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姆·李維諾夫

馬克西姆·李維諾夫

馬克西姆·馬克西莫維奇·李維諾夫,俄文名Макси м Макси мовичЛитви нов(英語:Maxim Litvinov),猶太人,蘇聯革命家、卓越的外交家。蘇聯歷史上的第三位外交部長 ,暱稱為老爺子、伯爵、為美蘇和解,推動集體安全,遏制希特勒坐大費盡了心血。史達林決心和德國合作後他被撤換。蘇德戰爭爆發後出任駐美大使,使租借法案適用於蘇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西姆·馬克西莫維奇·李維諾夫
  • 外文名:Макси м Макси мовичЛитви нов
  • 國籍:前蘇聯
  • 民族:猶太人
  • 出生地:波蘭比亞利斯托克
  • 出生日期:1876年7月17日
  • 逝世日期:1951年12月31日
  • 職業:外交家,政治家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與美國達成《租借法案》
猶太革命家,蘇聯外交家,

猶太革命家

出生於波蘭比亞利斯托克的一個富裕的猶太銀行家家庭,原名為Meir Henoch Mojszewicz Wallach-Finkelstein,簡稱為馬克斯·瓦拉赫Max Wallach。17歲時離開學校加入了沙俄軍隊。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勞動黨。此黨派當時為一個非法組織,其成員經常使用筆名或假名從事活動。於是,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了馬克西姆·李維諾夫,也使用過諸如“帕帕沙”和“馬克西莫維奇”這兩個名字。在黨內他最早負責的是Chernigiv地區的宣傳工作。1900年,他進入基輔黨委,乾過最危險的事--從國外給布爾什維克運送武器。人們認為,是列寧委託他把卡莫在高加索組織搶銀行得來的錢拿去進行兌換。但是很快的,在1901年基輔黨委的所有成員都被逮捕。在盧加諾夫監獄裡,他被監禁了。但是18個月以後,他與11位室友成功逃出並流亡到瑞士。在瑞士,他成為進步報紙Iskra的一位編輯。1903年,他加入了布爾什維克並回到了俄國。1905年革命以後,身處彼得格勒的他成為社會民主勞動黨第一份合法報紙Novaya Zhizn(新生活)的編輯。 1906年,俄國當局開始逮捕布爾什維克,他離開了俄羅斯,在倫敦定居下來,在倫敦生活的10年裡,他在共產國際里表現得相當活躍。在倫敦他結識了艾維·拉夫,一個有名的猶太家庭的女兒,並與其喜結良緣。拉夫的家族是於1848年革命失敗以後從匈牙利移居到英國的,她的父親沃爾特·拉夫是一個傑出的作家,也是H·G·韋爾斯的摯友。事實上,拉夫和韋爾斯頻繁交流各自的思想,拉夫支持猶太教觀點,而韋爾斯支持現世主義。另外,李特維諾夫也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北部暫住過一段時間。
馬克西姆·李維諾夫馬克西姆·李維諾夫

蘇聯外交家

1917年十月革命以後,列寧指定李特維諾夫為蘇聯政府在英國的代表。 但是英國政府不承認他,1918年他被英國政府給逮捕了,原因是英國政府想用他作為人質來從蘇聯換回羅伯特·洛克哈特,洛克哈特也是一個外交官,但此時他正囚禁於蘇聯。回到蘇聯以後,李特維諾夫成為蘇聯政府的遊說大使。在他的努力斡旋下,英國政府終於同意終止對蘇聯的經濟封鎖。起初他任駐愛沙尼亞全權代表,後來任副外交人民委員。在李特維諾夫的努力下,若干歐洲國家均與蘇聯簽署了貿易協定。 人民委員奇切林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他多次長時間地在國外治病,因此李維諾夫實際上成了人民委員。1930年,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任命李特維諾夫為蘇聯外交部長。並在這個職位上幹了9年。與自己的前任契切林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不同,李維諾夫是個現實主義者,非常講求實際。他善於持強硬態度,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當面講實話。他是個西歐主義者。奇切林和莫洛托夫認為俄國的主要夥伴是德國,而李維諾夫認為是英國、法國和美國。為了國家安全,他盡其最大努力來與英法兩國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氛圍。1933年他成功的說服了美國正式承認蘇聯政府為合法政府。這是他獲得成功的時刻。為表示感謝,史達林把自己在菲爾薩諾夫卡的別墅送給了他。富蘭克林·羅斯福指派喜劇演員Harpo Marx作為親善大使來到蘇聯,於是李特維諾夫與Harpo Marx成為了朋友,兩人甚至共同登台演出。
李特維諾夫積極的推動了蘇聯加入國際聯盟的進程,其後,他在1934年到1938年之間一直是蘇聯在國際聯盟的代表。他還試圖聯合歐洲國家反對希特勒德國,但他的努力毫無結果,因為歐洲人像不信任希特勒一樣,也不信任史達林。1936年,在自己60壽辰之際,李維諾夫得到了一枚列寧勳章。莫洛托夫和史達林簽發了人民委員會和中央委員會的賀詞。《真理報》在題為《布爾什維克黨忠誠的兒子》的文章中寫道:“李維諾夫同志是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時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體現著蘇聯的對外政策和蘇聯為保障各國人民之間的和平而進行的鬥爭。他的名字將載人史冊。”李維諾夫致了答謝辭:“如果說我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那么這些成績首先應該歸功於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各條戰線帶來各種成就的人的堅強而英明的領導,歸功於領袖史達林。這種領導是今後繼續取得成就的保障。”
1938年9月英法德簽署《慕尼黑協定》,1939年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這一切都表明西方對納粹的綏靖政策,同時說明西方政府並不願意與蘇聯共同防禦。在史達林決定與希特勒結成戰略聯盟之後,李維諾夫時代結束了。於是蘇聯的外交政策開始調整,李特維諾夫於1939年5月初被撤職,8月莫洛托夫接替了其工作,這樣做是因為李特維諾夫擁有猶太血統,不利於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李維諾夫,加里寧和中國大使楊傑上將1938李維諾夫,加里寧和中國大使楊傑上將1938
李維諾夫在莫斯科的外交部當了八年的領導,在此期間,儘管有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關於清洗的訊息以及其他震撼西方的俄國國內事態的變動等問題從中作祟,他還是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國家在國際講壇上的威望。的確,他在外交上的成就可與塔列朗在1814年的那些成就相輝映。根據事後發生的一些情況來看,李維諾夫的離開外交部顯然是政策發生激烈變化的一個預兆。正如溫斯頓·邱吉爾後來所寫的:“這位被德國視為眼中釘的大名鼎鼎的猶太人,頓時象一件破工具似的被扔到了一邊,不容許講一句申辯的話,就被趕下了世界舞台而從此湮沒無聞。……李維諾夫的去職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李維諾夫的人被無情地撤掉了。據稱“把不中用的人、可疑的人和敵對分子清除出了外交人民委員部”。其實,有經驗的外交官本來剩下的就不多。李維諾夫的幾位副手被槍決了,各處處長几乎全被免職。外交人民委員部及其駐外代表處的工作人員共有2500人遭鎮壓,其中包括50位大使。各全權代表處和領事館完全沒有了高級外交官。某些蘇聯代表處甚至停止了工作。例如,駐沙烏地阿拉伯代表處在全權代表被捕後關閉了,過了半個世紀才又重開這個代表處。蘇聯外交官紛紛迴避會見外國人,儘可能不去參加招待會。整整一代外交官消失了,提拔上來的年輕人取代了他們。一些年輕人後來成了出色的外交家,但大多數人依然是那種目光短淺和膽小怕事的官員,而這些人卻多年來給外交部定調子。
被解職的前人民委員做了些什麼呢?被解職後隨之而來的通常是逮捕。李維諾夫等著人來抓自己,但是不露聲色。他是個意志堅強和善於自持的人。他不為自己擔心,可是為家庭擔心。有人從被捕者那裡逼取揭發李維諾夫的口供,然而史達林不允許動他。為什麼呢?大概是史達林與李維諾夫關係中的某種個人因素起了作用。
1941年7月,蘇聯衛國戰爭開始了,約瑟夫·史達林再次任命李特維諾夫為外交事務代表。同時他也作為1941年到1943年的駐美大使,並於1942年與美國簽定了《租借條約》。 作為一個傑出的高效率的外交家,他將蘇聯帶出了十月革命後所形成的政治隔離的困境。他敢對史達林的對德戰爭期間和其後的政策進行坦率的批評,但他卻對蘇聯在1932-33年烏克蘭大饑荒時的政策表示支持,而正是因為史達林的政策造成了烏克蘭大饑荒。 在李特維諾夫逝世後,他的妻子返回了英國。據他的妻子所說,李特維諾夫的臨終遺言是:“英國女人回家去吧。”
蘇聯三朝元老,部長會議主席 阿納斯塔斯·伊凡諾維奇·米高揚晚年對回憶,“李維諾夫是個聰明而且精明的外交家,史達林對他不錯,當然,只是在某些時間之前。可是,莫洛托夫根本就容不下李維諾夫,當史達林誇獎後者的時候,莫洛托夫妒忌他,並且想方設法於三十年代末除掉了李維諾夫,雖然李維諾夫還能夠給國家和黨做許多工作。莫洛托夫也不喜歡契切林。正是他說服史達林除掉契切林的。並且史達林本人對契切林也不滿意。遺憾的是,這個人的知識和經驗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他本來可以作譬如外交部副部長或者部長顧問。可是他卻呆在科利亞茲莫的別墅里,彈鋼琴,早逝於憂鬱病和無所事事。不過終究是善終。李維諾夫的命運要更加悲慘……”
最後這句話使我警覺。“更加悲慘的命運”是什麼意思?因為,根據官方的說法,他病死在自己的別墅里。這時,米高揚接著說:“實際上,在打算與希特勒簽約時,就已經決定要換掉李維諾夫。他一個猶太人,並且是在國際聯盟,以及在整個國際舞台上體現我國與希特勒德國鬥爭的這么一個人,在這個時刻,擔任外交人民委員的職位顯然已經不合適了。但是他可以繼續作副人民委員。他的經驗還是可以利用的。但是,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卻想方設法使他被徹底解職。莫洛托夫對國際事務一竅不通,因而不願在身邊有一個比他更有經驗,更熟悉的人。結果,1941年秋天之前,李維諾夫被解職。只有當我們的情況非常糟糕,當史達林拚命撈每根稻草的時候,他決定利用李維諾夫的經驗,派他到華盛頓作大使。李維諾夫在那裡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可以說,是他在危難時刻救了我們,爭取到將租借法案擴大到蘇聯,籌借到了十億美元。現在可以輕鬆地說,租借法案沒有什麼意義。但1941年的秋天,我們已經輸光了,因而,如果不是租借法案,如果沒有武器、食品、軍隊的冬裝以及其他裝備,事態的發展還真不知會怎樣呢。所以,這裡有李維諾夫的功勞,他利用羅斯福和其他美國人士對他的好感,安排了軍品供應,正如他當年爭取了美國承認蘇聯和建立外交關係一樣。可是,一旦事情安排妥當,莫洛托夫就開始了對李維諾夫的傾扎,結果他被從華盛頓召了回來。我想,不應該這樣做。李維諾夫還能有用,因此,不應該用一個平庸的、缺乏主動性的人替換他。回到莫斯科之後,李維諾夫雖然形式上得到了外交副人民委員的位子,實際上已經靠了邊,後來乾脆被解職退休。並且他死得很慘。他死的那場車禍,並非意外,那是史達林背地裡安排的……”
我想補充的是,關於李維諾夫從蘇聯駐美大使任上被解職有另外一種說法。其實質在於,在莫洛托夫1942年春的倫敦和華盛頓之行期間,西方大國,正如前文所述,承諾年內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但後來又拒絕履行諾言。這在英美社會各界引起了憤怒的浪潮。在美國舉行了各種示威、遊行等等,其中邀請了李維諾夫前往演講。自然地,他批評了美國政府的行為。在跟史達林的某次談話中,美國大使艾夫里爾·哈里曼表示,羅斯福總統對蘇聯大使的類似講話不滿意。哈里曼補充說,大使不應該批評所在國的政府。
這看起來,是宣布了李維諾夫為不受歡迎的人。對於本來就不喜歡李維諾夫的史達林來說,找到了召他回莫斯科的藉口。可能,如米高揚所說,莫洛托夫的傾扎也起了作用。同時,美國人將大使趕出去,也刺激了史達林。顯然,華盛頓認為,為了接替李維諾夫,將會從莫斯科派一個職位更高的人。但這裡,史達林決定要給美國一個難看,採取了史無前例的步驟:將大使館的參贊安德烈·葛羅米柯提升為大使了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