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馬斯洛人生成功經典:展現人格力量
- 作者:恩澤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8744292
- 外文名:Masiluo Rensheng Chenggong Jingdian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頁數:397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社會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恩澤主編的《展現人格力量》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斯洛的人格動機理論,並結合現代成功勵志思想,進行分析和歸納總結,採用通俗的表達方式,便於讀者閱讀,希望通過此書能調動其自身的積極因素,健全自我人格、發揮自我潛能、實現自我價值、享受幸福人生。
恩澤主編的《展現人格力量》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斯洛的人格動機理論,並結合現代成功勵志思想,進行分析和歸納總結,採用通俗的表達方式,便於讀者閱讀,希望通過此書能調動其自身的積極因素,健全自我人格、發揮自我潛能、實現自我價值、享受幸福人生。
圖書目錄
導論
前言
第一章 自我成長與人格力量
人能夠做的最有益的認知努力
限制成長和進步的力量
成長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正視成長道路的停滯問題
防禦缺失性需要的倒退力
人的成長和縮減焦慮的知識
迴避知識意味著迴避責任
認識個體和種類的方式
人生注意中的標籤化
標籤化感知的謬誤傾向
抗拒保守習慣的機制
克服陳規化思考問題的技巧
培養充分理解生命的理智
培養感知問題內在本質的方法
正確認識語言與命名
融合永恆與暫時的認知途徑
存在認知和缺失認知的特徵比較表
如何培養創造者的單純認知
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心理趨勢
第二章新型生活與人格力量
研究生命科學的新方向
探索健康心理的新模式
生物學實驗的最佳工具
發揮人性潛能的基礎
良好樣品是代表全種的選擇者
連線主客觀生活的關鍵因素
客觀認識生活的途徑
引領社會發展趨勢的大問題
預測未來問題的荒謬之處
重新定義存在心理
最佳化個人本性的存在心理
人性豐滿者的性格特徵
實現存在價值的良好條件
導致盲目性的愛的因素
如何做到真正的選擇
心理學從存在主義那裡學到什麼
人類生存的社會信仰根基
造成心理閉鎖的根源
解除自我限制的手段
提高心理研究境界的方案
理想心理教育的宗旨
心理盲目性的研究範疇
積極情緒的正面影響
衝破盲目防禦的內驅力
限定智力的思想傾向
認識和思維的界定
心理治療的目標和目的
限制人性發展的動物研究
文化是問題還是機會
引導生活的崇高目標
如何自由地選擇生活路線
擺脫虛假自我的途徑
第三章成功心理與人格力量
建立人本價值體系的必要性
體內平衡的自由選擇實驗
通向自我實現道路上的階梯
自我實現與自我成長
自我實現的“本能”論
探究控制和限制的問題
整合理想自我與實際自我的方式
整合統一應該成為的意識
尋找做應該做的正當事
達到最大可能“應該認識”的條件
發掘人性最好的樣品作參照
防範現實引退的價值措施
存在主義的人的兩難困境抉擇
創造固有價值的可能性
揭露療法有助於探索價值嗎
指導普通人實踐的參照理論
制定正常行為規範的標準
發展適用全人類的正常新概念
區別正常的新舊概念
研究人內在本質的特殊條件
顯露人本性的良好條件
建立心理上的烏托邦
環境與人格的辯證關係
人類所能達到的最完美的正常本質
健康心理能夠超越環境限制
揭示人的表層人格的最佳技巧
心理療法與人格成長
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途徑
心理療法作用的良好人倫關係
心理療法與良好社會
現代心理療法訓練與理論角色
自我心理療法與認知心理療法
完善人格的心理療法
第四章知識價值與人格力量
影響學習溝通的間接因素
莫做自我靈魂中的竊賊
協調個人內部外部的關係
認識始發和次極兩種過程
改善與世界溝通的理論基礎
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
人本主義教育的目標和內涵
高峰體驗的學習動力
價值生活的生物根源
事實和價值的統一整合
如何將手段價值轉化為目的價值
自我實現的人對事實和價值的認識
構建人性中更高級的價值體系
前言
第一章 自我成長與人格力量
人能夠做的最有益的認知努力
限制成長和進步的力量
成長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正視成長道路的停滯問題
防禦缺失性需要的倒退力
人的成長和縮減焦慮的知識
迴避知識意味著迴避責任
認識個體和種類的方式
人生注意中的標籤化
標籤化感知的謬誤傾向
抗拒保守習慣的機制
克服陳規化思考問題的技巧
培養充分理解生命的理智
培養感知問題內在本質的方法
正確認識語言與命名
融合永恆與暫時的認知途徑
存在認知和缺失認知的特徵比較表
如何培養創造者的單純認知
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心理趨勢
第二章新型生活與人格力量
研究生命科學的新方向
探索健康心理的新模式
生物學實驗的最佳工具
發揮人性潛能的基礎
良好樣品是代表全種的選擇者
連線主客觀生活的關鍵因素
客觀認識生活的途徑
引領社會發展趨勢的大問題
預測未來問題的荒謬之處
重新定義存在心理
最佳化個人本性的存在心理
人性豐滿者的性格特徵
實現存在價值的良好條件
導致盲目性的愛的因素
如何做到真正的選擇
心理學從存在主義那裡學到什麼
人類生存的社會信仰根基
造成心理閉鎖的根源
解除自我限制的手段
提高心理研究境界的方案
理想心理教育的宗旨
心理盲目性的研究範疇
積極情緒的正面影響
衝破盲目防禦的內驅力
限定智力的思想傾向
認識和思維的界定
心理治療的目標和目的
限制人性發展的動物研究
文化是問題還是機會
引導生活的崇高目標
如何自由地選擇生活路線
擺脫虛假自我的途徑
第三章成功心理與人格力量
建立人本價值體系的必要性
體內平衡的自由選擇實驗
通向自我實現道路上的階梯
自我實現與自我成長
自我實現的“本能”論
探究控制和限制的問題
整合理想自我與實際自我的方式
整合統一應該成為的意識
尋找做應該做的正當事
達到最大可能“應該認識”的條件
發掘人性最好的樣品作參照
防範現實引退的價值措施
存在主義的人的兩難困境抉擇
創造固有價值的可能性
揭露療法有助於探索價值嗎
指導普通人實踐的參照理論
制定正常行為規範的標準
發展適用全人類的正常新概念
區別正常的新舊概念
研究人內在本質的特殊條件
顯露人本性的良好條件
建立心理上的烏托邦
環境與人格的辯證關係
人類所能達到的最完美的正常本質
健康心理能夠超越環境限制
揭示人的表層人格的最佳技巧
心理療法與人格成長
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途徑
心理療法作用的良好人倫關係
心理療法與良好社會
現代心理療法訓練與理論角色
自我心理療法與認知心理療法
完善人格的心理療法
第四章知識價值與人格力量
影響學習溝通的間接因素
莫做自我靈魂中的竊賊
協調個人內部外部的關係
認識始發和次極兩種過程
改善與世界溝通的理論基礎
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
人本主義教育的目標和內涵
高峰體驗的學習動力
價值生活的生物根源
事實和價值的統一整合
如何將手段價值轉化為目的價值
自我實現的人對事實和價值的認識
構建人性中更高級的價值體系
序言
馬斯洛的人格觀是一種時代精神的嶄新局部表現,是一種新型的、普遍的、完整的人生觀。這種新型的人本主義的世界觀似乎是在用一種面貌全新、前途遠大、令人振奮的方式來構想人類知識的全部領域,例如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以及所有的行業,例如法律界、政界、醫學界和所有社會職能機構,例如家庭、教育、宗教等等。
馬斯洛在著作《動機與人格》中試圖通過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級”層次來擴展人們對於人格的理解,展現人格的魅力與力量,它代表著一種不同的人性觀念,一種人的嶄新形象。
傳統態度對待人格是在不合需要的意義上看待人格問題的。傳統意義上的鬥爭、衝突、犯罪、憂慮、壓抑、挫折、緊張、羞愧、不道德、自卑感和無價值等人格問題,全部被看作精神痛苦的原因,都是妨礙行為的效能,認為它們是不可控制的,因此被視為是病態的和不符合需要的,必須採取措施進行治療。
其實這些現象,在正常健康人身上,在那些趨向健康成長的人身上,也會時時出現,這並不能說明他們的人格就存在問題。
馬斯洛指的“人格”不僅包含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格”內涵,更重要的是具有其遠遠超越的深刻意義,是指在追求自我實現過程中的一種超越形態。
馬斯洛認為人具有高級層次的需要,並且這種需要也是不斷發展和成長的。成長是導致最終自我實現的種種過程。成長性動機則指被自我實現的趨向所激發,不斷向更高層次需要發展的情態。馬斯洛也曾把成長性動機稱作超越性動機,是指超越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等基本需要的需要,也就是超越性需要。這裡的自我實現的“自我”已不僅局限於作為“小我”的個體存在了,而是“擴大到了包括世界的各個方面在內”,並超越了自我與非我之分的“擴大了的自我”,由自我成長到成長自我,從“小我”成長到“大我”,人格就是這樣展現力量的,人就是這樣獲得超越的。
馬斯洛認為人格健康者都希望發展並運用自己所具有的才能,以便自己獲得發展並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但馬斯洛發現許多“聰明的人過著愚蠢的生活,以致自己變得百無聊賴,心灰意懶,自己討厭自己,甚至弄到身心俱殘的地步。那些聰明的、風華正茂的但又無所事事的青年以及中小知識分子,在找不到精神支撐和事業基礎的情況下,往往出現這種人生倒退、精神崩潰、意志沒落的現象,出現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精神灰暗狀態和人格喪失的蒼白無力現象。
馬斯洛說:“人格喪失者不但在主觀上要為他忽視自己的人格付出巨大代價,而且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思想也越來越貧乏。”這種人的才能得不到發揮,生活感到無聊乏味,不願與人交往相處,他們在潛意識中也知道這么做是刻薄自己,但就不願改變自己。
馬斯洛說:“假如生活中沒有歡樂,就不值得生活。…‘生活必須要有意義,必須在充分高度緊張的時刻才能肯定生活的價值。”
對於生活無聊者,馬斯洛提出,“讓他們沉浸於某件值得做的事情上時”,他們的情況往往會有明顯的改善。當有了值得為之奮鬥的目標時,他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有意義了,再艱苦的工作他們也樂意去做。
對於精神灰暗者,馬斯洛建議:最好把各種神經症看作是與精神錯亂、喪失意義、對生命產生懷疑、對失去的愛產生悲傷和憤恨情緒、對未來感到失望、不再自愛、認為自己虛度一生或意識到不再會有歡樂和愛的可能等聯繫在一起的。所有這一切都是充分的、健全的人格的喪失。
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界定是緊密圍繞著人性、價值等問題進行的。他以“人性萎縮”的概念取代“神經症”或“心理疾病”的概念。這樣更具有描述性和客觀性。
馬斯洛認為要使人格具有力量,就必須擁有健康心理,就必須進行心理治療。幫助人們發現更好的行為、思想及與人交往的方式。心理治療獲得成功就是要造就更優秀的人,使人成為更好的父母、夫妻、工人、公民等。他說:“職業心理治療家是採取改變並改善人性方式,賦予人們更大的道德力量和創造能力,使人們變得更加堅強、善良、慈愛、無私和平靜。而這些還只是改進了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接受的部分效果而已。”
馬斯洛認為心理治療採取徹悟能力會非常有效,是因為它幫助個人剖析自己,發現自己對正確行為的需要,並真正認識自己。要認識到要滿足自身需要就必須具有交際的能力。如果一個心理患者交際能力沒有得到改進,那就很難滿足自己對安全、愛情、尊重與和諧相處的需要。成功的心理治療就是應該幫助患者提高滿足其基本需要的能力,從而使其走上自我實現的道路,這是“所有心理治療的最終目標”。
馬斯洛認為知識的塑造更能展現人格的力量,但這種知識學習與教育必須採取內在知識學習,否則就適得其反。他認為教育不能強調知識的灌輸、忽視內在價值的實現。他認為外在知識教育存在著嚴重病症,主要表現是視人為機器或動物,絲毫不顧及人的需要和內在價值選擇,完全剝奪了人的主動學習、自我選擇的自由,從而使知識教育成了一種不重視人、不把人當作人、脫離價值的機械過程,這種知識教育必將嚴重阻礙人格的健全發展。
馬斯洛對此提出了一種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內在教育”或“內在學習”論,這種教育“就是幫助人達到他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這就意味著學習的目標絕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得,抑或技巧與能力的發展。從根本上說,學習的目標是人性潛能的充分實現和人格的健全發展。從根本上說,教育學習應該使人學會成長,學習向哪裡成長,學習分辨合意與不合意,學習選擇什麼和不選擇什麼。與此相應,學習主要是“學習做一個一般的人,然後再學習做這個特殊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與學習是人這個真正主體的“內在學習,內在教導或內在教育”。有了人性潛能的充分實現,有了人格的健全發展,知識的獲得,能力或技巧的發展,創造性的發揮等,都是作為其副產品出現的。這就意味著教育與學習只能以增進人格成熟即自我實現為終極目標,即內在教育。
馬斯洛指出:“在遙遠的地平線上,現在出現了一種全新概念,就是人類犯病的概念,也是人類健康的概念,這是我認為非常刺激和充滿了奇妙可能性的一種心理學,我願意向這種迷惑投誠,以便公開地表達它,甚至在它受到扼制或者確認以前,在它將被稱作可靠的科學知識之前。”在這裡,馬斯洛給心理學賦予了一種全新的生命,它使心理學從此展現出美好的前景,特別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從此由外在表象轉向了內在本質:通過個人體驗達到真理,使人們真正成功地探索知識。
馬斯洛指出:“高峰體驗,敬畏、神秘、驚奇或完美成就的體驗都是學習的目標和獎賞,既是它的開端也是它的終局。” 馬斯洛人格動機的理論大多是以筆記、談話、試驗、演講的方式闡述的,整個思想顯得比較分散,時間跨度較大,缺少集中歸納總結,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較晦澀的內容,致使一般讀者難以全面掌握馬斯洛的深刻思想,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為了全面系統地介紹馬斯洛的人格動機理論,本人在馬斯洛著作《動機與人格》和《存在心理學探索》的基礎上,根據一般閱讀習慣,結合現代成功勵志思想,進行分析和歸納總結,採取通俗表達的方式,既突出了馬斯洛的人格動機理論的思想,又便於廣大讀者閱讀掌握和運用。當然,馬斯洛的整個思想非常博大精深,本書在此只是拋磚引玉,如有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相信本書能給讀者以啟迪,並能很好地指導自己超越基本需要、實行新型生活、塑造成功心理、獲取內在知識,展現人格的無窮魅力和無限力量。
馬斯洛在著作《動機與人格》中試圖通過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級”層次來擴展人們對於人格的理解,展現人格的魅力與力量,它代表著一種不同的人性觀念,一種人的嶄新形象。
傳統態度對待人格是在不合需要的意義上看待人格問題的。傳統意義上的鬥爭、衝突、犯罪、憂慮、壓抑、挫折、緊張、羞愧、不道德、自卑感和無價值等人格問題,全部被看作精神痛苦的原因,都是妨礙行為的效能,認為它們是不可控制的,因此被視為是病態的和不符合需要的,必須採取措施進行治療。
其實這些現象,在正常健康人身上,在那些趨向健康成長的人身上,也會時時出現,這並不能說明他們的人格就存在問題。
馬斯洛指的“人格”不僅包含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格”內涵,更重要的是具有其遠遠超越的深刻意義,是指在追求自我實現過程中的一種超越形態。
馬斯洛認為人具有高級層次的需要,並且這種需要也是不斷發展和成長的。成長是導致最終自我實現的種種過程。成長性動機則指被自我實現的趨向所激發,不斷向更高層次需要發展的情態。馬斯洛也曾把成長性動機稱作超越性動機,是指超越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等基本需要的需要,也就是超越性需要。這裡的自我實現的“自我”已不僅局限於作為“小我”的個體存在了,而是“擴大到了包括世界的各個方面在內”,並超越了自我與非我之分的“擴大了的自我”,由自我成長到成長自我,從“小我”成長到“大我”,人格就是這樣展現力量的,人就是這樣獲得超越的。
馬斯洛認為人格健康者都希望發展並運用自己所具有的才能,以便自己獲得發展並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但馬斯洛發現許多“聰明的人過著愚蠢的生活,以致自己變得百無聊賴,心灰意懶,自己討厭自己,甚至弄到身心俱殘的地步。那些聰明的、風華正茂的但又無所事事的青年以及中小知識分子,在找不到精神支撐和事業基礎的情況下,往往出現這種人生倒退、精神崩潰、意志沒落的現象,出現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精神灰暗狀態和人格喪失的蒼白無力現象。
馬斯洛說:“人格喪失者不但在主觀上要為他忽視自己的人格付出巨大代價,而且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思想也越來越貧乏。”這種人的才能得不到發揮,生活感到無聊乏味,不願與人交往相處,他們在潛意識中也知道這么做是刻薄自己,但就不願改變自己。
馬斯洛說:“假如生活中沒有歡樂,就不值得生活。…‘生活必須要有意義,必須在充分高度緊張的時刻才能肯定生活的價值。”
對於生活無聊者,馬斯洛提出,“讓他們沉浸於某件值得做的事情上時”,他們的情況往往會有明顯的改善。當有了值得為之奮鬥的目標時,他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有意義了,再艱苦的工作他們也樂意去做。
對於精神灰暗者,馬斯洛建議:最好把各種神經症看作是與精神錯亂、喪失意義、對生命產生懷疑、對失去的愛產生悲傷和憤恨情緒、對未來感到失望、不再自愛、認為自己虛度一生或意識到不再會有歡樂和愛的可能等聯繫在一起的。所有這一切都是充分的、健全的人格的喪失。
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界定是緊密圍繞著人性、價值等問題進行的。他以“人性萎縮”的概念取代“神經症”或“心理疾病”的概念。這樣更具有描述性和客觀性。
馬斯洛認為要使人格具有力量,就必須擁有健康心理,就必須進行心理治療。幫助人們發現更好的行為、思想及與人交往的方式。心理治療獲得成功就是要造就更優秀的人,使人成為更好的父母、夫妻、工人、公民等。他說:“職業心理治療家是採取改變並改善人性方式,賦予人們更大的道德力量和創造能力,使人們變得更加堅強、善良、慈愛、無私和平靜。而這些還只是改進了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接受的部分效果而已。”
馬斯洛認為心理治療採取徹悟能力會非常有效,是因為它幫助個人剖析自己,發現自己對正確行為的需要,並真正認識自己。要認識到要滿足自身需要就必須具有交際的能力。如果一個心理患者交際能力沒有得到改進,那就很難滿足自己對安全、愛情、尊重與和諧相處的需要。成功的心理治療就是應該幫助患者提高滿足其基本需要的能力,從而使其走上自我實現的道路,這是“所有心理治療的最終目標”。
馬斯洛認為知識的塑造更能展現人格的力量,但這種知識學習與教育必須採取內在知識學習,否則就適得其反。他認為教育不能強調知識的灌輸、忽視內在價值的實現。他認為外在知識教育存在著嚴重病症,主要表現是視人為機器或動物,絲毫不顧及人的需要和內在價值選擇,完全剝奪了人的主動學習、自我選擇的自由,從而使知識教育成了一種不重視人、不把人當作人、脫離價值的機械過程,這種知識教育必將嚴重阻礙人格的健全發展。
馬斯洛對此提出了一種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內在教育”或“內在學習”論,這種教育“就是幫助人達到他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這就意味著學習的目標絕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得,抑或技巧與能力的發展。從根本上說,學習的目標是人性潛能的充分實現和人格的健全發展。從根本上說,教育學習應該使人學會成長,學習向哪裡成長,學習分辨合意與不合意,學習選擇什麼和不選擇什麼。與此相應,學習主要是“學習做一個一般的人,然後再學習做這個特殊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與學習是人這個真正主體的“內在學習,內在教導或內在教育”。有了人性潛能的充分實現,有了人格的健全發展,知識的獲得,能力或技巧的發展,創造性的發揮等,都是作為其副產品出現的。這就意味著教育與學習只能以增進人格成熟即自我實現為終極目標,即內在教育。
馬斯洛指出:“在遙遠的地平線上,現在出現了一種全新概念,就是人類犯病的概念,也是人類健康的概念,這是我認為非常刺激和充滿了奇妙可能性的一種心理學,我願意向這種迷惑投誠,以便公開地表達它,甚至在它受到扼制或者確認以前,在它將被稱作可靠的科學知識之前。”在這裡,馬斯洛給心理學賦予了一種全新的生命,它使心理學從此展現出美好的前景,特別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從此由外在表象轉向了內在本質:通過個人體驗達到真理,使人們真正成功地探索知識。
馬斯洛指出:“高峰體驗,敬畏、神秘、驚奇或完美成就的體驗都是學習的目標和獎賞,既是它的開端也是它的終局。” 馬斯洛人格動機的理論大多是以筆記、談話、試驗、演講的方式闡述的,整個思想顯得比較分散,時間跨度較大,缺少集中歸納總結,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較晦澀的內容,致使一般讀者難以全面掌握馬斯洛的深刻思想,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為了全面系統地介紹馬斯洛的人格動機理論,本人在馬斯洛著作《動機與人格》和《存在心理學探索》的基礎上,根據一般閱讀習慣,結合現代成功勵志思想,進行分析和歸納總結,採取通俗表達的方式,既突出了馬斯洛的人格動機理論的思想,又便於廣大讀者閱讀掌握和運用。當然,馬斯洛的整個思想非常博大精深,本書在此只是拋磚引玉,如有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相信本書能給讀者以啟迪,並能很好地指導自己超越基本需要、實行新型生活、塑造成功心理、獲取內在知識,展現人格的無窮魅力和無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