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鐘樓

馬山鐘樓

馬山鐘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鎮,馬山鐘樓始建於明朝天順二年(1458年),由時任都督張通所建,樓三層,高二丈。明代時新會的陶魯、羅橋、王命璇等幾位知縣都曾修葺過此樓,明朝末年毀於兵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新會知縣賈雒英重修馬山鐘樓,樓高14米,壁厚54厘米,邊周長21.9米,六角,紅粉石基,六面的望窗對開。樓頂有一柱直垂橫樑成丁字架。民國期間,在梁架下掛一大鐵鐘(已失),為會城人鳴鐘報時,故得名鐘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山鐘樓
  • 地理位置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鎮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建造時間:明朝天順二年(1458年)
馬山鐘樓從明代到清代,幾經重修後規模漸小,但至今仍巍然屹立於馬山頂的廣場上。清代詩人梁迪有《馬山鐘樓》詩:“城裡青山高崒嵂,鐘樓更駕青山出。樓為重樓樓八窗,縹緲孤高勢莫匹。俯瞰岡城若彈丸,萬家燈火指顧間。更繞崇階遙縱目,山川形勢入憑欄。東望廬山呈螺髻,海濱鄒魯風猶在。北望黃山接斗壇,佛蹤仙跡此中存。西南巨浪滔天起,趙宋故宮殘照里。今古蒼茫事已沉,登臨空感歲時心。即如此樓建置久,夜夜蒲牢天際吼。至今鐘簴亦煙銷,摧殘磨滅記誰某。要從今日復古初,諸公謙讓胡為乎?”詩人登樓四望,仿佛看見東面圭峰山中小廬山上的白沙講學亭,四方學子正在專心恭聽白沙先生講學;從北面又望見圭峰山綠護屏左側的黃雲山中,宋代道士李之先正在朝斗石上朝拜北斗;向西南望去,似乎看見宋元海戰猶如巨浪洶湧悲壯場面。
梁迪認為登馬山鐘樓可以一覽新會的歷史文化,希望有識之士能夠恢復鐘樓的本來面目。登上馬山鐘樓,仍可從六個方向眺望會城四周的風光。還可以看到馬山東側近山腳那棵具有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的風彩。這棵榕樹高15米,胸徑達400厘米,冠幅380平方米,它見證了馬山500多年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