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其長不過百米,寬十來米的船塢,長128米,深9.3米.坐落在福州馬尾羅星塔下,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郊區有個
馬尾造船廠(史稱福建船政局),那裡有個一號船塢,上面有一艘鐵甲戰艦
平遠號。它是中國近代自己製造的第一艘巡洋艦。
歷史
早在1883年1月,督辦船政大臣黎兆棠已向清廷提出拓廠、添機和修造大船塢的計畫。1886年署理船政大臣
裴蔭森上奏,請在羅星塔下修建船塢,以便修理北洋、南洋、浙洋、粵洋、台灣各處兵船,被清政府擱置一時。1887年12月,為了修船的急需,裴蔭森急不及待,先斬後奏,決定動用船政經費在塔東側下方動工修建。1888年4月16日再次上奏,說明修建船塢的重要性。1889年9月因海關不能按時撥給船政經費,只好奏請停辦。1893年3月17日在海軍衙門催促下,復辦船塢。
據裴蔭森的奏摺:“閩廠於青洲地方創設石塢,藉以修理鐵甲巨船,經臣於光緒十四年三月初六日(1888年4月16日)奏明開工試辦”,停辦後,於光緒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復行開辦”。奏摺使用的是“青洲”。
船塢於1888年8月3日完成,耗銀49萬兩。建成能修理清海軍最大的軍艦。1898年以後,北洋艦隊“海籌”、“海琛”、“海容”(均購自德國)、連美、法等國夾板船、兵商船等都進塢修理過。它是當時東方大石船塢,在船政史中占有一席之地。這船塢叫“一號船塢”、“羅星塔船塢”或“青洲船塢”。這幾種名稱實際上只是一個船塢。“一號船塢”按船政建成的順序命名,它是船政建成的第一座船塢。“羅星塔船塢”、“青洲船塢”系以地名命名船塢。
羅星塔與青洲是毗鄰的兩個村。羅星塔在宋代柳七娘建塔後已聞名遐邇,青洲由泥沙淤積而成,明代早期還在水中,後來露出水面,長出青草,叫“草洲”,後轉稱“青洲”,今日人口不過二千多人(1994年10月)。羅星原系孤立在水中的島嶼,島嶼東側淤積成草洲,船塢所在地清中期已有幾家居民,這裡緊靠羅星島,列入羅星塔,有時也被劃入青洲。這兩個地名百年來使用混亂,有時等同起來(不一一列舉)。實際上“羅星塔船塢”就是“青洲船塢”。
青洲船塢在清船政文獻中時有見到,現代研究洋務運動史的專家把它寫成“青州”船塢,顯系筆誤,但引用之人漸多,有時喧賓奪主,反而後來居上。
青洲村考.名稱由頭
在改革開放之前,青洲只是一個小村,只有兩個單位:青洲大隊(村委會)與青洲國小,一家商店,至今公章仍使用“青洲”兩字,從未發生差錯,1984年12月宣布闢為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後,外來人口漸多,文字漸形混亂。“青州”兩字時常見到,甚至連路名、報紙、地圖都出現此兩字,同一版報紙中常同時出現“青洲”與“青州”。馬尾區“地名辦”尚未成立,無從校正。會不會將錯就錯,成為青州,得看以後,但不能執此一點認為過去的“青洲船塢”是“青州船塢”。福州市面經常見到把“鼓樓區”、“鼓山”寫成“古樓區”、“古山”,各地類似任意簡化文字的事例亦不少見。
船政建築群(包括“青洲船塢”)已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以“一號船塢”為名。文物保護記載都作“青洲”。
裴蔭森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原淮安府所在地)的河下姜橋巷,有座裴宅(裴蔭森故居),是淮安市的文物保護單位。它現有廳房、穿堂、堂屋三進,有房屋25間。其面南房屋12間,面西及西北房屋13間。這座大宅院的主人
裴蔭森,就是當年的船政大臣、福建船政局總理大臣、“平遠”號之父。
中國近代第一艦從製造到誕生到沉沒,無不因走向世界大洋的抱負而飽受艱辛和屈辱。
“中國第一艦之父”與之相同,也因走出自立更生的中國海軍之路的胸懷而在那個年代備受打壓。
艦同其父,人同其艦,這是中國近代海軍史上的一段心酸的故事。
馬尾生變
裴蔭森生於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字樾亭,是當時淮安府阜寧人。其祖父裴長齡經商在外,很少回家。其父裴大寶以半耕半讀自給。裴蔭森童年時有一年遇到災荒,家境陷入極度貧困,以致輟學。不久,父親又去世。只因好心的族人的幫襯,裴蔭森才得以繼續學業。
清同治二年(1863年)他40歲時中了進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同治四年為道員,到湖南做官。同治六年(1867年),參與辦理長沙團練。同治九年(1870年),從著名的洋務派大臣、湖廣總督李鴻章辦理營務。同年六月,在李鴻章改任直隸總督時裴蔭森也隨他同往。李鴻章上任後即發生了天津法國領事豐大祿開槍打人,後被人打死並由此引發民眾焚燒教堂、殺洋人事件。李鴻章迫於洋人壓力,以殺民眾20人、充軍25人、賠銀50萬兩並派大員道歉了結此案。聽說李鴻章要如此處理此案,裴蔭森當面力諫不可,但李鴻章不聽。裴再上書,要求“多賠錢,少償命,為百姓留元氣,即為國家培國脈”,但李鴻章仍不理睬,裴蔭森為此憤而辭職,逕自往長沙辦理團練,主持湖南全省營務處。湖南邊境多為苗族聚居,因官吏橫徵暴斂致使“苗亂”頻發。裴蔭森上任後,採用“懲貪安邊”的政策,懲辦多名貪官,苗民誠服,裴蔭森官聲遠揚,光緒九年(1883年),升任福建按察使。
裴蔭森到福建第二年,即光緒十年(1884年),發生了一件中國海軍史上的大事,那就是馬江海戰。
這是中國與法國的一場海戰。1883年,法國將越南建成侵略中國的基地後,1884年7月間,法國海軍中將孤拔率領其遠東艦隊開到中國的福建,要求進入中國的馬尾軍港“遊歷”。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和會辦福建海防大臣張佩綸向朝廷請旨,回復是:“嚴諭水師,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
得知了清朝庭的軟弱,法軍氣焰更加囂張。1884年8月23日8時,法軍向閩浙總督發出最後通牒。但高官們一方面不準官兵“輕舉妄動”,一方面封鎖法軍發出最後通牒的訊息。高官們心存僥倖,希望法軍只是恫嚇而已,不會真的動手。但在1884年8月23日13時56分,法國艦隊停泊在馬江(馬尾)水面的8艘軍艦加兩艘魚雷艇,利用落潮的有利時機突然向福建水師發起攻擊。中法馬江海戰(又稱閩江口海戰)爆發。福建水師對法國軍艦英勇還擊,但由於事前未作任何軍事準備,加上裝備落後、火力處於劣勢,多數軍艦未及起錨就被法國軍艦擊沉。海戰不到30分鐘,福建水師兵艦11艘(揚武、濟安、飛雲、福星、福勝、建勝、振威、永保、琛航9艦被擊毀,另有伏波、藝新兩艦自沉)以及運輸船多艘沉沒,官兵殉國736人,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而法軍僅5人被擊斃,15人受傷。海戰中法軍還摧毀了馬尾造船廠和兩岸炮台。
馬江海戰慘敗,激起國人極大憤慨,8月26日清政府向法國宣戰,中法戰爭正式爆發。
興建現代造船廠
其實早在鴉片戰爭後,中國就出現了洋務派。但在海軍建設上,洋務派本身就有了“造船”和“購船”兩派之爭。洋務派大臣
李鴻章是主張購船的,而左宗棠則主張自己造船。1866年6月25日在太平天國起義被平息後,左宗棠向清朝廷上了兩道奏章,申請設廠造船。他的奏請被批准。當年8月19日,選定在福州城郊的馬尾興建船廠(史稱福建船政局),左宗棠還選聘法國人日意格作顧問,使得福建船政全盤引入了法式設計和建造方法,生產的艦船具有法國特色。之後又興辦了培養造船技術人才的福建船政前學堂,學堂直接採用法語教學,並派出大量學生赴法國留學學習造船技術。
1868年夏,船政局大功初成。它占地約600畝,擁有各種車間數十處,有4座船台和1座世界罕見的鐵制浮船塢,員工多達3000餘人,這在當時遠東首推第一,被譽為亞洲第一船廠。當時很多西方人到達中國後,都要專程前往馬尾一睹船政局的風采,參觀工業革命時代的一大壯觀景象。
然而偉人也會犯錯誤,偉人的錯誤正因為是偉人所犯,導致的後果往往更嚴重。左宗棠在創建中國現代海軍事業上是功不可沒的,但在當時卻提出了一個錯誤的造艦思想。當時局限於經費緊張和對近代海軍知識的缺乏,左宗棠提出,船政局建造的軍艦應該同時具備運輸與作戰兩種功能,平時可作漕運,戰時作為軍艦。此指導思想導致福建船政局早期建造的軍艦,除“揚武”號二等巡洋艦外,其餘艦隻普遍加大了貨艙,導致吃水過深,“船身高聳,船輪遲緩”,船型不倫不類,“兵商兩絀”,徒有戰艦之名,幾乎都成了運輸船。結果,馬江一戰,大部分由福建船政局建造的軍艦組成的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
臨危受命
以法國為師卻被法國老師暴打,自己造的軍艦不堪一擊,水師幾乎全軍覆沒,就是在這樣的窘境下,馬江海戰的炮聲剛停,船政局歷史上第八任總理大臣、年已61歲、以任事勤勉為特色的裴蔭森上任。裴蔭森埋葬了死難官兵們的屍體,為之制文立碑。一個月後,即恢復了船政局的運作。
裴蔭森總結前人經驗,十分務實地認為,中國建造的鐵木合構船已不能適應當代戰爭的需要,急需配備鋼甲軍艦抵禦外來的侵略,船政局第一要務是要造鐵甲艦。他要以此為突破口振興船政局,振興中國海軍。
裴蔭森求得了洋務集團“造船派”重臣左宗棠和穆圖善的支持。於是,1885年7月4日,他寫了一份奏摺《試造新式兵船疏》,闡述中國自己製造鐵甲艦的重要,說明福建船政局自行造艦已具備能力,要求仿造法國1885年設計的圖紙造3艘同型的小鐵甲艦(單價46萬兩白銀)。他說:“閩省若有此等鋼甲兵船三艘,炮船、快船得有所護,膽壯氣揚,法人斷不敢輕率啟釁”。左宗棠和穆圖善簽名支持,稱船政局學生們“籍隸福建省,均無希圖名利之心。只以馬江死事諸人非其親故即屬鄉鄰,以報仇雪憤之心,寄於監作考工之事,其成效必有可觀。”奏摺寫好,500里加急呈送北京。
不料裴蔭森的一番報國之心從這天開始就受到了不斷打壓。這是因為洋務集團“購船派”重臣李鴻章也上奏請求撥款向歐洲購巡洋艦。裴蔭森奏摺正好與其撞車。聞訊李鴻章即寫奏駁斥,稱“裴臬司於此道素未考究,誤信閩廠學生之蠱惑”,要求清政府“審慎圖維,勿任虛擲帑金”。資歷、背景、實力與李鴻章都無法匹敵的裴蔭森頓陷困境,十分難堪。最後慈禧太后拿出一個平衡方案,她一方面支持了裴蔭森的要求,一方面也同意李鴻章購軍艦,不過所購軍艦從計畫數的6艘減為了4艘,將省下的購艦款撥給了裴蔭森。但此款僅夠造一艘鐵甲艦。
1886年的春天,裴蔭森派福建船政前學堂學生魏瀚前往法國購買造船所需的大批鋼材。當年秋天,魏瀚將鋼材購買回國,12月7日,裴蔭森親自主持了新軍艦的龍骨安放,魏瀚、鄭清濂、吳德章、陳兆翱、李壽田、楊廉臣等船政前學堂培養出來的專家通力合作開始建造這艘中國自己的鐵甲艦——“龍威”號。該艦長59.99米、寬12.19米,正常排水量2150噸,滿載排水量2640噸,額定乘員202人,大於仿造的法國軍艦。動力系統採用了2台福建船政局製造的三脹往復式蒸汽機,輪機轉速80轉/分鐘,配套使用4座圓型高式燃煤鍋爐,每座有兩個爐門。主機功率2400匹馬力,雙軸推進,航速10.5節,軍艦上的煤艙容量設計為350噸,遠遠超過法國艦,這表示這艘軍艦可用於遠海作戰。環繞全艦裝備有水線帶裝甲,全為從法國購入的全鋼裝甲。其中艦首部位裝甲厚5英寸,高7英尺;軍艦中部為防護彈藥艙、鍋爐艙等要害設施,裝甲厚度達到8英寸高5英尺;艦尾部分裝甲厚6英寸,寬4英尺2英寸,除此,軍艦兩側的煤艙里的燃煤也能提供一定的防護,起到抵擋炮彈破片的作用。另外,有裝甲保護的部位還有,裝甲甲板厚2英寸,露炮台裝甲圍壁厚8英寸,炮罩厚2英寸,司令塔裝甲厚5英寸。整體來看,“龍威”號軍艦防禦能力較強。該艦主要武器有:克虜伯260mm前主炮1門、克虜伯150mm副炮2門、57mm諾典費爾德炮2門、47mm單管哈乞開斯速射炮2門、37mm5管哈乞開斯機關炮4門、18寸魚雷發射管4具。“龍威”前主炮260毫米克虜伯鋼箍套炮威力巨大,火炮身管長9100毫米,配備有鋼彈、開花彈、子母彈,火炮有效射程高達12200米,使用鋼彈在274米距離上,可以擊穿571毫米厚的鋼板。
1889年9月28日,“龍威”號試航成功。這艘未用一洋員洋匠建造的軍艦編入北洋水師序列。福建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的學生李和被任命為該艦管帶。
但第一次自己建造軍艦,難免有些不如意的地方。當此艦輪機系統出現一次故障時,“購船派”重臣李鴻章當即大作文章,稱此艦大不可靠,表示北洋水師不能接收這艘軍艦。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為人厚道,他親自視察此艦,十分滿意。他表示還是要這艘軍艦的,不過要向李鴻章請示。1989年12月,李鴻章妥協,在將艦名改為“平遠”號後,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艘軍艦正式加入了北洋水師的行列。不過雖然加入了北洋水師,“平遠”號仍受歧視,被列在二梯隊里。
光榮又屈辱的戰艦
1894年是歷史上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年。當年9月16日,北洋海軍主力護送增援平壤作戰的陸軍前往鴨綠江口大東溝登入,抵達後,“平遠”號與“廣丙”號作為第二梯隊,配置於大東溝口外,擔負警戒任務,北洋海軍其餘的10艘主力艦則作為一線主力,在口外12海里處下錨。9月17日中午,大東溝口外的北洋海軍主力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展開激戰,距離戰場較遠的“平遠”、“廣丙”兩艦以及魚雷艇“福龍”、“左一”號在看到遠方瀰漫的硝煙後,立刻一起馳駛戰場。
下午2時以後,“平遠”、“廣丙”二艦相互配合,向日本艦隊旗艦、法式巡洋艦“松島”號發起攻擊。防護能力較強的“平遠”艦在管帶李和指揮下,冒彈雨拚死沖向“松島”號。“平遠”艦艦首主炮發射的一顆鋼彈擊中“松島”,炮彈從“松島”左舷中部下甲板的醫療室斜穿而入,擊穿1英寸厚的鋼鐵牆壁,穿過中央魚雷發射室,擊中“松島”號320毫米主炮塔下的機關,引起爆炸,使其320火炮炮罩粉碎,火炮無法旋轉。這顆炮彈在穿越中央魚雷發射室時,使4名日本魚雷兵因窒息死亡。下午3時10分,“平遠”艦裝備的3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機關炮又接連命中“松島”號的中央魚雷發射室和桅桿,多名日本魚雷兵受重傷,魚雷管發射電路被打斷。幾分鐘後,日艦“嚴島”號又接連被“平遠”號命中,被擊斃4人。但“平遠”艦前主炮也被命中,燃起大火,被迫於下午4時16分退出戰鬥,駛向大鹿島附近的淺水區,滅火自救,“平遠”號一戰成名。
不過其後“平遠”艦再度受辱。1895年,日軍水陸夾擊威海灣內的北洋水師時,“平遠”艦參加了威海保衛戰。不久,日軍占領北洋水師司令部所在地劉公島,北洋水師覆沒,“平遠”艦與殘存的北洋水師艦隻一同被俘,屈辱地被編入日本艦隊,列為一等炮艦,仍用“平遠”艦名。1904年日俄海戰爆發,“平遠”艦隨日軍出征,9月18日晚上7時45分,該艦在東渤海鐵島附近巡邏,右舷碰到俄軍布設的水雷,引發大爆炸,幾分鐘後,這艘一度象徵了中國近代造船業最高成就、受盡了苦難屈辱的軍艦沉入了中國的大海,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尾聲
此時,作為“平遠”號之父的裴蔭森,在造出此艦後,心力交瘁,一介報國書生,在李鴻章幾次打壓中深深體會到了中國官場之險惡和人性之醜陋——大家同為洋務集團,大目標都是以夷制夷,都想富國強兵,但一遇具體意見不同,便如此互相拆台,互相打擊。這些惡習,深深刺痛了裴蔭森的心。看看自己造艦強國之夢無法實現了,光緒十五年(1889年)十二月,當“平遠”號編入北洋水師三個月後,裴蔭森就調離了他曾想大展宏圖的船政局(清廷補授裴蔭森為光祿寺卿),他當了京官,從三品,職責是負責皇宮的祭享、宴勞、酒醴、膳羞等。這與他的遠大理想相去更遠,於是當年七月即告病,次年五月即回家鄉淮安府,在淮安府河下姜橋巷舊宅閉門養疴著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其病逝於淮安,享年72歲。他身後留給我們的著作有《裴光祿選集》、《船政奏議彙編》、《書版雜著》、《他山剩簡》。回鄉後還建飯莊“文樓”,首創了淮地特產
蟹黃湯包。
福建船政局在裴蔭森走後,也再無建樹。從“平遠”艦下水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的4年間除續建完工一艘兩廣總督張之洞先前訂購的鐵甲快船“廣丁”號之外,僅僅建成了一艘練習船。
2004年9月15日,福州市將複製的中國第一艘鋼甲戰艦“平遠”號,放置在馬尾船政一號船塢,供遊人登艦觀賞。這是福建省歷史上首次複製福建船政所建造的兵艦。這隻軍艦,高傲地占在馬尾,向人們展示著中國現代海軍創始的艱難之路,展示著現代海軍創始者們讓中國走向海洋的志向,它既向人們說明了中國的強國之夢是怎么在一些醜陋的積習中失敗的,也以失敗和屈辱襯托出中國精英們高尚的靈魂和永駐歷史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