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嘶溪

馬嘶溪村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沙坪鎮大渡河畔,毗連月包村、蔬菜村、郭凡村,成昆鐵路、樂(山)峨(邊)公路、S306線均經過於此,峨邊火車站坐落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嘶溪
位置,地名的由來,

位置

馬嘶溪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沙坪鎮大渡河畔,成昆鐵路、樂(山)峨(邊)公路、S306線均經過於此,峨邊火車站坐落於此。

地名的由來

峨邊彝族自治縣沙坪鎮馬嘶溪村這樣一個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卻出現了“三冠其名”的奇妙情形,即成(都)昆(明)鐵路“峨邊馬嘶溪站”、樂(山)峨(邊)公路“馬嘶溪道班”、大渡河“馬嘶溪”吊橋。
這“三冠其名”既不是時間的巧合,也不是無別各可取,而是人們尊重歷史,尊重文化的結果。為弄清楚“馬嘶溪”地名的由來,筆者多次到新場鄉羊子岩村、沙坪鎮馬嘶溪村、月包村、岩懸村採訪,其中饒崇如、饒先壽、葛培技等幾位八九十名的老人給我講了許多有關“馬嘶溪”地名的精彩故事和美好的傳說,現在就把這些精彩的故事和美好的傳說一一敘述,與讀者共同探討,使一些有關峨邊歷史文化的美好傳說繼續得到傳承。
相傳,在明嘉靖末年仲夏,峨眉山上有三位女僧人(傳說是三姐妹,人稱“三仙姑”,大姐名叫曉瑜,大家尊她為“瑜仙姑”、二姐為“二仙姑”,三妹為“三仙姑”)打算結伴出行,離開峨眉山雲遊四海。她們打理好行裝,備帶一些乾糧,各帶1名貼身丫環,幾個女僕和1名馬夫從報國寺出發,瑜仙姑騎一匹大紅馬,二仙姑騎黑馬,三仙姑騎的是白馬。出了報國寺之後,她們沿龍池路向西南方雲遊,一路上不慌不忙,走到哪裡餓了就在哪裡找飯吃,在哪裡黑了就在哪裡找店住。有一天,正當太陽當頂(中午時間)時,她們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來到翔風鄉(今峨眉大為鎮)射箭坪一拐彎處,發現離路不遠的地方有一股清泉從山上飛流直下,清泉夾雜著山野的芳香撲鼻而來,十分誘人。瑜仙姑便吩咐大家停下來乘涼,並取出備帶乾糧打尖(打尖:峨邊方言,即簡單充飢)。大夥剛剛停下,瑜仙姑忽然看見身後有一片綠油油的青草,就讓馬夫們把馬放了,讓它們也飽餐一頓。也許是大自然的美景把瑜仙姑她們給陶醉了,不知不覺眼看太陽已西下,醒然大悟中瑜仙姑要求大家抓緊時間趕路程。不巧,回頭才發現大紅馬不見了。這時,大夥十分著急,負責侍候大紅馬的馬夫更是又急又怕,瑜仙姑見馬夫焦急的神情,便安慰到:“不要急,大家順著馬踩的蹄印走準能找到大紅馬的”。據80多歲的饒先壽和90歲高齡的葛沛枝老人講述:瑜仙姑她們循著馬踩的蹄印,一直跟到安順鄉(今新場鄉政府所在地)時,仍然只見到馬留下的腳印,而始終不見馬的身影,更為惱火的是天已黑盡,但她們仍然不甘心放棄,於是向當地老鄉討要了一些乾竹稿點燃當火把照明,順著羊子岩方向找去,當她們沿著狹窄的山路摸索來到羊子岩趙坡(今羊子岩國小上方約350米處)一祠堂(該祠堂為明正德年間當地首富饒奇美所建,名“饒氏祠堂”,文革期間被毀)門口時,已是夜深人靜,祠堂主人見她們一路旅途勞頓,疲憊不堪的情形時於心不忍,便安排住下並熱情款待。第二天,祠堂主人又派十一二歲的小孫子饒榮珍引路幫助她們尋找丟失的大紅馬,當她們隨小榮珍來到一名叫“十二崗”的山崗(今羊子岩垃圾場旁邊)時,山下大渡河波光粼粼的景色忽然映入眼帘,環顧四周,山青水秀。美不勝收的大自然風光頓時令瑜仙姑她們心曠神怡,眼前的美景象似給瑜仙姑帶來了好心情,一種大紅馬仿佛就在眼前的預感由然而生,於是她要求大家站上山崗,扯大嗓門,人人輪換著噓喚大紅馬,噓喚聲在山間迴蕩著,真是撼天動地。不知是瑜仙姑她們尋馬的痴情感動了上帝,上帝把她們的噓喚聲傳遞給了大紅馬呢?還是大紅馬真的聽見了主人的呼喚?忽然間,只聽得從山下的大渡河畔傳來了大紅馬的嘶鳴聲,聽到馬的嘶鳴,瑜仙姑她們喜出望外,隨即在小榮珍的帶引下,依著陡峭的十二崗山路朝著馬嘶鳴的地方直奔而去,還在半山腰時,只見大紅馬正在一溪溝邊上(距今馬嘶溪火車站鐵路支架排洪槽正上方約150米處)悠然自得地飲著清泉,當她們來到馬的跟前時,大紅馬象見到親人一樣,嘴裡直“咕唧咕唧”地“嘟噥”著,大搖大擺地來到主人面前,象似孩子撒嬌一般把頭依附在主人撫摸的手上不停地上下輕輕磨擦,好象是在對主人述說昨晚的擔驚受怕。見到心愛的大紅馬,瑜仙姑既憐愛又高興,便問帶路的小榮珍這馬飲水的地方叫什麼地名,小榮珍搖頭示意不知道,瑜仙姑便饒有興趣地說,我的馬昨天走失,上帝保佑,今天在這溪邊復得,這裡就叫“馬嘶溪”吧。大紅馬失而復得,瑜仙姑他們正欲離開時,有一四十開外的婦人氣喘噓噓地趕來,說是昨晚不知是誰的馬把她家田裡的秧子(峨邊人稱未出穗的水稻為“秧子”)給踐踏了,我是跟著馬走的蹄子印尋來的,肯定是這匹馬所為,是誰的馬得賠我損失。聽完婦人的述說後,瑜仙姑二話沒說,便從招文袋(錢袋)里取出一塊銀子遞到那婦人手裡,並面向婦人,雙手捧合至額前連聲說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在小榮珍的帶引下,沿著下山的路返回羊子岩並來到早上喚馬的地方對大家說,這裡是噓喚找回大紅馬的地方,今後這裡就叫“噓噓崗”(噓噓崗或許流傳延用了數十上百年,傳去傳來,又傳稱“馬落崗”)。至到1951年樂西公路從這裡經過並建成通車後,人們才改稱這裡為“馬路崗”。後來,當瑜仙姑的身份和她取兩個地名的訊息傳下山來後,那討賠銀子的婦人以自己遇到仙人而感到自豪,於是,把她家秧田被馬踐踏並獲賠一塊銀子的秘密在村子裡奔走相告,久而久之,人們也給那塊被馬踩過的秧田取了一個名叫“馬踐田”(在今峨(邊)樂(山)公路5公里處,距瑜仙姑大紅馬當初飲水的右側約200米),因當地人的口語習慣,把“馬踐田”喊成了“馬架田”。
瑜仙姑因失馬而得馬,其心情不言而喻,她不僅接連取了兩個有趣的地名,而且打消了雲遊四海的念頭,心想峨邊這個地方不僅山好、水好,而且人更好,當她尋馬來到安順鄉這個地方時,當地素昧平生的人不僅提供照明,給吃給住,還派人帶路幫助尋馬,世界上哪裡還有比這更好的地方呢?主意拿定後,她們決定請求祠堂主人賜給一塊土地建一寺廟修行盡善,當她們向祠堂主人饒奇美說明想法時,主人十分樂意,當即許諾在離自家祠堂約150米的趙坡山腳下(今羊子岩國小上方約200米處)送給瑜仙姑一塊地建寺廟。不知經過了多少年的努力,寺廟終於建成時,瑜仙姑為紀念大紅馬失而復得,將寺廟取名為石馬寺(因失與石同音,而失在佛教文化中為不吉利,所以就用石來替代失,故石馬寺的本意應為失馬寺。此碑今保存在羊子岩村,因年代久遠,石碑風化嚴重字跡模糊不清,辯認十分困難。)。另據90歲高齡的饒崇好(祠堂主人饒奇美的後人)回憶,他說,聽前輩人講,有一年,一位風水先生來到“石馬寺”對瑜仙姑說:饒氏祠堂所處位置風水不錯,其山勢象一匹馬,馬的頭向著南方,坐北向南,祠堂正好坐在馬背上,但馬的前面有一小山丘(今名獅坪,距羊子岩國小約250米),呈一獅子形穴,對馬構成威脅,應施法鎮住獅魔。聽了風水先生的述說,瑜仙姑想,這饒氏宗族富不欺鄰,為人親善,特別是對自己在建寺廟方面的無私援助尚知恩未報,如今預知他家有難,怎能袖手旁觀呢,必須設法化解。於是,瑜仙姑特地在饒氏祠堂前面建了一座“馬王廟”(文革期間毀壞,但馬王菩薩及其它少量佛像尚存),在馬王廟大門左右兩側各塑了一隻威猛的雄獅晝夜守護在祠堂門前,寓意以物降物,保佑饒氏祠堂平安,宗族興旺。饒崇好老人還說,瑜仙姑在羊子岩趙坡建了寺廟後,長期推崇慈悲為懷,積德行善,幫助百姓消災除惡,求福祈安。儘管她之後的主持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石馬寺”慈悲為懷,積德行善求福祈安的寺規沒有變。
如今,瑜仙姑親自取的這兩個有趣地名更是讓人們記憶尤新,特別是“馬嘶溪”還被用來冠以當代交通站名。1966年7月樂(山)峨(邊)公路大渡河吊橋(柔型懸索鋼繩吊橋、跨度280米)竣工通車和樂(山)峨(邊)公路大溪溝道班建成投入使用及1970年7月成昆鐵路全線通車時,公路建設指揮部和峨邊支援鐵路建設指揮部都充分遵循地方歷史文化傳說,將大溪溝道班取名“馬嘶溪道班”、大渡河吊橋取名“馬嘶溪吊橋”、火車站取名“馬嘶溪站”(後改稱峨邊站)。
回顧歷史,峨邊這個曾經遠離城市,交通不便(出門靠徙步、騎馬、坐滑竿、運輸靠人背馬馱)、信息閉塞(書信靠郵差徒步送達)、經濟落後的不毛之地,今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瑜仙姑她們雲遊四海和尋找大紅馬經過的羊腸小道如今已是天塹變通途,縣境內東到樂山,北至峨眉成都,西南至美姑西昌攀枝花雲南的國道,省道和縣道、鄉村道縱橫交錯,貨車、客車、小轎車川流不息,運輸繁忙;成(都)昆(明)鐵路建成後,火車在山間穿梭賓士,來客匆匆;公路、鐵路沿線高樓林立,百姓安居樂業;過去波濤洶湧的大渡河上白天彩虹飛舞,傍晚,馬嘶溪至縣城的大渡河畔倪紅閃爍,流光溢彩,行人如織,整個峨邊一派生機盎然,像一顆閃耀的明珠呈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