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鵲鴝

馬島鵲鴝

小型鳥類,體長19-22cm。外形像喜鵲,但比喜鵲小很多(喜鵲約40cm左右)。 雄鳥上體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體前黑後白,極為醒目。 雌鳥上體灰褐色,翅具白斑,下體前部亦為灰褐色,後部白色。特徵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基本介紹

保護級別,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國內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南達海南島廣東香港廣西福建,北至陝西河南和甘肅東南部,西至四川貴州雲南等省。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緬甸越南泰國寮國高棉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有兩個亞種,我國常見為華南亞種。
分布範圍:印度中國南方、菲律賓、東南亞及大巽他群島馬達加斯加
分布狀況:常見於低海拔地帶,高可至海拔1700米。亞種prosthopellus為留鳥於中國北緯33°以南的多數地區。亞種erimelas見於西藏東南部及雲南西部。部分地區罕見的原因在於常被捉作籠鳥。

生活習性

留鳥:常見留鳥。喜在人類活動的地方居住,棲息地點相對固定。個性活潑、大膽,不畏人,好鬥,特別是繁殖期,常為爭偶而格鬥。單獨或成對活動。
鳴叫:由於鵲鴝經常在豬圈、牛欄、茅坑等處覓食,俗稱“屎坑雀”或“豬屎雀”。它常站在屋頂或大樹上昂首翹尾鳴叫,叫聲婉轉多變,清脆響亮。尤其是繁殖期間,雄鳥鳴叫更為激昂多變,其他季節早晚亦善鳴,常邊鳴叫邊跳躍。休息時常展翅翹尾,有時將尾往上翹到背上,尾梢幾與頭接觸。
生境:村落旁的果園、菜地、灌叢、稀疏樹林。
食性: 主要以昆蟲為食。所吃食物種類常見有金龜甲、瓢甲、鍬形甲、步行蟲、螻蛄、蟋蟀、浮塵子、螞蟻、蠅、蜂、蛹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雙翅目、同翅目、異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此外也吃蜘蛛、小螺、蜈蚣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小蛙等小型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

生長繁殖

5~7月繁殖,繁殖期4-7月,個別晚的一直到8月,早的在3月末即開始進入繁殖期。此時雄鳥特別好鬥,有時為爭雌連續爭鬥達1-2小時之久,甚至時間更長。孵化和育雛期間的鵲鴝,護巢性很強,不僅攻擊接近鳥巢的其它鵲鴝,還攻擊接近鳥巢的松鼠等小獸,直到將它攆走。
通常營巢於樹洞、牆壁、洞穴以及房屋屋檐縫隙等建築物洞穴中,有時也在樹枝椏處營巢。巢呈淺杯狀或碟狀,主要由枯草、草根、細枝和苔蘚等材料構成,內墊有松針、苔蘚和獸毛。
每窩產卵通常4-6枚,多為5枚,偶爾也有少至3枚和多至7枚的。卵淡綠色、綠褐色、黃色或灰色,密被暗茶褐色、棕色或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集。卵呈卵圓形,大小為20.4-23mm×16.1-17.4mm。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13±1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雛鳥赤裸無羽、眼未睜開,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保護現狀

馬島鵲鴝,俗稱也稱“四喜鳥”。“一喜長尾如扇張,二喜風流歌聲揚,三喜姿色多嬌俏,四喜臨門福祿昌。”這是人們對“四喜”鳥的美喻之詞。
鵲鴝是我國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較為常見的一種留鳥,種群數量較普遍。該種鳥類嗜吃昆蟲,且多為農林業害蟲,在植物保護方面很有意義。另外該鳥善鳴、好鬥,又易於飼養,常被人作為籠養觀賞鳥。儘管如此,仍應控制獵取,保護資源。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三級保護鳥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