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嘶橋(江蘇省張家港市馬嘶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嘶橋;在暨陽湖的東西二岸,有兩個鄉都叫“馬嘶鄉”。因為那裡各有一座“馬嘶橋”,是以橋命名。這兩座橋都建於宋朝,距近已有九百餘年了。一座位於現江陰新橋鎮,另一座位於現張家港塘橋鎮它各有一個典故,帶出兩位名人,一位是文官蘇東坡,一位是武將韓世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嘶橋
  • 屬性:橋名
  • 位置暨陽湖
  • 歷史:九百餘年
馬嘶橋逸事,西馬嘶橋,東馬嘶橋,馬嘶橋傳說,

馬嘶橋逸事

西馬嘶橋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夏天,江南連下一個月大雨,長江南岸一片汪洋,大水淹沒所有莊稼,特別是毗陵郡的滆湖、芙蓉湖以及暨陽湖的圩田地區顆粒無收,到了歲末,災民餓死無數。這時,朝廷命浙江杭州府賑糧救濟,時任杭州通判的蘇東坡受命賑災,他帶了上萬石浙江糧米,從杭州灣出發,糧船順鹽鐵塘,出淞江,經太倉,過琴川,到了楊舍西境的蔡港,糧船從蔡港間進入江陰。蘇東坡上了岸騎著白馬,沿砂山南行,當走到華塘河邊,蔡港上有一頂小木小橋,馬不敢過去,蘇東坡就猛抽一鞭,該馬長嘶一聲,走過了小橋,繼續向前。由於糧米及時運到,拯救了大批災民的性命。後來,里人為懷念蘇公盛德,就將木橋造成石橋,取名“馬嘶橋”,當地的鄉也改名“馬嘶鄉”。

東馬嘶橋

北宋末年,金兵入關,徽宗、欽宗被俘,高宗趙構逃到越州,重立王朝名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朝廷命浙江置制使、抗金名將韓世忠堅守江陰至福山一線沿江,以阻金兵入侵。這時,韓世忠帶兵8000人,屯軍河陽閘闥鎮。鹽鐵塘與長江沿岸之間,紮下軍營。一天韓將軍騎了白馬沿鹽鐵塘北岸,邊走邊視察軍營情況,當走到陸家宕與石家宕之間,有一條木板小橋,橫架於鹽鐵塘上,當白馬走到橋堍時,一個小兵從後面追來,說有緊急公文到,當韓將軍在看公文時,白馬突然兩蹄騰空長嘶一聲,好似有急於上戰場預兆。韓將看完公文,急忙回到閘闥鎮將府,連夜下命令開往前線,北上迎敵,結果在黃天盪獲大勝。後來,里人為紀念木板橋堍馬嘶的得勝預兆,就重建成石橋,並題名“馬嘶橋”,地名也改“馬嘶鄉”。
根據當時地理劃界,東馬嘶鄉屬常熟縣,西馬嘶鄉屬江陰縣。兩個馬嘶鄉同時存在,直到現在,雖然鄉已沒有了,但兩座馬嘶橋之名尚在。

馬嘶橋傳說

在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奚浦東約3里的小陳浦上,有一座橋叫馬嘶橋。此橋不大,也很平常,但此橋名稱由來與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有關。
南宋建炎(宋高宗,1127~1130年)年間,金兵大舉南侵,朝庭派大將韓世忠帶兵禦敵,扼守江南,並駐兵在石闥鎮(今楊舍慶安鎮),主要防線是東起福山以西沿江一線。當時,金兵已侵占長江北岸廣大地區。韓世忠為了做好禦敵工作,除了在慶安、今塘橋韓山築瞭望台觀察敵情外,還經常帶兵在沿江一帶巡邏。一天,當他經過這座橫跨在小陳浦上的小木橋時,其坐騎突然前啼騰空,昂首長嘶,聲振四野,響遏行雲。後來,當地百姓便將這座橋叫作馬嘶橋。以後,這裡逐漸形成小集,集名以橋名而取,也稱馬嘶橋。
解放前的馬嘶集鎮,僅南北小街一條,小陳浦穿街而過,街道由馬嘶橋連線。趕集的大多數是方圓五、六里範圍內的居民。集鎮雖不大,但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小店倒不少,南貨店、雜貨店、大餅油條店、酒店、茶館店、藥店、鐵匠店等一應俱全。商店裡品種不多,營業較清淡。惟酒肆茶館,較為熱鬧,往往時至中午,食客才一一散去,盡興而歸。
就房屋建築而言,南街好於北街。舊時南街有小花廳、堂廳、方廳,畫棟雕梁,扁額高掛。據說這些廳堂,原為一富戶錢玉堂所有,後因家道敗落,分別賣給他人。解放後小花廳曾作為農會、初級社、高級社等辦公場所;堂廳、方廳改作茶館。時至今日,那些舊時曾榮耀一時的廳堂因住戶翻建房屋拆除而不復存在,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在偶爾懷舊時還能想起它當年的模樣。北街雖無廳堂,且部分還是茅草屋,但高家開的染坊倒是特別引人注目。原因是坊前場上原有一個四方形的用圓木做成的涼布架,高約10米有餘,只要不是下雨天,上面總是掛滿了染好的蘭布、印花布,隨風飄拂,翩翩起舞。此架在解放後因小陳浦拓寬而被拆除。涼布架旁原有一個碩大的元寶形大青石,是染坊甩布用的。那時無脫水機,從染缸里撈出來的濕布,只能靠人工在那塊青石上不停地甩乾,然後上架涼曬。天長日久,青石被甩得凹了下去,且光滑錚亮。
在馬嘶集鎮的西側,原有常熟西鄉有名的古剎大樹庵。該庵初名廣福禪院,又名何王庵,俗稱茅柴庵 。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僧性真建。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僧修倫重建,基廣12畝,齋田24畝,並在大殿後植銀杏樹一棵。清康熙年間,僧洞微再建,錢陸燦撰記。至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時,樹身已達數抱,遂改名為大樹庵。殿後大銀杏樹高十丈有餘,樹梢直指蒼穹。每年白果成熟季節,黃黃的白果桂滿枝頭。因該古銀杏樹高大,據說,舊時福山港外的漁船,把它作為進港的標記。遺憾的是,歷經六百餘年蒼桑的古銀杏樹在上世紀60年代慘遭砍伐。
1977年冬新開馬嘶塘以後,在塘西建馬嘶新街,原有老街的店鋪全部搬至新街營業,並新建了馬嘶菜場,從此,集鎮面貌煥然一新。2006年,因張楊公路東延,新街又全部拆除遷至公路北側。如今的馬嘶,新建的菜場寬敞明亮,居民住宅內別墅成群,社區服務中心各項設施齊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這裡是名不虛傳。人們在這裡和諧相處,安居樂業。那韓世忠走過的馬嘶橋,經過無數次的重修後,也於上世紀60年代改為水泥平板橋,現仍靜靜地橫跨在小陳浦上。這位跨越幾個世紀的老人雖經脫胎換骨,但始終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也許,他也在默默地祈禱著祖國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