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鼠

馬島鼠

馬島鼠(學名:Hypogeomys antimena)是齧齒目、馬島鼠科、馬島鼠屬動物。全長50到55厘米,體重1.2千克。毛質粗糙,背部為灰色、灰棕色或紅色。耳部較大,腿部較長。

棲息於乾燥的海岸森林地區,以地表的果實、種子等為食。一夫一妻制,每窩產1到2隻幼崽。僅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島西部的狹長海岸地帶。

馬島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級別,成年個體僅存餘5000隻,亟待保護。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種群現狀,主要威脅,保護措施,保護級別,

物種學史

馬島鼠是馬島鼠屬現存的成員。另一位成員南馬島鼠(Hypogeomys australis)生存於4400年前,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島東南部以北的安其拉貝地區,已滅絕。

形態特徵

馬島鼠是馬達加斯加現存最大的齧齒目動物。兩性體型相近,全長50厘米到55厘米(其中尾部占據20厘米到25厘米),耳部較大,長5厘米到6厘米;體重1.2千克。毛質粗糙,背部為灰色、灰棕色或紅色。頭部是毛髮中最暗的部分。四肢、手、腳和下面的部分均為白色。深色的尾巴上長滿了堅硬的短毛。後肢較長,爪子相對發達。

棲息環境

棲息於乾燥的海岸落葉森林中,沙質地表常年被落葉所覆蓋。

生活習性

一夫一妻制,兩性均具有領地性。每個馬島鼠家庭棲居的洞穴有1到6個洞口,隧道深5米。天敵主要有馬島獴杜氏蚺。研究發現,在旱季被捕食的馬島鼠中,有64.7%被馬島獴捕獲,其餘35.5%被杜氏蚺吞食。一夫一妻制有助於為馬島鼠後代提供保護,直至成年。
食性:夜間活動,在叢林地表覓食掉落的水果、種子和樹葉。馬島鼠也會挖掘樹根和塊莖,並從樹苗上剝下樹皮。

分布範圍

馬島鼠是馬達加斯加島的特有物種。20世紀,該物種曾分布於穆龍達瓦(Morondava)河到齊里比希納河之間的區域。21世紀初,分布範圍局限於該島西部的狹長海岸地區。位於齊里比希納河以南,安德拉諾梅納(Andranomena)河以北。米納貝-安梅納保護區內包含有馬島鼠被河流分隔的兩個孤立的範圍。分布區面積為470平方公里,海拔範圍在40米到100米之間。亞化石遺蹟表明,在過去1400年中,馬島鼠的分布範圍向南延伸了至少475公里。
馬島鼠
馬島鼠分布圖

繁殖方式

每年12月到4月的雨季交配,雌性每窩產下1到2個幼崽,平均妊娠期102到138天。雄性後代在一歲時離開長輩的洞穴和領地。而雌性後代則與長輩共同生活,兩歲時性成熟,成熟後離開。世代長度4年。圈養狀態下,壽命可達12年。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

在南部森林地區最大的森林碎片地帶奇靈地森林(Kirindy Forest/CFPF)地區,1990年到2000年的實地考察表明,馬島鼠的種群數量迅速下降。儘管種群規模在1992年到1996年之間保持不變(每百公頃54隻),但種群密度在1997年到1999年下降了約40%(每百公頃33隻),2000年較原始密度下降了60%(每百公頃22隻)。在種群生存力分析中,研究人員估計該物種南部亞種群有6900隻成年個體,北部亞種群有18,40隻成年個體。2020年研究人員通過對過去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預估馬島鼠的總體成年個體數量為5036隻,南部亞種群的種群數量大幅下降,降幅達92%。

主要威脅

歷史上,馬島鼠種群衰退的原因是氣候變化導致的棲息地持續乾旱,以及人類自登島以來對環境的持續改造。棲息地受到農業燒荒、木炭生產、森林採伐等威脅。2020年以來,保護區周邊玉米、花生的生產也是森林退化、棲息地進一步喪失的主要原因。公路的修建阻礙了兩個亞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同時,隨著野貓野狗等外來生物的引入,加之弓形蟲病漢坦病毒的肆虐,馬島鼠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保護措施

馬島鼠的分布區內設有米納貝-安梅納保護區。德雷爾野生動物信託基金(Durrell Wildlife Conservation Trust)在澤西動物園(Jersey Zoo)為該物種建立了圈養繁育計畫。調查潛在的病原體,控制野貓野狗的數量也是挽救馬島鼠這一高度衰退物種的有效措施。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22年 ver 3.1——極危(C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