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第十交響曲

馬勒第十交響曲

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的《第十交響曲》,升F小調,作於1910年至1911年,是他最後的作品。因馬勒本人於創作該交響曲期間逝世,因此被視為“未完成的交響曲”。

馬勒總共完成了9首編號的交響曲和一部交響性聲樂套曲大地之歌》,此外他還留下了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作於1910年至1911年。馬勒去世後,一直有音樂學家和作曲家試圖完成這部作品,因為他雖然沒有完成,但是留下了不少的素材。至今該交響曲已經有不少演出版本,這部作品已經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勒第十交響曲
  • 創作者古斯塔夫·馬勒
  • 創作時間:1910年至1911年
  • 稱號:未完成的交響曲
創作背景,結構,樂隊編制,木管樂器,銅管樂器,敲擊樂器,弦樂器,作曲家簡介,

創作背景

馬勒於1910年七月開始創作第十號交響曲,但只維持了兩個月,便因健康問題而暫停。一直到翌年他去世時,均再沒有對作品作任何修改或增添。按馬勒的計畫,第十號交響曲共分為五個樂章。現存的手稿中,包括了72頁總譜、50頁簡譜(另2頁相信已遺失)及44頁各類型的草稿。
馬勒第十交響曲唱片馬勒第十交響曲唱片
馬勒基本上完成了《第十交響曲》第一樂章,第三樂章配器了30小節,第二樂章也配器了一點,剩下的只有未配器縮譜(short score)。

結構

按照馬勒的手稿,《第十交響曲》結構如下:
第一樂章:行板 - 慢板。結構完整,其中包括已配器的275小節及其他簡譜。
第二樂章:諧躍曲。 結構完整,共有522小節,皆為配器草稿及簡譜。
第三樂章:"煉獄"(purgatorio) - 中速快板。 170小節簡譜,其中在結尾有出現 "返回最前" (Da Capo) 的字句。
第四樂章:諧躍曲 - 不太快 (Nicht zu schnell])。約572小節,只屬草稿。馬勒在樂譜上的結尾曾寫上 "由很大的大鼓(須悶壓 "vollstandige gedäempfte")重擊一下,"。這是馬勒在紐約時從一次消防員葬禮中聽到的鼓聲所引發的靈感。這一下大鼓重擊在後面的第五樂章開頭時再出現。
第五樂章:終曲 - 很慢 (Langsam)。約400小節,只屬草稿。

樂隊編制

按照馬勒的手稿,《第十交響曲》配器如下:

木管樂器

短笛 (第四長笛兼任),4長笛,4雙簧管,英國管 (第四雙簧管兼任),E♭調高
英國管英國管
音單簧管 (第四單簧管兼任),4單簧管(A調,B♭調),B♭調低音單簧管,4巴松管 (第4巴松管只於第三樂章出現),2低音巴松管 (第三及四巴松管兼任)

銅管樂器

4圓號,4小號,4長號,大號

敲擊樂器

2定音鼓,大軍鼓,小鼓,鈸,三角鐵,鑼,樂鞭,木琴,鐵片琴

弦樂器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豎琴

作曲家簡介

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1860年-1911年),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出生於波希米亞的卡里什特,童年即顯露音樂的天才,十五歲進維也納音樂院學習,後改學作曲及指揮。1885在萊比錫指揮孟德爾頌的清唱劇《聖·保羅》獲得巨大的成功,後被聘為布拉格歌劇院指揮。還曾在布達佩斯、維也納等地歌劇院任指揮,遂成為當代最偉大的指揮之一,是現代音樂會演出模式的締造者,並先後任大都會歌劇院的樂隊和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工作之餘從事創作,共寫了十一部交響曲、四部樂隊伴奏的聲樂套曲、一部清唱劇及五首歌曲。
馬勒的交響曲在形式上具有構思宏偉,規模龐大的特點,只有巨型的交響樂隊才能演奏;在風格上,他力求發展維也納古典交響樂的傳統,作品現象鮮明,題材淵源於維也納民間風格性音樂,而且,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及第八交響曲都加入了人聲,大大豐富了交響曲的表現力,對二十世紀音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品有《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旅伴之歌》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