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廄村位於山西省左權縣城西7公里,是石匣鄉第二個大村。它東與遼陽鎮西長義村接壤,南與上會村相鄰,西與石匣村相接,北靠三家村,村域總面積105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廄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
- 地理位置:山西省左權縣城西7公里
- 人口:1030口人
地理位置與區位評價,歷史沿革,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村莊建設現狀與人居環境,白龍廟,無名烈士公墓,
地理位置與區位評價
2010年底,全村312戶,1030口人,男女勞力681個,耕地面積1222畝。2010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236萬元,農民純收入2295元。村東西向三柳線繞村而過,南北向靠省道319線。
馬廄村是一個以種養殖業為主導產業,以種植大豆、穀子、高粱和玉米等大秋農作物為主。村內有三輪車60餘台、飯店1個、超市2個、各種商店10餘家、衛生所1個、文化中心一個。幼稚園一所,幼兒34人,學校專職教師3名。開通有線電視260台、網通電話240部直通家家戶戶,移動、聯通網路全村,行動電話600部。
歷史沿革
馬廄舊村建村時間已無從考究,2009年,晉中市文物局鑑定村內的白龍廟遺址是明代的稀有文物,抗戰時期曾是紅色革命基地。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馬廄村處於左權縣城西,屬土石山區,巨丘縱橫,石山穿插其間,坡度較緩,土壤由黃色和砂頁岩風化物形成。
氣候
馬廄村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徵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風大,少雪乾燥;春季雨少風大,寒冷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氣溫漸降,雨量減少,常有霜凍,多晴朗天氣,光照較足。馬廄村溫涼半濕潤區,境內海拔多在1200米以內,年平均氣溫為5℃—7℃,日均10℃,年積溫為2500—2800℃,全年無霜期為110—13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550—650毫米,蒸發量為1500—1600毫米。境內主導風向多為偏西風和西北風,冬半年(11—4月)為偏西風和西北風,夏半年(5—10月)為偏東風為主,年平均風速為1.8米/秒。。
自然資源
土地現狀
馬廄村擁有土地總量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22畝,林地1300畝,居住200畝,道路占地200畝,(三柳線占地25畝,南太線占地35畝),綠化60畝、道路兩邊包括街綠化30畝,企業占地100畝。
水資源
馬廄村水資源以地下水為主。
礦產資源
馬廄村無礦產資源。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馬廄是純農業村,農業和畜牧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耕地面積1222畝,林地面積1300畝,非林地面積2600畝,灌木林地50畝,疏林地500畝,用材林760畝,防護林205畝。村內日光大棚10棟,以種植西紅柿、葫蘆和草莓等綠色蔬菜和果品為主。畜牧養殖中,有個體養殖場2個,規模達到牛50頭,雞3000隻,羊300隻。近年來,通過抓產業結構調整,為依然徘徊在傳統產業中的農民帶來了新的生機,全村教育、文化、醫療和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村莊建設現狀與人居環境
村莊布局
現狀馬廄村用地布局比較規整,兩條東西街橫貫全村,整體布局由一排排的農家院組成,每個農家院屋前屋後均有道路。全村幼稚園位於村休閒文化廣場附近,相鄰村衛生所。
環境與衛生
現狀馬廄村環境質量較好,主要道路硬化和綠化已經初步完成,現馬廄村垃圾有固定存放點,並有專人負責收集。村內的衛生能夠保持乾淨整潔,是一個較舒適的人居環境。
村莊道路
現狀馬廄村道路網暢通,村內南北、東西向主要道路均已硬化,村莊內有排水系統,遇惡劣天氣時,泥濘積水的道路情況能夠得到緩解,居民生活出行較為方便。
公建配套
現狀馬廄村公建配套服務設施基本完善,新建幼稚園一所,衛生所一處。
白龍廟
我村古廟之一“白龍廟”在春秋戰國時期以村並建“白龍寶殿”。在遠古堯帝時白龍爺為上天之神,人修神,神化龍,能入海,能升空,一股靈氣降於太行山中段遼陽五龍口,立莊白龍鎮(即現在馬廄村)。到西漢末年,王莽趕劉秀,劉秀趕到來家溝飲馬池,馬喝足水,來鎮廄(圈)馬避難,因救駕有功,劉秀稱帝後賜名廄馬村,隨著時代變遷演變為馬廄村。此後,成為兵家屯兵之要地。白龍廟在各個朝代都有補建重建,明朝嘉靖年間重修至今500年。
白龍廟是先祖留給我村唯一的一座珍貴古建文化遺產。傳說它是馬廄村龍頭,護村神廟,朝朝代代香火盛行,為遼州境內周邊鄰村、外省、外縣求雨保豐收聖地、白龍顯聖、抗災旺家、保佑吉祥、輩輩出賢。清末民初,馬廄曾出“七十二架算盤手”,遼州商界多數店鋪掌柜都是馬廄人。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939年)該廟是駐我村八路軍129師385、386旅的主要會場,解放戰爭時期中央領導人曾在此廟舉行過多次重要會議和眾多決策,對全國解放有著決定性作用。
無名烈士公墓
石匣鄉馬廄村無名烈士公墓工程是由縣民政局、宣傳部牽頭,在縣、鄉兩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開工建設的。該工程項目投資30萬元左右,占地面積約2畝,於2009年8月動工。
無名烈士公墓坐落於石匣鄉馬廄村,位於山西省左權縣城西7公里處。馬廄村自西漢時期便有軍隊常年駐紮於此。在抗日戰爭時期更是有名的紅色革命基地。1937年,八路軍一二九師385旅、386旅及其主要機關來到馬廄村長期駐紮。1939年7月,日軍1000餘人進攻遼西,我385旅、386旅在陳賡、陳錫聯等將領的指揮下奮起反擊,經過7天的浴血奮戰,殲滅日軍100餘人。戰鬥結束後,軍隊回到馬廄村休整。戰後倖存下來的戰士在馬廄、上會等周邊地區將在這場戰鬥中犧牲的將士遺體集中起來埋在了馬廄村。英雄的忠骨從此便長眠於此。時至今日,人們並沒有遺忘這些為抗戰而犧牲的將領,每年的清明節都有民眾自發來到先輩的殉國之地,為這些在抗日戰爭中陣亡的英雄們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