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巴裸胸鰺為暖水中上層魚類,夜晚有趨光習性,攝食小魚蝦,為經濟魚類。分布於中國沿海;印度洋、紅海至澳大利亞,日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拉巴裸胸鰺
- 目:鱸形目
- 科:鰺科
- 亞科:鰺亞科
- 學科:生命科學
曾用名,基本信息,簡介,形態特徵,漁場、漁汛,經濟價值,分布,分類,
曾用名
裸胸鱈。
基本信息
編號: | 7298 |
拉丁目名: | PERCIFORMES |
中文目名: | 鱸形目 |
中文科名: | 鰺科 |
拉丁科名: | Carangidae |
中文亞科: | 鰺亞科 |
拉丁亞科: | Caranginae |
中文屬名: | 鰺屬 |
拉丁屬名: | Caranx |
拉丁種名: | malabaricus |
定名人: | (Bloch et Schneider) |
年代: | 1801 |
中文名: | 馬拉巴裸胸鰺 |
ogenus: | Scomber |
原始文獻: | Syst. Ichth., :31. |
模式產地: | Tranquebar |
俗名: | 巴卑, 裸胸(魚參) |
生境: | 暖水性中上層魚類, 多棲息洄游於水深60米以內的近海 |
國內分布: | 沿海 |
國外分布: | 印度洋, 紅海至澳大利亞, 日本 |
資料來源: | 福建魚類志[下卷]:70-71. |
簡介
體側扁,卵圓形,尾柄細短,最大體高在肛門後。頭較高,枕骨脊發達。吻長接近眼。
形態特徵
背鰭Ⅰ(向前棘),Ⅷ,Ⅰ-21一24;臀鰭Ⅱ,Ⅰ-16—19;胸鰭18—20;腹鰭Ⅰ-5;尾鰭17。側線普通鱗62—95,棱鱗20—38。
體長68—374毫米。體長為體高1.5—2.4倍,為頭長2.8—4倍。體呈橢圓形,側扁。頭中等大,頭長為吻長2.6—4倍,為眼徑2.8—5倍。眼中等大,側上位,脂眼瞼不發達。口較大,前頜骨能伸出。兩頜具絨毛狀牙。犁骨牙呈叢狀,齶骨及舌上牙呈帶狀,第一鰓弓上鰓耙數6—11+14—27。體被細小圓鱗,胸部和腹部裸露無鱗。側線彎曲部長於直線部,棱鱗弱。第一背鰭前有一向前平臥棘,第一背鰭鰭棘弱。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前部鰭條略長(幼魚時呈絲狀)。胸鰭鐮狀。腹鰭短位於胸鰭下方。尾鰭分叉。體背部藍灰色,腹部銀白色。幼魚時眼上緣有一黑斜帶,體側有不明顯暗橫帶。
體長68—374毫米。體長為體高1.5—2.4倍,為頭長2.8—4倍。體呈橢圓形,側扁。頭中等大,頭長為吻長2.6—4倍,為眼徑2.8—5倍。眼中等大,側上位,脂眼瞼不發達。口較大,前頜骨能伸出。兩頜具絨毛狀牙。犁骨牙呈叢狀,齶骨及舌上牙呈帶狀,第一鰓弓上鰓耙數6—11+14—27。體被細小圓鱗,胸部和腹部裸露無鱗。側線彎曲部長於直線部,棱鱗弱。第一背鰭前有一向前平臥棘,第一背鰭鰭棘弱。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前部鰭條略長(幼魚時呈絲狀)。胸鰭鐮狀。腹鰭短位於胸鰭下方。尾鰭分叉。體背部藍灰色,腹部銀白色。幼魚時眼上緣有一黑斜帶,體側有不明顯暗橫帶。
漁場、漁汛
海南島西北沿海10月尚可捕獲到體長55~65mm的幼魚。海南島西北、夜鶯島東南和北部灣灣口為良好漁場。本種魚為南海北部海區底拖網高產種類之一。
經濟價值
肉質細嫩,少骨刺,為優質海產經濟魚類,實屬佐餐佳品。
分布
分布於遼寧黃海北部及我國黃海、東海、南海。國外見於目本、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及印度洋。
分類
分類系統: |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Osteichthyes:硬骨魚綱 - Perciformes:鱸形目 - Percoidei:鱸亞目 - Carangidae:鰺科 -Caranx: |
學名: | Caranx malabaricus(Bloch et Schneider,) |
中文名: | 馬拉巴裸胸鰺 |
中文拼音: | MǎLāBaLuǒXiōngShēn |
分類等級: | 種 |
概述: | |
原始屬名 | |
模式標本產地 |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