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籙巷

馬大籙巷是蘇州城區中西部的一條街巷,位於中街路東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大籙巷
  • 外文名:Madalu Xiang
  • 位置:蘇州城區中西部
  • 路長:241米 
  • 路寬:2.5米 
地理位置,地名典故,地名讀音,街巷現狀,古蹟遺存,

地理位置

馬大籙巷位於花駁岸北面,東起王天井巷,西出中街路

地名典故

原作馬大錄巷,盧熊《蘇州府志》等均作馬大錄巷,民國《吳縣誌》並注;“(在)高師巷南。”《姑蘇圖》、《蘇州城廂圖》均標馬大錄巷,《吳縣圖》、《蘇州圖》均標馬大籙巷。王謇疑馬大錄或指宋代馬光祖,本巷與之有關。
該處南宋時期是馬光祖居住地。馬光祖曾官居浙西安撫史,蘇州正是治所,後來馬官至同知樞密院,可謂朝廷重臣。馬任浙西安撫史(相當於副省級)時,江南一帶鬧災荒,民無食糧,一時群情洶洶,偏偏當時榮王府內囤積了大量糧食。這個榮王是宋理宗(南宋第五代皇帝)趙盷(原名趙與莒)的親弟弟趙與芮,權勢熏天。馬光祖為了救災,就親自上王府陳說利害關係,說服榮王放糧救災。馬光祖不僅關心百姓生計,也多以禮待士,因此在民間口碑極好,後人就把他家所在的巷取名馬大錄巷,以示紀念。馬是姓氏,而大錄,是總錄、統領、統管的意思(漢代時大錄還是光祿卿的別稱)。因此大錄雖不是指具體官職,但顯然是一種尊稱(也有傳說,巷內曾住過一位有名的道士,他姓馬名大錄,故名。但是此說未見諸文字,只是一些人口耳相傳而已)。

地名讀音

“馬大籙巷”,蘇州話念作“馬達(搭)頭巷”,“大”念作達(搭),“籙”念作“頭”,四個字讀別了兩個字,其原因長期無人知曉。據考證,籙與錄應當同音,但錄(繁體字寫作録)是常用字,加了竹字頭成了籙(籙),識的人就少多了(漢字用籙字組合的辭彙極少,無非道士等有“符籙”之類的用法),但為什麼蘇州就念作“頭”呢?可能這要從1940年的時代環境尋找緣由。1940年,蘇州處在日軍占據下,《吳縣城廂圖》是由日偽江蘇建設廳技術室印製,用日語念“馬大籙巷”,發音為Ma dai laku kou,怪怪的,念得快了,音近“馬達(搭)頭巷”,“馬達”,電動機的音譯詞,當時很流行,而蘇州話又有“話搭頭”一詞(話搭頭,相當於北方言的“口頭禪”),或許就是發音相近,“馬達(搭)頭巷”就逐漸念順了。(不過這大約是指1940年後的念法,1940年以前,馬大錄巷念作什麼呢,沒有記錄,更沒有錄音機,真的無人知曉了。)

街巷現狀

長241米,寬2.5米,原為彈石路面,後為水泥小六角道板,現為長方形磚狀水泥道板路面。

古蹟遺存

本巷內多深宅大院,9~11號為周宅,12號邱宅,14號原為牙刷公所,16號原為醫師朱蘊良家,37號季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