港土成長--縱觀香港高校通識教育理念與實踐。《教育史研究》,第3期,69-73.
馬早明(2010).文化視野下的澳門高等教育變遷。《高教探索》,第2期,31-35.
馬早明(2010).回顧與前瞻:回歸十年的澳門研究生教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第6期,20-23.
馬早明、馮增俊(2009).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比較教育學的發展與轉型.《教育研究》,第6期,3-7.
馬早明(2009).回歸後的澳門高等教育發展與變革。《比較教育研究》,第11期,8-12.
張運紅、馬早明(2009).澳門高等教育質量評估中政府、社會、高校三者關係探討。《大學(研究與評價)》,第4期,106-111。
張運紅、馬早明(2009).澳門高等旅遊教育質量評估實踐探索--以澳門旅遊學院TedQual質量認證系統為例。《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第3期,67-71.
馬早明(2009).澳門高等教育歷史演進的文化考察.《教育史研究》,第6期,34-39.
馬早明(2009).東南亞國家教育巨觀決策的分析(第十章)。載於周滿生等(著),教育巨觀決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頁237-278.
馬早明(2008).民國時期:中國比較教育學科的初興。《教育史研究》,第2期,17-21.
馬早明、陳淼(2007).高等技職院校評鑑制度: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比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97-102.
馬早明(2005).當前台灣職業教育結構的基本特點。《職教論壇》,第1期,59-60.
馬早明(2004).新世紀初台灣職業院校的基本特點。《教育與職業》,第12期,29-30.
馬早明(2004).粵港澳台教育發展趨向。《中國教育報》,2004年12月23日.
馬早明(2004).戰後東南亞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第六章)。載於邢克超(編),共性與個性--國際高等教育改革比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82-223.
馬早明(2004).香港職業技術教育、台灣職業技術教育、澳門高等教育、澳門職業技術教育。載於顧明遠(總主編),中國教育大系:20世紀中國教育(四)。湖北教育出版社。3198-3207、3616-3634、3956-3971、3972-3981.
馮增俊、馬早明(2003).90年代東協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第十章)。載於周滿生(編),世界教育發展的基本特點和規律。人民教育出版社。253-286.
馬早明、馮增俊(2003).粵港澳台職業技術教育(第七章)。載於馮增俊(編),走向新紀元的粵港澳台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300-343.
馬早明(2002).台灣高等職教發展歷程及現狀特徵。《職教論壇》,第2期,52-53.
馬早明(2002).澳門高等教育歷史沿革。《教育史研究》,第2期,82-86.
馬早明(2002).台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第十五章)。載於姜惠(編),當代國際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概論。蘭州大學出版社。405-427.
馮增俊、馬早明(2002).當代東協國家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第九章)。載於馮增俊(編),當代國際教育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45-166.
馬早明(2001).西方“教育機會均等”研究述評。《教育導刊》,第3期,22-24.
馬早明(2001).台灣技術與職業教育困境及政策走向。《教育發展研究》,第5期,19-22.
馬早明(2001).探析台灣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第2期,48-49.
馬早明(2000).澳門高等教育結構特徵及其現狀。《比較教育研究》,第1期,34-38.
馬早明(2000).澳門高等職業教育現狀、特色及存在的問題。《教育與職業》,第8期,53-54.
馬早明(2000).澳門職業教育的結構特徵。《教育與職業》,第4期,57-58.
馬早明(1999).澳門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構成。《教育評論》,第3期,47-48.
馬早明(1999).澳門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及其課程特點。《教育與職業》,第9期,47-48.
馬早明(1999).澳門中等職教發展及其課程特點。《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第6期,49-50.
馬早明(1999).澳門高等教育(第六章)、澳門職業技術教育(第八章)。載於馮增俊(編),澳門教育概論。廣東教育出版社。183-223,257-281.
馬早明(1998).粵澳高等師範教育的交流與合作。《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9-35.
馬早明(1997).韓國和我國台灣二戰後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特點探析。《比較教育研究》,第6期,31-34.
馬早明(1997).華南師範大學在澳門合作辦學的實踐。載於張泰嶺、吳福光(編),粵港澳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探討。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94-104.
馬早明(1993)。台灣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概況及其特點。《南方教育論叢》,第2期(2),62-65.
馬早明(1993)。研究亞洲“四小龍”推動廣東教育改革--廣東省比較教育研究會第三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高教探討》,第4期,25-27.
馬早明、李全紅(1993)。韓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階段與基本經驗。《現代教育論叢》,第6期,47-51.
獲獎情況
2004年,《亞洲“四小龍”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獲第一屆廣東省比較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1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比較教育學的發展與轉型”載於《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獲第二屆廣東省比較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
馬早明,胡雅婷,李 睿(2020).回歸20年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特色、問題與對策。《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8-16。
曾 嬌,馬早明(2020).從教化性權力到契約性權力:社會變遷視野下的教育懲戒權。《教育研究與實驗》,第1期,47-51。
佘永璇,馬早明(2020).回歸20年來澳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效與經驗。《中國教育學刊》,第2期,21-26。
胡雅婷,馬早明(2020).全球視野下教育懲戒權立法的經驗與啟示--以英、美、日三國為例。《中國德育》,第1期,13-18。
佘永璇,馬早明(2019).澳門高校“四校聯考”政策實施:背景、內容與影響。《高教探索》,第12期,80-85。
馬早明,俞凌雲,楊 勵(2019).粵港澳大灣區視域下澳門高等教育發展: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12-17+189。
祝曉芳,馬早明(2019).回歸20年澳門高等教育規模與結構發展:成就、問題與展望。《江蘇高教》,第11期,11-17。
張月琦,馬早明,俞凌雲(2019).脫歐進程中英國對外教育援助政策變革分析。《比較教育研究》,第8期,107-112。
俞凌雲,馬早明(2019).教育改變社會:阿普爾的真命題--基於《教育的“正確”之路》的解讀。《教育學報》,第3期,123-128。
俞凌雲,馬早明(2019).“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教育合作:基本特徵、政策取向與實踐模式。《教育發展研究》,第3期,1-8。
代以平,馬早明(2019).全球視野下教師教育懲戒權的發展:流變、動因及經驗。《人民教育》,第23期,23-25。
李睿,馬早明,謝桂新(2019).回歸20年澳門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分析。《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1-6。
李睿,俞凌雲,馬早明(2019).澳門地區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的特點及展望--基於《澳門教師公約》的分析。《中國小德育》,第9期,44-46。
馬早明,曾 嬌(2019).呵護心理健康從親職教育開始。《社會科學報》,2019-3-14。
Zaoming MA, Rui ZHAO (2018) , Strategies for Sino—Turkey Education Cooperation: What Could Be Done wit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中國-土耳其教育合作:一帶一路下的策略選擇)[M].2018 Socio-Scientific Strategies.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Chapter 3.
李睿 俞凌雲 馬早明(2018).打造零欺凌校園:紐西蘭預防校園欺凌政策研究。《現代教育論叢》,第5期,68-75。
俞凌雲 馬早明(2018).剛健自強,在平凡中創造非凡。《社會科學報》,2018-10-18.
馬早明 俞凌雲(2018).澳大利亞校園反欺凌:學校治理的視角。《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05-112。
俞凌雲 馬早明(2018).“校園欺凌”:內涵辨識、套用限度與重新界定。《教育發展研究》,第12期,26-32。
Zaoming MA (2017),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of China-ASEAN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under the Initiative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東協高等教育合作的策略選擇“)[M].2017 Socio-Economic Strategies.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Chapter 1:3.
馬早明(2017).“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東協高等合作的策略選擇。《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70-72。
胡雅婷 馬早明(2017).香港中國小懲戒教育的理念、模式與經驗。《中國小德育》,第2期,67-69。
馬早明 高皇偉(2016).大學通識教育價值取向的演進與轉向。《教育研究》,第4期,52-60。
張素雅 馬早明(2016).菲律賓預防校園欺凌政策內容分析--基於《教育部兒童保護政策》的解讀。《比較教育研究》,第11期,15-20+54。
胡雅婷 馬早明(2016).香港懲戒教育:內容、機制與啟示。《中國德育》,第18期,36-39。
王文靖 馬早明(2015).教育治理現代化,海峽兩岸齊把脈。《中國教育報》,2015-08-19,004(港澳台教育版)。
王文靖 馬早明(2015).台灣地區中國小服務學習概覽。《中國小德育》,第7期,63-66。
馬早明(2015).職業技術教育。楊漢清主編《比較教育學》(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常 甜 馬早明(2014).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實踐模式及哲學基礎探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第6期,85-91+114。
馬早明 陳曉菲(2014).東南亞國家科技大學通識課程模式探析--以南洋理工大學為例。《比較教育研究》,第11期,74-78。
馬早明(2014).澳門:文化教育之都的“踐行者”。《中國教育報》,2014-08-27,010(環球周刊)。
馬早明(2014).協同創新30年:粵港澳教師教育合作的回顧與前瞻.《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62-67+162。
陳曉菲 馬早明(2014).“港澳台”高考改革看過來。《北京日報》,2014-10-15,019(新知周刊)。
常 甜 馬早明(2014).台灣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理念、模式與問題。《現代教育論叢》,第5期,78-85。
陳曉菲 馬早明(2014).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港澳台之路”。《中國教育報》,2014-09-17,010(港澳台教育版)。
陳曉菲 馬早明(2014).新加坡中國小道德教育。《湖北教育(新班主任)》,第1期,76-77。
陳曉菲 馬早明(2014).港澳台:普高職高兩相宜。《遼寧教育》,第20期,92-93。
陳曉菲 馬早明(2014).港澳台高考招生改革“在路上”。《中國教育報》,2014-01-26,003(環球周刊)。
陳曉菲 馬早明(2014).港澳台:普高職高兩相宜。《中國教育報》,2014-07-16,008(環球周刊)。
馬早明(2013).通識教育:台灣科技人才培養的新趨向。《遼寧教育》,第6期,93。
馬早明、尹新珍(2013).大學本科通識教育模式:類型與特徵――以澳門科技大學為例。《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13-20。
馬早明(2012).通識教育:台灣科技人才培養的新趨向。《中國教育報》,2012年9月25日,港澳台教育07版。
馬早明、羅明楚(2011).校長領導:與經歷、學歷的實證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第9期,34-37。
張運紅、馬早明(2011).中國高等教育評估政策的能力限度分析。《高教發展與評估》,第3期,1-6。
馬早明、陳秋蘭(2011).探澳門高校通識教育演變路徑。《教育史研究》,第1期,63-66。
馬早明(2011).台灣九年一貫課改教科書評析――以國語文教科書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05-108。
馬早明(2010).回歸後的澳門高等教育:問題與對策。《江蘇高教》,第2期,149-151.
馬早明(2010).東南亞國家教育巨觀決策特點探析。《比較教育研究》,第8期,67-70.
馬早明(2010).回歸十年澳門遠程高等教育發展特點簡析-以亞洲(澳門)國際公開大學為例。《中國遠程教育》,第2期,76-78.
陳秋蘭、馬早明(2010).中西交融、港土成長--縱觀香港高校通識教育理念與實踐。《教育史研究》,第3期,69-73.
馬早明(2010).文化視野下的澳門高等教育變遷。《高教探索》,第2期,31-35.
馬早明(2010).回顧與前瞻:回歸十年的澳門研究生教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第6期,20-23.
馬早明、馮增俊(2009).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比較教育學的發展與轉型.《教育研究》,第6期,3-7.
馬早明(2009).回歸後的澳門高等教育發展與變革。《比較教育研究》,第11期,8-12.
張運紅、馬早明(2009).澳門高等教育質量評估中政府、社會、高校三者關係探討。《大學(研究與評價)》,第4期,106-111。
張運紅、馬早明(2009).澳門高等旅遊教育質量評估實踐探索--以澳門旅遊學院TedQual質量認證系統為例。《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第3期,67-71.
馬早明(2009).澳門高等教育歷史演進的文化考察.《教育史研究》,第6期,34-39.
馬早明(2009).東南亞國家教育巨觀決策的分析(第十章)。載於周滿生等(著),教育巨觀決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頁237-278.
馬早明(2008).民國時期:中國比較教育學科的初興。《教育史研究》,第2期,17-21.
馬早明、陳淼(2007).高等技職院校評鑑制度: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比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97-102.
馬早明(2005).當前台灣職業教育結構的基本特點。《職教論壇》,第1期,59-60.
馬早明(2004).新世紀初台灣職業院校的基本特點。《教育與職業》,第12期,29-30.
馬早明(2004).粵港澳台教育發展趨向。《中國教育報》,2004年12月23日.
馬早明(2004).戰後東南亞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第六章)。載於邢克超(編),共性與個性--國際高等教育改革比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82-223.
馬早明(2004).香港職業技術教育、台灣職業技術教育、澳門高等教育、澳門職業技術教育。載於顧明遠(總主編),中國教育大系:20世紀中國教育(四)。湖北教育出版社。3198-3207、3616-3634、3956-3971、3972-3981.
馮增俊、馬早明(2003).90年代東協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第十章)。載於周滿生(編),世界教育發展的基本特點和規律。人民教育出版社。253-286.
馬早明、馮增俊(2003).粵港澳台職業技術教育(第七章)。載於馮增俊(編),走向新紀元的粵港澳台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300-343.
馬早明(2002).台灣高等職教發展歷程及現狀特徵。《職教論壇》,第2期,52-53.
馬早明(2002).澳門高等教育歷史沿革。《教育史研究》,第2期,82-86.
馬早明(2002).台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第十五章)。載於姜惠(編),當代國際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概論。蘭州大學出版社。405-427.
馮增俊、馬早明(2002).當代東協國家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第九章)。載於馮增俊(編),當代國際教育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45-166.
馬早明(2001).西方“教育機會均等”研究述評。《教育導刊》,第3期,22-24.
馬早明(2001).台灣技術與職業教育困境及政策走向。《教育發展研究》,第5期,19-22.
馬早明(2001).探析台灣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第2期,48-49.
馬早明(2000).澳門高等教育結構特徵及其現狀。《比較教育研究》,第1期,34-38.
馬早明(2000).澳門高等職業教育現狀、特色及存在的問題。《教育與職業》,第8期,53-54.
馬早明(2000).澳門職業教育的結構特徵。《教育與職業》,第4期,57-58.
馬早明(1999).澳門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構成。《教育評論》,第3期,47-48.
馬早明(1999).澳門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及其課程特點。《教育與職業》,第9期,47-48.
馬早明(1999).澳門中等職教發展及其課程特點。《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第6期,49-50.
馬早明(1999).澳門高等教育(第六章)、澳門職業技術教育(第八章)。載於馮增俊(編),澳門教育概論。廣東教育出版社。183-223,257-281.
馬早明(1998).粵澳高等師範教育的交流與合作。《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9-35.
馬早明(1997).韓國和我國台灣二戰後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特點探析。《比較教育研究》,第6期,31-34.
馬早明(1997).華南師範大學在澳門合作辦學的實踐。載於張泰嶺、吳福光(編),粵港澳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探討。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94-104.
馬早明(1993)。台灣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概況及其特點。《南方教育論叢》,第2期(2),62-65.
馬早明(1993)。研究亞洲“四小龍”推動廣東教育改革--廣東省比較教育研究會第三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高教探討》,第4期,25-27.
馬早明、李全紅(1993)。韓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階段與基本經驗。《現代教育論叢》,第6期,47-51.
獲獎情況
2004年,《亞洲“四小龍”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獲第一屆廣東省比較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1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比較教育學的發展與轉型”載於《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獲第二屆廣東省比較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