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巴利普蘭遺址群(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建造於公元7至8世紀期間,展現出帕那瓦文化沒落時期的藝術風格。它位於印度東南泰米爾納德邦,瀕臨孟加拉灣。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哈巴利普蘭遺址群
- 地理位置:印度東南泰米爾納德邦
- 建於:公元7至8世紀期間
- 別稱: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
馬哈巴利普蘭遺址群,海濱廟宇群,遺蹟組成,
馬哈巴利普蘭遺址群
198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 (I) (II) (III) (VI)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8屆會議報告。
海濱廟宇群
馬哈巴利普蘭遺址以其獨特的海濱廟宇群而聞名於世,位於泰米爾納德邦京格萊布德縣,瀕臨孟加拉灣,該城過去曾是海港,曾發現過中國、波斯和羅馬的古幣。因早年曾七座巨石塔廟,故又稱“七塔城”,現在仍保存五座塔。廟宇修建於公元七世紀拉賈斯坦統治時期,展現出的是帕那瓦文化沒落時期的藝術風格,這些歷經歲月,經受風雨和大海洗禮的壯麗廟宇,在前一些時候被列為世界遺產目錄。馬哈巴利普蘭曾是康切普蘭王國的首都城市,這座離孟加拉海灣馬德拉斯城僅五十八公里之隔的海濱小鎮,沿海岸線布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鵝卵石,形成了奇特的鵝卵石風景線,而參觀者絡繹不絕正是因為這裡數英里的自然沙灘風景和石刻藝術,這裡的石刻獨特的魅力在於:它們反映出了這裡日常生活的種種自然情態;與其他地方顯著不同的是其他地方如泰彌那都的石雕通常描繪的都是神靈的圖案。
遺蹟組成
馬哈巴利普蘭遺址由四部分組成:露天的淺浮雕群、有條理分布的寺廟群、人工建造的洞穴群、和偌特哈斯:著名的阿諾那苦行僧石雕和克里希那廟宇美化了小鎮及小鎮附近的岩石群,在防洪堤之後那美麗的海濱廟宇塔群似乎坐落於滔滔波浪之上,其中阿諾那苦行僧石雕雕刻在一塊巨大的石頭的正面,它描述的是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的恆河流域的神話傳說,石雕的表面清晰的雕有人類最喜歡的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圖案,以及一些神靈及半神靈人物的神話傳說;市內的一座小山頂上,聳立著一尊巨大的花崗石石像,高達18.2米,威嚴雄偉、光彩奪目,為耆那教崇拜的巴胡巴里神像。每隔12年,耆那教徒在此舉行一次巴胡巴里神像灌頂儀式,用牛奶、水、椰子汁、糖水、檀香糊、鬱金粉、甘蔗汁、硃砂及花瓣等給這尊神像清洗打扮。儀式莊嚴肅穆,盛況空前,各地的耆那教徒都趕來參加。據說,1981年馬胡巴里誕辰1000年時,來這裡參加慶典的耆那教徒有50萬人。另外還有十六個不同時期修建的人工岩洞散布在該地區的不同地方。馬哈巴利普蘭在每年一月十五日至二月十五日期間舉行跳舞節,來自全國不同地區的舞蹈節目包括部落舞蹈、木偶劇均來參加這一聚會,在節日期間還舉行古典的、傳統的音樂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