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主陣地

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主陣地

《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主陣地》是2021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衛波、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該書是《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叢書》系列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主陣地
  • 作者:張衛波、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 出版時間:2021年5月1日
  • 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地:北京
  • ISBN:9787530005262
  • 定價:6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前言,

內容簡介

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深入挖掘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歷史淵源及其內涵,豐富和深化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研究,更好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寫“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叢書”。
本冊講述俄國十月革命以後,特別是在五四運動的有力促進下,以李大釗等為代表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以北大紅樓為主要基地,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學說、思潮進行交鋒論戰,推動馬克思主義在全國廣泛傳播並與中國革命鬥爭實際初步結合的過程,深刻揭示馬克思主義永恆的真理光芒和時代價值。
北京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緊密相連。這裡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陣地,由此成為中國共產黨誕生的主要孕育地。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這段歷史,是中國思想革命和民族覺醒的嶄新階段,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和中國革命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作者簡介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是市委主管黨史研究、宣傳教育的工作部門;楊勝群系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主要從事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共領導人的著作編輯和生平、思想研究工作;李良,現任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法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共運史專業),高級政工師。
本書作者張衛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新民主主義革命史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中共黨史研究。曾在《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5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著有《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研究》《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等專著4部。

圖書前言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偉大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8世紀之前,中國在世界上的強國地位是世所公認的。然而,隨著工業革命在歐美國家的蓬勃興起,中國喪失了與世界同進步的歷史機遇,落到了被動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更是陷入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狀況。”a之後,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各個社會階級、階層的先進分子曾進行過艱苦卓絕的探索與鬥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都從不同層面反映了中國人的奮鬥與抗爭。由於各種原因,尤其是因為沒有一種科學的、先進的思想理論做指導,這些奮鬥與抗爭都沒有取得根本成功。在這種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為在黑暗中苦苦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先進中國人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梁啓超、孫中山、朱執信等人比較早地關注馬克思主義,並提出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理解。儘管他們的解讀比較膚淺、片面,中西雜糅,甚至存在牽強附會之處,但是卻代表了近代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初認知,反映了近代中國亟須擺脫積貧積弱的困境的時代需要。民國初年,人們一度對民主共和寄予很大希望。然而,列強侵略的加劇,以及接踵而至的袁世凱復辟、張勛復辟,又讓越來越多的人悲觀失望。面對“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局,人們歧路彷徨,不知所措。發端於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打開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但其未能為中國揭示一條可行的出路。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則使a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9—170頁。002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主陣地中國的先進分子深受震動,從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思想文化界為之振奮不已。十月革命對中國人的影響,李大釗的感觸尤為深刻。他在《十月革命與中國人民》一文中這樣說:“我們勞苦的民眾,在二重乃至數重壓迫之下,忽然聽到十月革命喊出的‘顛覆世界的資本主義’,‘顛覆世界的帝國主義’的呼聲,這種聲音在我們的耳鼓裡,格外沉痛,格外嚴重,格外有意義。”a正是受十月革命的影響和啟發,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關注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從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其意義正如毛澤東後來所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一九一七年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b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表現出了極大熱情。據統計,五四時期僅在報刊上發表的關於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文章就有200多篇。尤其是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陳獨秀的《社會主義批評》《馬克思學說》等系列文章的發表,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以李大釗、陳獨秀為引路人,以北京大學進步師生為主體,以北大紅樓為主陣地,在北京較早形成了一個學習、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群體。在上海、廣州、武漢、長沙、濟南等地,馬克思主義傳播也開展起來。李大釗、陳獨秀、張申府、李漢俊、李達、楊匏安、毛澤東、周恩來、高君宇、鄧中夏、蔡和森、張太雷、劉少奇、陳望道等一批知識分子逐漸由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他們成為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火種。先進知識分子在林林總總的思潮中,經過鑑別、比較之後,最終選擇馬克思主義,並將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是因為中國文化蘊含著a 李大釗:《十月革命與中國人民》(1922年11月7日),《李大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24頁。b 《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1514頁。003前?言樸素的社會主義因素,客觀上為他們認同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合適的歷史文化土壤。更重要的是,他們堅信馬克思主義是真理,能夠改變近代中國山河破碎、任人欺凌的命運,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能夠指導中國人民創造出一個人人幸福的美好社會。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並非一帆風順。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日益擴大的過程中,也遭遇到了各種批評和質疑,有人甚至視之為“洪水猛獸”。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給予了積極回應和澄清,進行了擲地有聲的回答與辯駁。“問題與主義”論爭、社會主義論戰、與無政府主義者論戰影響深遠。通過論戰,思想文化界對馬克思主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馬克思主義在五四時期能夠廣泛傳播,不是偶然的。除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之外,還與中國文化的特點、時代的需要、新文化運動的勃興、知識界的思想變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等因素息息相關。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馬克思主義由涓涓細流匯聚成洪波巨流,從而演變成一種社會思潮和革命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