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圈引河

幹流概況,工程建設,治理,

幹流概況

馬圈引河
據《順直河道治水報告書》記載:民國時期,“新減河之點在南運河接口處之下游約三十公里(即馬圈處),由此取東南向約十三公里直達淺灘一處,其地有時為海潮所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進行了改建。改建後的馬圈引河,西北自馬廠減河(洋閘),東南至趙連莊鄉甜水井村,流入北大港水庫,全長5.4公里,設計流量為150秒立方米。

工程建設

馬圈引河始建於民國九年(1920)十月五日至民國十年(1921)。當時,該河叫“新洩水河”,又名“新馬廠減河”。據《順直河道治水報告書》記載:“新減河之點在南運河接口處之下游約三十公里(即馬圈處),由此取東南向約十三公里直達淺灘一處,其地有時為海潮所淹”。河口設有鋼閘門5扇,當地人稱之為“洋閘”。
開挖該河是由於1917年海河流域發生大洪水,馬廠減河決口,位於海河西岸的各國租界幾乎全部被淹,外商感到只整治海河幹流不能解除水患,故外國公使團領銜的美國公使向當時軍閥政府發出照會,提出疏通馬廠減河洪水入海的建議。民國七年(1918)成立順直水利委員會(委員會聘有三名外國工程技術人員),民國八年(1919)測繪了海河流域地形圖(包括大港區),民國九年(1920)開始施工,次年完工。從而減輕了馬廠減河上游洪水對天津外國租界(外商)的威脅。
同時,當地軍閥張敬堯在小站、靜海一帶(包括大港區北部)利用馬廠減河和馬圈引河水源種稻,興辦了經營型墾植農場——開源墾植公司,占有土地達67.2萬畝。1939年以後,大片土地被日本農場侵吞,約在1942年前後,日本在津的“華北墾業公司”等,為了引水種稻,充實日方軍需,曾組織日軍在津各農場出資對馬圈引河進行過治理、擴挖。因缺乏資料,詳細治理情況無法收記。

治理

1949年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為了排澇蓄水,發展農業生產,先後興建了北大港水庫、獨流減河等大型水利工程。在治理北大港水庫工程的基礎上,為引馬廠減河上游洪水提前調入北大港水庫,減輕獨流減河下口的淤積,1969年,河北省組織民工擴挖改造了馬圈引河。改建後的馬圈引河,西北自馬廠減河(洋閘),東南至趙連莊鄉甜水井村,流入北大港水庫,全長5.4公里,設計流量為150秒立方米。工程動土22.5萬立方米,投資8.76萬元。該河設計深槽底寬41米,河底高程2.31至1.71米;河底縱坡1/7500,河邊坡1∶3,迎水坡1∶5,背水坡1∶3;設計水位5.31米至4.70米,水深3米;設計兩堤頂內肩距100米,堤頂高程由6.31米漸變至5.71米,堤頂寬5米。
為了控制水量。該河上下口各建閘一座。
馬圈引河上口分洪閘(即洋閘):於1921年由順直水利委員會工程處組織興建。日本侵略中國時,左邊孔曾被炸毀。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於1956年由天津專區組織力量對該閘進行了維修改建。
馬圈引河下口進洪閘:該閘又名馬圈與北大港水庫進洪閘,於1977年冬開工,1978年冬完工。位於洪水進北大港水庫處,樁號5+4069;閘寬22.4米,閘長17.7米,閘厚0.5米;共6孔,每孔淨寬3.4米,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流量100秒立米,校核流量120秒立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