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馬士曼
- 出生地:英國威爾特郡
- 出生時間:1768
- 主要作品:《聖經》《孔子文集》《中國言法》
- 主要成就:促進新教傳入中國
- 英文名:Joshua Marshman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漢語著作,英語著作,
人物生平
馬士曼的祖先是英格蘭國會軍隊中的一位軍官,在1660年查理二世(Charles II)遣散國會軍隊之後,這位軍官退役並住在威爾特郡(Wilt shire)。這位傳教士的父親約翰·馬士曼(John Marshman)是一位織工,娶瑪麗·庫曾納(Mary Couzener)為妻,她是《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廢除後在英格蘭獲準避難的一位法國流亡者的後代。他們的兒子喬書亞·馬士曼於1768年4月20日出生在威爾特郡的韋斯特伯里.7歲時被送到科格索爾(Cogge shall)家族所擁有的鄉村學校學習閱讀,日後他在此項功課上頗有造詣。12歲時他就讀了一百多本書,而且據說18歲之前他已讀完五百多本書。少年時他與父親是同行,但是在15歲時,一位書商約他到倫敦並給了他一份工作。然而,他的父親在幾個月後將他叫回了鄉下,再次成為一名織工。1791年,他與約翰·克拉克牧師(Rev.John Clark)的外孫女漢納·謝潑德(HannahShepherd)結婚,克拉克曾在威爾特郡的克羅克頓浸禮會(the Baptist church at Crockerton)教堂做了60年的牧師。1794年,馬士曼搬到布里斯托(Bristol),經過洗禮成為布里斯托的布羅德梅教堂(the c-hurch at Broadmad)的一名教徒。他在那裡進入大學,花費5年的時間孜孜不倦地研讀經典著作,以及希伯來語和敘利亞語.1799年5月3日在布里斯托,馬士曼由浸禮會派遣從事傳教士的T作,並於當月25日乘坐美國輪船“標準號”(Criterion)從倫敦啟程,於同年10月12日抵達加爾各答,從那裡繼續前行,於第二天到達位於胡格利的一個丹麥人定居地塞蘭布爾(Serampore)。凱里(Carey)、沃德(Ward)和馬士曼三位傳教士根據分工,由馬士曼負責學校的工作,而在教會的組織中,他是執事之一。大約在1805年,在一位澳門出生的亞美尼亞人喬安斯·拉薩(Joannes Lassar)先生的指導下,馬士曼開始學習漢語。喬安斯·拉薩先生受到威廉堡學院(Fort William College)院長D.布朗牧師(Rev.D.Brown)的聘請,從事將《聖經》翻譯成漢語的工作。馬士曼本人對這項工作堅持不懈,最終成功地完成第一部漢語《聖經》全譯本。1827年,凱里、沃德和馬士曼脫離浸禮會。1837年12月7日,馬士曼在塞蘭布爾逝世。
馬士曼博士共育有12個子女,其中有6個夭折。長子曾做過多年的《印度友人報》(Friend of India)編輯,目前住在倫敦;次子和三子是律師;長女嫁給了在孟加拉的民政官員威廉斯先生(Mr.Williams);次女嫁給塞蘭布爾的衛生官員沃伊特博士(Dr.Voigt);小女兒是哈夫洛克男爵夫人( Lady Havelock)。
主要作品
漢語著作
1.《聖經》(The Holy Scriptures),塞蘭布爾,1822年版。
英語著作
2.《孔子文集》(The Works of Confucius),包括漢語原文、英語翻譯。共一卷,4開本,共有IV,4,XXXIX,725頁,附17頁。塞蘭布爾,1809年版。這本龐大的書只包含了《論語》(Lun Yu)的前半部分內容。
3.《漢字與漢語發音專論》(DissertaLion on the Characters andSound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內容包括一份基本漢字表和一份漢字單音節詞表。4開本,共有CXIII頁和4大張摺疊頁。塞蘭布爾,1809年版。
4.《中國言法》(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內有一篇關於漢字和口語表達的論文和一份附錄;附錄的內容是儒家經典《大學》(Ta-hyoh)的譯文。4開本,共有XX11I,566,56頁。塞蘭布爾,1814年版。這本語法書通常被稱為“Cltwis Sinica”(“漢語密鑰”),是前面那篇論文《漢字與漢語發音專論》的擴展。《大學》則是以單獨成篇的形式作為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