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宋餅

馬宋餅

馬宋餅是源於山東省昌樂縣馬宋(現為營丘鎮)一道傳統麵食,故稱之為馬宋餅。至於起源於何時,由於歷時年代久遠,故無從考究。相傳地處山東半島中部的昌樂馬宋,是清朝初期魯東南士子進京趕考的必經之地。古時進京趕考之人多以步行,經過長途跋涉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才以到達目的地。由於馬宋餅便於攜帶、存放時間長、耐消化之優點因此深受各方舉人的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宋餅
  • 主要原料:小麥麵粉,食鹽食用油,開水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營養成分:維生素群,澱粉
  • 主要食用功效:飽腹,勁道醇香
  •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 儲藏方法:常溫
  • 地區:山東省
  • 類型:麵食
簡介,故事,作法,史記,

簡介

更有文人墨客作詩一首以表達對馬宋餅的喜愛之情。“馬宋油餅三頁成,烙花細碎似繁星。油豐柔軟食不膩。微鹹當中透香氣。熟而不糊色澤艷,垂手一抖即三片。開人胃口保體健,吃之過後皆稱讚”。由於舉人流動性大接觸面廣的特點,一傳十,十傳百在全國各地傳往開來,也就從那時起馬宋餅就以嶄露頭角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馬宋餅聲譽日高,接觸面更大,並相繼被評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濰坊名吃”。近馬宋餅朝天鍋連鎖加盟總店年來,不斷推陳出新,在吸取先進經驗的同時,不斷大膽革新,在馬宋餅中加入豆面,蔬菜汁等對人體有益的富含維生素的各類營養物質,極大地豐富了馬宋餅的營養成分。

故事

馬宋村當地流傳馬宋餅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村裡有一個婦女,常年在外給東家打長工,就剩一個婦道人家帶著一個5歲的孩子相依為命。但窮苦人家的女人是勤勞聰明的,她發現馬宋是各地客商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經常有客人歇腳打尖,帶的乾糧由於時間長了,不是餿了就是冷的,特別是冬天,根本沒法吃。她就琢磨著做一種烙熱的餅子,既讓過往的客商能吃上熱飯,自己也能維持生計。天長日久,南來北往的客商多了,都知道這個地方,路過的時候想吃口熱飯。
“馬宋餅三頁成,烙花細碎似繁星。油豐柔軟食不膩。微鹹當中透香氣……”自古以來馬宋餅就以其特有的鬆軟清香享譽內外,其加工技藝並2007年已納入濰坊市第一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傳承和引領著餅的烙制技藝,更加憑藉著昌樂馬宋有機糧糧生產示範園這一良好的生產優勢打造有機馬宋餅,走上一條打響文化品牌,以帶動有機糧食、有機蔬菜園區農業產業發展鏈條。
今年以來,昌樂確立了以文化品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思路,引導產業向縱深發展。在營丘鎮區中心地段建設了馬宋餅研究開發中心,制定了馬宋餅製作操作規程和原材料標準,選擇了質量好、品質優的有機小麥作為主料,讓馬宋餅從大眾化向高端化邁進。以建設有機糧食生產基地為切入點,重點打造了農業部萬畝小麥高產創建項目----馬宋有機糧食生產示範園。成立了有機糧食專業合作社,年產有機糧食2000噸,可增加民眾收入300萬餘萬元,是昌樂縣最大的有機糧食生產示範園區。園區生產的有機糧食不僅為生產“馬宋餅”提供了主要原料,更吸引了茅台等知名酒廠前來收購糧食。目前,以馬宋餅為主要主營業務的有50多家店。

作法

用淡鹽水和面,水多面軟,軟得幾乎能淌。面和好後先放起來“醒”一個多時辰再擀,一般是斤面擀兩張,每張直徑50厘米左右,分三層,層層施油,烙成後,卷拿為一張,抻起來一抖擻即散為三頁,各頁都薄得近乎透明,卻厚薄均勻而無窟窿。烙花細碎均勻,熟而不糊,吃起來柔有筋力,鬆軟可口,油豐而不膩,微鹹透清香,越嚼越香,開人胃口。近年,馬宋餅相繼被評為濰坊名吃,山東省名吃,中華名小吃

史記

馬宋餅是三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麵食,其製作技藝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不斷演進成熟,據可查的史料記載,至清乾隆年間馬宋餅製作技藝已成熟完善,成為地方名吃,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主要產地在昌樂縣馬宋村及周邊村鎮。馬宋餅的製作技藝獨特,製品美味可口,樣式美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技藝和美食,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一是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起源早,傳承著齊國古都的飲食文化和風俗歷史;二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價值,蘊涵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人生觀念,具有齊文化的典型特徵;三是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是人們生活的主食;四是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由於年代久遠,創始人已不可考,據在世老人回憶及馬宋唐氏家譜記載,馬宋餅的傳承從清乾隆年間馬宋唐氏十三世開始較有名。至民國前期,濰(縣)—徐(州)大道通經馬宋,過往客商很多,馬宋街常年車水馬龍,路邊店多以烙餅賣餅為業,當時馬宋街120多戶人家,賣餅者竟達70多戶。有的烙餅戶除供應本地店鋪、客商外,還用毛驢馱往濰縣城發賣,常年不輟,生意紅火。當地人世代以此為主要麵食之一,並且作為乾重體力活和招待貴客的佳品,謂食之不但有力氣,而且特充飢,抗消化,若是再卷上雞蛋和芝麻鹽,那更是人間美妙的美食享受。當地人至今還流傳著過清明節吃餅卷雞蛋的習俗。
20世紀50年代中期,馬宋曾有一烙餅高手吳俊三(唐氏家族的女婿),在濰縣的大柳樹集上表演,在烙餅者和晾繩間掛一布簾,烙餅者看不見晾繩,將烙好的餅用翻餅杖挑起,用力一抖圓餅即飛旋而起,越過布簾穩穩地掛在晾繩上,而且張張圓餅懸掛正中,相隔間隙均勻有致,令人驚嘆不已。當時惹得觀者如潮,幾乎擠塌了餅棚,轟動一時。1997年湖南電視台曾專門來拍攝這一絕技,可惜後繼乏人,已無有再能者,只作了飛餅上繩的表演。
馬宋餅以其獨特的技藝、樣式、口味、色澤傳承著齊國古都的飲食文化和風俗歷史,深為廣大民眾所喜愛,是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民間美食,不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內涵,寄託著人們美好的生活嚮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而且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須品,是待客送禮饋贈親友的理想佳品,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現已被評為“濰坊名吃”、“山東省名小吃”、“中華名小吃”,中央電視台、山東電視台等都作過專題報導。目前,這一民間美食不但在濰坊市被普遍認同,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也都有人開始學習製作和銷售,但原始加工工藝喪失殆盡,假冒偽劣充斥市場。所以馬宋餅極具開發前景,其傳統技藝亟需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