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布

馬布

馬布,是彝族獨有的一種單簧氣鳴樂器。彝語“馬”為竹子,“布”為簧管,意即插上簧管 的竹製氣鳴樂器。又稱布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布
  • 屬性:單簧氣鳴樂器
  • 又稱:布惹
  • 所屬民族:彝族
  • 流行區域: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 演奏曲目:《苦曲》
  • 拼音:Ma Bu
流行地區,演奏苦曲,形制結構,演奏方法,特有音色,獨奏曲目,現存狀況,

流行地區

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甘洛、越西、美姑、 喜德、鹽源,雲南省麗江地區寧蒗彝族自治縣等地。

演奏苦曲

“吹起我的馬布,傾訴我的苦難,吹起我的馬布,一天咒罵他幾千遍,弟兄們快來聽羅!誰 願意整天為他把活乾,奴隸主是這樣的兇殘,奴隸何日見青天?”這是一首用馬布演奏的《苦曲》的詞意,它控訴了萬惡的舊社會,彝族人民在封建奴隸主的壓迫和剝削下,受盡欺凌 和奴役,終日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掙扎在死亡的邊緣。當他們在高山上放牧牛羊時,就常 用 馬布來訴說奴隸的苦難和憤怒;民主改革後,在金沙江和大渡河夾流的廣大涼山地區,舊貌 換新顏。無論你走到哪裡,總會聽到馬布等各種民間樂器的特有音響,人們在山上放牧、在 趕集路上或勞動休息時,都要即興吹起馬布,抒發自己的情感,歌頌幸福的新生活。

形制結構

馬布的結構和外觀均與小嗩吶相似,但管身不用木製而用竹管制成,哨子也不是雙簧而是單簧。管身多用一節上下通透的竹管制成,管長15厘米~22厘米、內徑0.6厘米~0.9 厘米,管身上開有五至八個圓形按音孔,管的上端裝有一截竹製簧管,管的下端套有一個用 牛角製成的喇叭口。簧管用一節長4厘米、外徑0.6厘米的細竹管制作,上端 留有竹節,下端敞口,在節下管壁一側鏤刻出一枚竹製簧片,簧片長2.5厘 米,舌尖朝上、緊靠竹節,敞口的下端插在管身的上口內。

演奏方法

演奏時,管身豎置,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上三孔,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下三孔 。口含上端簧片,用循環換氣法吹奏。在涼山彝族民眾中,許多馬布愛好者都能自制各種不 同音高的馬布,每個村寨還有製作馬布的能工巧匠。馬布是利用簧片振動並激發管內空氣柱 振動而發音的,每個按音孔只能奏出一個音來,不能超吹。聰穎的彝族人民想出了極巧妙而 又很有意義的方法,他們在按孔的排列上不用自然音階,而是採用五聲音階的排列方法,從 而有效地解決了馬布的音域局限性。五孔馬布音列為:c1、d1、e1、g1、a1、c2。六孔馬布音列為e、g、a、c1、d1、e1、g1。七孔馬布音列為:g、a、c1、d1、e1、g1、a1、c2或e1、g1、a1、c2、d2、e2、g2、a2。民 間一些比較熟練的演奏者,還通過用牙齒緊壓簧片以縮短它的有效振動部分,使它再 增高几個音,把音域進一步擴大到十二度或十四度,從而滿足了一般演奏的需要。

特有音色

馬布的音色清脆悠揚,富有田野風味。雖然外形與小嗩吶相像,但音色要比小嗩吶圓潤柔 和,非常接近西洋樂器雙簧管高音區的音色,並較之明亮。這種音色是兼有嗩吶與雙簧管的 特殊風味,彝家人把它比作蟬鳴,確實有一種秋聲秋色惹人醉的感覺。常用於獨奏、合奏 或為歌舞伴奏,是富有特色和表現力豐富的樂器。用它來演奏歡快、活潑的旋律時,嘹亮而 粗獷;用它吹奏憂傷、緩慢的曲調時,深情而略帶鼻音;特別在演奏到拖長的尾音時,樂聲如泣如訴,極為動人。馬布的吹奏技術較難,一些快速和複雜的樂曲更需要有純熟的演奏技巧。

獨奏曲目

每逢節日、喜慶或勞動之餘,彝家的小伙子們就要吹起馬布,並有一套自編的獨奏曲目,內 容多是反映日常勞動情景和生活感受的。馬布曲常由基本曲調發展而成,演奏者能夠觸景生 情、隨感即發,創作出豐富多彩的曲調。在樂曲中廣泛運用強弱變化的長音、快速同音反覆 、快速打指以及頻繁的倚音、下滑音和裝飾音等,還常在樂曲中用馬布來模擬各種鳥獸的鳴 叫。傳統的馬布獨奏曲有《猛虎出洞》、《布穀過山》、《晨風搖竹》、《萬馬奔灘》等, 甘洛流行的馬布曲有《放羊調》、《放狗攆山》、《豐收調》和《快樂調》等,寧蒗流行 的樂曲有《布惹調》等。在涼山彝族中,馬布也用於喪事,民間流行著這樣的習俗:父母去 世時,出嫁的女兒必須邀請村里最好的樂手到娘家來吹奏馬布,以表達深切的緬懷之情。?

現存狀況

20世紀60年代,我國的一些文藝表演團體就開始了對傳統馬布的改革工作,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中央民族歌舞團曾嘗試將改革的馬布,第一次用於大型民族管弦樂合奏,在民族舞劇《涼山巨變》中,動聽的馬布聲,既豐富了樂隊的表現力,又突出了舞劇音樂的民族特 色。中央民族歌舞團現在使用的改革馬布,管身銅製,簧哨已由單簧改為雙簧,設有十六個 音孔(七個指孔、九個鍵孔)。音域f—f2。由於有了半音鍵,幾個常用調轉換自如。音色 較傳統馬布更加優美動聽,除用於獨奏外,還是民族樂隊中很有表現力的特色樂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