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紀念碑由上海英僑自動集款建於南蘇州路與黃埔灘路(今中山東一交叉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嘉理紀念碑
- 人物:上海英僑
- 地區:上海
- 地點:南蘇州路與黃埔灘路
紀念碑由來,事件過程,
紀念碑由來
馬嘉理英國人),時任英國駐華公使館翻譯官,未經清朝官員同意,於1875年擅自帶領英國武裝探路隊,由緬甸闖入雲南,打死騰越(今騰衝人),隨至被騰越人民殺死。英國殖民主義者藉此事件強迫清政府官吏簽訂所謂“煙臺條約”。當然馬嘉理事件僅是英國人計畫侵略中國內地的導火線。另外,馬嘉理之死,使英國人獲取在華的更大特權。上海的英國僑民便在上海外灘為馬嘉理樹碑。該碑於1880年5月6日奠基,而這一天就是中英《煙臺條約》在英國倫敦互換正式文本的日子,並與6月10日建成揭幕。建國後,這些紀念性建築全部拆除。
事件過程
按照事前約定,由馬嘉里前往緬甸接應。馬嘉理是英帝國主義殖民者駐華使館的翻譯、間諜。他沿途從北京到雲南一路刺探軍政要情,繪製山川險要地圖,標示駐軍情況,並把掌握的情報向柏郎進行了匯報。
得知英軍即將入侵的訊息,各族軍民紛紛組織起來,嚴陣以待。當時駐守邊防的騰越鎮左營都司李珍國到芒允召開大會,動員組織各族人民進行抗英戰鬥準備,給予侵略者以迎頭痛擊。馬嘉理帶領英軍向中國邊境進發,聽說前面有數百名中國武裝人員要進行阻截柏郎下令部隊停止前進,打算探明情況再做打算。馬嘉理自告奮勇前往探路,柏郎帶隊隨後跟進。行至雪例已近傍晚,柏郎不敢留宿,命令部隊返回班西山下宿營。伏擊的軍民探知柏郎大隊人馬在後,故意讓過馬嘉理一行。馬嘉理一行於14日晚來到芒允,宿於佛寺,認為平安無事,16日依原路返回接應柏郎。行至芒允街戶宋河邊時,受到守候己久的臘都、兒通瓦等20多名景頗族義軍的勸阻和痛斥,但馬嘉理不但不聽忠告,反而開搶打死1人。群情激奮,臘都、兒通瓦等忍無可忍,被迫將馬嘉理及其隨從4人殺死,討回了血債。
次日早,柏郎率領侵略軍如入無人之境,被埋伏在班西山前阻擊侵略者的軍民們攔住。柏郎氣焰囂張不可一世,首先開槍向愛國軍民射擊。愛國勇士被迫進行反擊,一時間,班西山下槍聲大作,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戰鬥。柏郎交戰不利,趕忙倉皇逃竄出境。
“馬嘉理事件”發生後,雖然中國軍民取得了反侵略鬥爭的勝利,理應由英殖民者向我國賠禮道歉,撫恤被馬嘉理無端屠殺的中國人。但依仗有洋槍洋炮,英帝國主義顛倒黑白,要求清政府“賠罪”,並提出許多無理苛刻的要求。一向被洋人嚇破膽的晚清政府屈服於壓力,討好洋人,以“盜匪劫殺”為名,將臘都、兒通瓦等23位少數民族抗英勇士斬首,把積極主張抗英禦侮的騰越鎮總兵蔣宗漢、同知吳啟亮革職,將左營都司李珍國革職下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