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祿(清朝遵化鄉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天祿,義修興濟橋的遵化鄉紳。原為寧河海下人,從事海貨的貿易。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因水泛遷至遵化,在新店子鎮南門外東側購地幾十畝,建車馬大店,招宿經車道峪至左家塢一線南北往來的商賈車輛。由遵化城往南到黎河渡口,雖然有驛站,但被水割斷,只能東西兩分,輜重車輛緣山繞行,多走大寨鐵廠、左家塢一線。但也是山路崎嶇,溪滑路險。南五堡的車輛進城,雖只十幾里、幾十里,但需繞行幾十里、上百里,既枉費時日,又行險很多。馬天祿是開客棧的,深曉客商們的苦衷和困難,他自家既有車、又有馬,進城辦事也深感不便。所以他決心獻出幾十畝地作為資金,在南北要衝的圪塔坨段修一座義橋。

基本介紹

  • 本名:馬天祿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寧河海下
  • 出生時間:不詳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慈善活動,

人物生平

馬天祿,義修興濟橋的遵化鄉紳。原為寧河海下人,從事海貨的貿易。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因水泛遷至遵化,在新店子鎮南門外東側購地幾十畝,建車馬大店,招宿經車道峪至左家塢一線南北往來的商賈車輛。由遵化城往南到黎河渡口,雖然有驛站,但被水割斷,只能東西兩分,輜重車輛緣山繞行,多走大寨鐵廠、左家塢一線。但也是山路崎嶇,溪滑路險。南五堡的車輛進城,雖只十幾里、幾十里,但需繞行幾十里、上百里,既枉費時日,又行險很多。馬天祿是開客棧的,深曉客商們的苦衷和困難,他自家既有車、又有馬,進城辦事也深感不便。所以他決心獻出幾十畝地作為資金,在南北要衝的圪塔坨段修一座義橋。
馬天祿是村裡的會首,進城的機會很多。1802年(嘉慶七年)的夏天,黎河上又沖走了牲口、淹死了人。馬天祿就將自已捐資修橋的打算和屋裡人念叨之後,又借到城裡辦事的機會向州府衙門作了秉報。州牧李景梅得知後非常高興,親自在二堂接見,並傳來城防頭目一起作出簡單預算,答應派人幫助指揮施工。經討論決定:橋基的石材就近由龍山開採,橋面的條石到左家塢的黃土嶺石場採購。
中秋節一過,馬天祿每日騎著他的大黑馬奔波於兩個採石場和河岸現場之間。到秋後第一塊長1丈2尺、寬4尺、厚1尺5寸的大長條毛料就在黃土嶺出坑下場兒了。馬天祿請人將自家的大四輞車重新作了加固,換成了最粗的棗木大軸,用了左右兩套煞車和搬槓。又新買了4頭大黃牛,加上自家原來的那頭,也稱得上是5大套了。他又僱人對車道峪、東小河、左家塢、黃土嶺等沿線的路面進行了平墊。同時把餵牛的飼草改換成細料,又加上玉米、炒豆面等精料。除雙馭手外,又增加了兩名牽稍子和搬槓的青年人。並且隨車還帶了杴鎬和斧鋸等工具,準備隨時修理。首次拉運,馬天祿親自領隊,而且還帶一套車馬跟隨,沿途安排打尖的地點和裝料等事宜,結果是起早貪黑緊忙合,一天只拉一趟,一趟只拉一塊。近百塊條石,足足拉了一個冬天。第二年開春剛一放暖,馬天祿就趕緊安排搭工棚,安鍋灶,組織上人。還雇了一盤打鐵的烘爐,到工地現場加工鐵器工具和澆注鎖鉚。
動工前,州府衙門給擇了祭河的黃道吉日,那天一大早,黎河兩岸已是車船雲集,州牧李景梅率領鄉紳顯貴、南五堡、北五堡的保長、甲長,相鄰六七個村的伙會會長,州里的團練頭目和部分兵丁都來參加。燒香上供,殺雞灑酒,之後又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片歡呼過後,十幾個壯丁勞力就盤好瓣子,挽起褲腿,拿著杴鎬下水築壩,修橋工程就算正式開始。這一下,新店子出個馬善人,自已出資義務在黎河上修大橋的訊息就傳遍了全州:有的說那石頭大的20人抬不動,一塊石頭放那兒就是一座小橋;有的說州衙的大老爺一到,河水就淺了一大截,那是河神先躲了(實際是河上游已安排幾處分流了)。訊息是越傳越多,越傳越離乎,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趕來看修橋。農閒時附近的年輕人乾脆捲起袖子、挽上瓣子,就跟著幹上半天。
馬天祿修橋的義舉發生了很大的社會感召力。為修橋拉石灰、運石料的車輛中途遇到陡坡或泥坑,總有當地不知名的鄉眾主動出來推車助力,有的乾脆牽出自家的牲口給拉一下幫套。拉條石的四輞車中途撞壞,幾次都是臨近的木匠師傅趕來修理,搭工搭料,不取報酬。路面也總有人義務修墊,舊社會的道路多是穿村而過,路久成溝,狹窄不暢,但人們總是提前就給修橋的車馬讓路。有的好客之家還奉煙獻茶,問訊不絕。人們更是記住了馬天祿和他的高頭黑馬,老遠就有人向他打招呼,請他歇會兒,他都是謙躬畢致,拱手道謝,所以逾加受到人們的稱讚。
1803年 (嘉慶八年)夏初,橋墩全部完成,而且經住了初汛的考驗。上橋面的那幾個月,州府衙門撥來幾十名年輕力壯的城防兵丁相助,所以工程進展順利。到秋後,引橋完工,做好護底之後,工程才全部告竣。
建成的石板橋共13孔,主橋長11丈,寬2.4丈,墩最高的1.5丈,引橋東長西短,全橋長30丈有零。成了遵化至唐山交通的要衝與門戶,也成了遵化州的一大景觀,由於以黎河貫名的橋早已落成於離城60里的燕各莊,所以這座義橋就被州府命名為興濟橋。在橋的東頭還豎了碑誌,稱讚馬天祿捐修興濟橋為義行善舉,百世流芳。
竣工慶典是由州府衙門召集主持的。州牧李景梅是朝服大轎、全班儀仗。還邀來玉田、豐潤的縣令等,和遵化的工商兩會頭面人物,以及保甲長、士紳等到場參加。朱山莊、駱各莊、馬各莊、圪塔坨等村帶了十幾檔兒花會,踩高蹺、舞龍燈,很是熱鬧。馬天祿和幾個大工領作都被披紅戴花,州府衙門旌贈官匾一塊,匾長5尺,寬3尺,厚盈寸,紅染罩面兒,飛白行草泥金,上書“為善可風”四個大字,煞是搶眼。落款小字是州牧李景梅書,於大清嘉慶八年,還蓋了州府大印。散會後,為了感謝河神和邀請橋神,河南三四個村的伙會兒還攤錢請人唱了七八夜的皮影戲
馬天祿把匾迎回,收拾完工地,就在家擇吉選日,安排大店二門掛匾的儀式。揭幕那天,除親戚朋友到場之外,州牧李景梅坐八抬大轎趕來,親自為匾揭幕。新店子全村是盛況空前,扎牌樓、張燈結彩、灑水淨街,鼓樂喧天,如同春節過花會一般。新店子鎮是南北交通的衢要,一條主街南北貫通,兩座寨門外是兩座大廟,南供關帝,北供觀音,廟前各有一眼萬民井,南大井和南大廟之間築有一座半人多高的戲台,南大井南邊是馬家為方便民眾蓋的兩間碾房。馬家大店的正門是坐東朝西,一漫坡有青石漫道,大門洞的粉牆上畫有逸馬山林,門懸一綠字大號黑匾,上書大字“坦路通衢”。大店是一進3層院落,除大門3間是瓦房外,其餘都是草房,北面3層是家眷食堂以及倉庫,南面三層全是客房,中間和東院全是停車之所。馬天祿就住在整個院子西北角的3間草房內,後院有花木菜蔬。因為地勢高,又臨街,所以坐在後院就能清淅地看到戲台上的演出。為了慶賀修橋成功,馬家請了3天3夜的梆子大戲。只見戲台上席棚嚴整,桌椅條凳齊備,專等州府李大老爺點戲。
李景梅對馬家的諸多善舉倍加讚賞,欣然答應共同在馬家留宿一夜。並將自已為興濟橋作的七律一首和楹聯一副寫在紙上,送給馬天祿。馬家的親戚不多,但好友不少,趕上秋運,水果販子很多,20多間客房住的滿滿登登,真是人馬雲集,熱鬧非凡。李景梅書的金字官匾就掛在二門正面,用紅布遮塵。李景梅揭幕後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隨後是戲台開通兒。李景梅坐在戲台對面的關帝廟的曬台上,由馬天祿相陪,茶果招待。跟班衙役站在身後,唱梆子腔的都是男人,女角也是男扮女裝,雖然腰粗粉厚,但唱的高亢圓潤,而且十分投入。這讓河南上蔡舉人出仕的李景梅非常高興。在馬家盤衡的兩天一夜中,連看了《打金枝》、《牧羊圈》、《曹莊打狗》三齣戲。第二天太陽壓山才起轎回衙。此後李景梅只要南行,都要抽空兒拜訪馬家,漸與馬天祿成了知心好友。期滿離任時,馬天祿夫婦曾專程趕到城裡衙門為其送行。後來李景梅兩次返任,都是先到新店子拜望馬天祿。
興濟橋50多年後,橋面塌斜,個別條石斷裂。1858年(鹹豐八年),馬家第三代馬國興、馬國隆、馬國發、馬國旺叔伯4人共同主家理計,決定再修興濟橋。改換青石板為花崗岩條石,整個工程歷時半年,建成後知州何蘭馨又送官匾一塊,黑漆綠字,尺寸較嘉慶匾略小,上書“樂善不倦”四字。同時又奉頒石華表兩柱,彰樹在始遷祖馬天祿的墓前兩側,以旌表兩次捐修興濟橋的功績。

慈善活動

1912年,河北省政府標定唐山至興隆為省級公路,貫通時在黎河的興濟橋側鋪設砌漿石板橋,興濟橋被拆廢,橋頭志碑也不知去向。新店子馬家將所剩石料拉回,在村南建雙孔石板橋一座,同時裝修了南北兩眼大井。日本人入侵後,為走汽車,抓人在黎河的興濟橋南側又修一漫水橋。新中國成立後,先修高架的木橋,後改修大型水泥橋。並正式定名為黎河橋。
馬天祿捐資義修興濟橋一事,在馬家祖墳的墓碑上有詳細記載,族人共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