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良(革命先烈)

馬文良(革命先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文良,回族,原名尹九官,曾用名尹紱,字誌異,遼寧省海城縣(今海城市)海城鎮人。1912年10月出生於丹東;馬文良1930年考入東北大學,1936年他被校方派赴日本留學;1937年馬文良回到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在延安馬列主義學院學習。1940年1月,他組織發起了“延安回民救國協會”,任常務理事;1941年2月,馬文良在陝甘寧邊區鹽池縣第四區第五鄉回六莊開展抗日救亡工作時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堅貞不屈,頑強鬥爭;1941年4月17日深夜,馬文良被國民黨寧夏當局活埋於銀川城隍廟,年僅29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文良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遼寧省海城
  • 出生日期:1912年10月
  • 逝世日期:1941年3月17日
  • 職業:革命先烈
  • 畢業院校東北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馬文良,原名尹久官,曾用名尹紱,字誌異,遼寧省海城縣(今海城市)海鎮人。1937秋加入中國共產黨
馬文良烈士像馬文良烈士像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考入東北大學預科班,1933年投身北平,考入東北大學法學院邊疆政治系俄文組。1935年在東北大學法學院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一二·九”運動爆發後,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與其他愛國學生舉行了大規模的抗日救亡運動和其他革命活動。
1936年初留學日本,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民眾組織“解放社”的工作。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日本當局列入黑名單,受到追捕。1937年夏在中共地下黨的幫助下逃出日本。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秋到達延安。1938年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1940年1月與八路軍政治部的金浪白,中共中央黨校的馬青年等人,共同組織發起“延安回民救國會”,是陝甘寧邊區少數民族的第一個抗日救亡團體。2月當選為延安回民救國會理事,關中、隴東、三邊等三個回民巡視團中共特支書記兼團長。
1941年2月13日在鹽湖縣第五鄉回六莊開展抗日救亡工作時,被馬鴻逵的騎兵便衣特務隊發現被捕;在獄中受盡敵人的百般折磨和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頑強鬥爭,堅持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抗日必勝的政治主張。經過一個多月的審訊,敵人一無所獲
1941年3月17日深夜,被敵人活埋在銀川城隍廟,犧牲時29歲。

人物生平

馬文良,原名尹九官,曾用名尹誌異、尹紱,回族,遼寧省海城縣海城鎮人。1912年10月出生在一個職員家庭。早年喪母,從小沉默寡言,性格倔強。7歲上海城清真國小,幾年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同澤中學。
中學時代,馬文良親眼目睹了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掠奪,橫行霸道,用嗎啡、毒品坑害中國人的侵略行徑,使其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在家裡,經常與家人訴說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所犯的種種罪行,表現出極大的不滿和憤恨。對此,家裡人很擔心,大嫂和二姐多次告誡他:“小孩子不敢胡言亂語。”他卻說:“中國人受欺辱就在於膽小怕事,不敢反抗。”大嫂問:“你一個人能反抗得了嗎?”他卻堅定地說:“只要大家團結起來,就能反抗得了。”他經常向同學們說:“只要中國人抱成一團,就什麼都不怕!”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馬文良反日情緒逐漸高漲,經常和進步同學奔走於大街小巷,進行遊行、演戲、宣傳和發動抵制日貨,並決心到外面闖蕩,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1930年,考入東北大學法學系預科班,改名叫尹誌異。在校期間,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九一八事變以後,學校被迫停課,他輟學回到海城,後經人引薦到長春市公署當職員。在這裡,他結識了金質潔女士,並於1932年結婚。不久,考入東北大學法學院邊疆政治系俄語班,與金質潔一起在該校就讀。
1935年,馬文良和其他愛國學生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衝破國民黨的恐怖統治,參加了一二九學生抗日愛國運動。他們走上街頭,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口號,與軍警展開英勇搏鬥。同時,還參加了抗日民族先鋒隊和反抗東北大學遷校西安等鬥爭。
1936年初,馬文良東渡日本求學,在東京早稻田大學留學時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民眾組織解放社(即以讀書會、時事座談會、新知識座談會等形式,學習馬列主義,組織東北籍具有民族意識的進步青年開展反滿抗日活動)的工作。
在這個組織里,馬文良經常與金浪白等人就人生觀、中國革命及前途、誰能領導中國的抗日鬥爭取得勝利等問題進行探討。這一段時間,馬文良的革命思想、馬列主義理論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堅定了跟著共產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1937年夏,馬文良的革命活動受到了日本當局的注意,被列入黑名單,行蹤受到監視、追捕。在中共地下黨組織和郭沫若等人的幫助下,馬文良化裝逃出日本,回到東北。不久,又重返東北大學。七七事變後,馬文良和部分愛國青年經濟南、太原到達延安。在延安,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改名為馬文良。1938年,馬文良在延安馬列主義學院(即中央高級黨校)學習。
1940年1月,由八路軍政治部的金浪白。馬列學院的馬文良,中央黨校的馬青年、王占奎、王謙、蘇汝智,中共西北工委的牙含章,女大的蘇冰等人,共同組織發起了延安回民救國協會。2月26日,舉行成立大會,推選馬文良、金浪白、馬寅(陝公)、馬青年、蘇冰為理事。這是陝甘寧邊區少數民族的第一個抗日救亡團體。3月10日,延安回民救國協會發表了《告邊區回民同胞書》,強調指出加強回漢民族的抗日團結,粉碎敵人的欺騙誘惑,是目前極端重要的任務。10月7日,在延安大禮堂舉行中國回教救國協會陝甘寧邊區分會、邊區回民文化促進會成立大會。馬文良參加了協會的領導和組織工作,分別被選為幹事會常務幹事和理事會常務理事。在此期間,他還積極帶頭組織回民幹部參加大生產運動。10月,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組織了關中、隴東、三邊3個回民巡視團,任馬文良為三邊回民巡視團中共特支書記兼團長,派往定邊、鹽池邊境區開闢工作,對該地區的回漢各族人民民眾,宣傳黨的少數民族政策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號召回漢各民族團結起來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1941年2月28日,馬文良帶領馬文奎、馬占仁、馬尚福、鄭風雲、鐘正鳴等一行6人,在鹽池縣四區回六莊工作時,突然被馬鴻逵部騎兵隊包圍。除馬文奎逃出外,馬文良和其他同志不幸被捕,被押往寧夏省城監獄。
馬文良被捕後,黨中央曾設法營救,但未能成功。
在獄中,馬文良受盡了敵人的百般折磨和酷刑拷打,但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始終堅貞不屈,與敵人進行堅決的鬥爭。在法庭上,他義正詞嚴地痛斥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抗日、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抗戰必勝的政治主張。敵人企圖用死來威脅他,問道:“難道你就不怕死?”馬文良斬釘截鐵地回答:“怕死就不抗日!怕死就不當共產黨員!”“我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了,你們要殺要砍隨便!”經過一個多月的審訊,敵人一無所獲。
1941年4月17日深夜,敵人將馬文良、崔景岳孟長有3位共產黨人活埋於寧夏省城城隍廟後事先挖好的大坑裡。臨終前,3位志士視死如歸大義凜然,齊聲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
喪盡天良的敵人竟然用鎬把將他們的頭骨砸碎,同時還將其臂骨砍為四節,推入坑中活埋——馬文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時年29歲。
1977年1月10日,中共銀川市委、銀川市政府在銀川八里橋革命烈士陵園舉行了馬文良烈士遺體安葬儀式,馬文良的同學、同事、戰友及其親屬等分別從台北北京、內蒙古及海城家鄉等地趕來參加。期間,有的還發來了唁電、唁函,對馬文良烈士表示最深切的懷念之情。後來,馬文良烈士的家鄉——遼寧省海城市建立了馬文良烈士紀念館,並為烈士塑像。
1991年,中共銀川市委、銀川市人民政府在馬文良、崔景岳、孟長有三烈士就義地修建了三烈士紀念碑,自治區黨委書記黃璜同志親筆題寫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碑文。4月17日,正值三烈士犧牲五十周年之時,自治區黨委,銀川市黨委、政府隆重地舉行了三烈士紀念碑揭幕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