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英(2008年“中華慈善獎”獲得者)

馬志英(2008年“中華慈善獎”獲得者)

馬志英出生在寧夏海原縣鄭旗鄉撒堡村,一個被聯合國糧食計畫署官員稱為“最不適人類居住的貧困地區”,在全國也有著“貧瘠苦甲天下”的稱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志英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寧夏海原
  • 出生日期:1968年
  • 性別:女
簡介,事跡,

簡介

馬志英,女,回族,寧夏海原人,中共黨員。1968年出生,1987年參加工作,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海城鎮街道辦南居委會居民。馬志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回族婦女,她以頑強的毅力和執著的母愛向貧困女娃艱辛的求學路上播撒著溫情,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十多年來用慈母般的愛心救助了186名貧困女童,其中52名女童分別考入區內外各大中專院校。2007年,自治區婦聯積極回響自治區黨委的號召,在全區開展了向馬志英等優秀母親學習的活動;在銀川召開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97周年暨 “中國十大傑出母親”馬志英先進事跡報告會,隨後深入五市進行巡迴宣講。區內多家媒體長篇報導了馬志英等優秀母親的事跡。2007年,海原縣以馬志英事跡為原型,編排了大型花兒歌舞劇《大山的女兒》,在全區進行了巡演,社會反響良好。馬志英個人榮獲 “全球千名婦女爭評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國際委員會提名獎、全國首屆“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長、全國“十大傑出母親”、全國關愛女孩十大新聞人物、中華慈善獎;全區道德之星、“三八”紅旗手、首屆“2005年感動寧夏”十大人物之一、首屆寧夏“十大新聞人物”之一。
馬志英

事跡

馬志英,一個普普通通的回族婦女,在她43歲的生命歷程里,曾兩次下崗,因病動了4次手術,可她卻以頑強的毅力和執著的母愛,用慈母般的心先後救助了186名貧困殘疾女童,成為她們改變命運的階梯。由於父母重男輕女思想嚴重,認為女孩子遲早是別人家的,上那么多的學沒多大用處,加上家裡很窮,高中畢業後馬志英就沒再上學,但對知識的渴求是她一生最大的願望。
馬志英
1997年的一天下午,馬志英從農貿市場下班回家,途經海原縣一中時發現一個女孩在校門口徘徊,不時踮起腳尖,向校園裡張望。上去一問,原來女孩家裡條件不好,家人讓她輟學,來到縣城只是為了看一眼自己考上的學校是什麼樣子。馬志英被深深觸動了。她拿出100多元錢,讓那名11歲的女孩去交了學費。女孩回到家裡一說,附近村莊又有幾個女孩找了過來。那年,她資助了5個女孩。農村孩子到縣城上學沒地方住,馬志英就把自家的3間平房騰出來給她們作為書房和宿舍,不需繳納任何費用,還能得到馬志英的學雜費資助。馬志英還給這3間平房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女童書屋”,自己則和家人擠在一間四面透風的土坯房裡。
“女童書屋”一辦就是11年,其間還改名為“女童之家”。後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資助對象改為高中女生,又更名為“女生之家”。11年裡,馬志英共資助了186名游離在輟學邊緣的貧困、殘疾女童,除免收房費外,馬志英還為她們墊支水、電、燃料、醫藥及學雜費等15萬餘元……。為了把這些女娃的生活照顧好,生活並不富裕的馬志英當過清潔工,每月能掙200多元錢。由於患了膽病,她的身體越來越瘦弱,經常疼痛,但為了照顧這些孩子,馬志英忍耐著、堅持著。
這位曾經獲得全國首屆“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長,“中國十大傑出母親”等光榮稱號的普通中國婦女,以她高尚的情操和超人的付出,激勵與支持著這些貧困女學生刻苦學習。這些孩子中,有70多名考入自治區內外的大專院校,有不少已經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一個考入大學名叫張彩虹的女孩,在給馬志英的信中寫道:“媽媽,我很幸運,有兩個媽媽,一個給了我生命,一個給了我新的人生。在我艱辛的求學路上是媽媽您幫助教育我,不斷地給我補充知識和精神營養。媽媽,是您讓我樹立起了求知的自信心,找到了自己應該走的路,在咱們家度過那段日子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已成為我人生的一筆財富。”手捧著2008年度“中華慈善獎”獎盃,馬志英說:“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僅僅是一個開始。我會繼續努力,讓更多的女娃接受教育,將來她們為家鄉、社會、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