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視域下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

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視域下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

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視域下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為研究視角,對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發展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不僅有助於拓寬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的視野,還有助於深化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的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視域下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
  •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 學位級別:博士
  • 學位授予年份:2012
【摘要】: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民族。而“多元”之所以能夠聚合為“一體”,並且歷經數千年而不衰,歸根結底,主要是因為中華民族擁有強大而堅韌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凝聚力是維繫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內在力量。在當代中國,歷史賦予了中華民族全體成員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重任。中國國內改革開放已進入到關鍵時期,穩定成為硬任務。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在這種背景下,推動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持續發展,振興中華就成為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因此,對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進行系統的研究,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為研究視角,對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發展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不僅有助於拓寬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的視野,還有助於深化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的內容。 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通過對唯心主義文化史觀的批判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形成了以文化的基本構成要素、文化基本要素聚合發展的核心力量、文化合力結構、文化結構最佳化、文化結構和功能等為主體內容的唯物主義文化結構論。這些理論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實現了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的文化結構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文化結構思想。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在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論與方法論價值。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進程中各種因素互動作用的結果,其核心由相應的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構成。從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視角來分析,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分別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核心支柱是中國共產黨,其中,基本要素緊密圍繞、團結在核心支柱周圍,核心支柱不僅引導著基本要素的健康發展,還是基本要素聚合與協調發展的核心力量。 從歷史發展和當前情況來看,在傳統中華民族凝聚力過渡到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之後,伴隨著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的逐漸發展,它們之間的聯結紐帶、聚合機制和凝聚張力機制也都逐漸得到改善,從而使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結構逐漸最佳化。結構的逐漸最佳化導致了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也隨之而提升。在這一系列過程中,中華民族吸引力、向心力、聚合力和凝聚張力得到了明顯的升華。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視閾中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增強的內在機理和表象。 就未來發展而論,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持續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就機遇來說,主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穩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穩健有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堅持與拓展、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的逐漸鞏固和壯大、中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顯著發展、中華民族成員的民族整體與認同意識逐漸增強以及中華民族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就挑戰來說,主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利益矛盾的掣肘、民主法制建設中“兩個不完全適應”的負面影響、社會轉型期消極價值觀和道德失范的衝擊、執政黨內部腐敗問題的消極影響、民族分裂勢力的現實威脅、國家尚未完全統一的制約以及國際社會中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的不利影響。 在上述的現實境遇下,把握機遇並應對挑戰是實現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持續發展的必然抉擇,而這需要在遵循中華民族凝聚力基本要素共同作用律、中華民族凝聚力核心支柱中堅支撐律、中華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整體利益相互促進律、中華民族凝聚力在與離散力對立統一中的主導作用律的前提下,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進行雙重探索。在理論上,必須充分認識到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持續發展的前提是堅持民族凝聚力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辯證統一,基礎是民族凝聚力基本要素的協調發展,關鍵是核心支柱的與時俱進。在實踐路徑上,必須依據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的實踐要求,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來強化“核心支柱”的力量;實現經濟的“包容性”增長來增強物質文化凝聚力;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來增強制度文化保障力;加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來增強精神文化感召力;促進民族地區的文化和諧來增進民族和諧;推進“一國兩制”實踐來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加強對外文明交流來增強中華民族的世界影響力。
【關鍵字】: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中華民族凝聚力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A811;G122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緒論13-30
  • 1.1 選題緣起和意義13-16
  • 1.1.1 選題緣起13-15
  • 1.1.2 選題意義15-16
  • 1.2 文獻綜述16-27
  • 1.2.1 國內文獻綜述16-22
  • 1.2.2 國外文獻綜述22-27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27-30
  • 1.3.1 研究思路27-28
  • 1.3.2 研究方法28-30
  • 第2章 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的相關概念和一般理論30-77
  • 2.1 文化及其結構的定義30-32
  • 2.2 文化結構論的多重視角32-41
  • 2.2.1 文化人類學的解讀32-35
  • 2.2.2 文化社會學的闡釋35-39
  • 2.2.3 文化哲學的詮釋39-41
  • 2.3 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的內容解析41-60
  • 2.3.1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結構思想41-49
  • 2.3.2 列寧的文化結構思想49-53
  • 2.3.3 毛澤東的文化結構思想53-56
  • 2.3.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文化結構思想56-60
  • 2.4 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的意義60-63
  • 2.4.1 理論意義60-62
  • 2.4.2 方法論意義62
  • 2.4.3 實踐意義62-63
  • 2.5 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視域下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概念63-77
  • 2.5.1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述民族凝聚力63-68
  • 2.5.2 民族凝聚力的內涵68-70
  • 2.5.3 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70-74
  • 2.5.4 民族凝聚力的結構與功能74-77
  • 第3章 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內在構成77-97
  • 3.1 傳統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77-83
  • 3.1.1 傳統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77-81
  • 3.1.2 傳統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支柱81-82
  • 3.1.3 傳統中華民族凝聚力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的關係82-83
  • 3.2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83-97
  • 3.2.1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構成的基本要素84-87
  • 3.2.2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支柱87-90
  • 3.2.3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的關係90-92
  • 3.2.4 當代和傳統中華民族凝聚力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的比較92-97
  • 第4章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結構的最佳化與功能的提升97-119
  • 4.1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的逐步發展97-107
  • 4.1.1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基本要素逐步發展的表征與機制97-105
  • 4.1.2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核心支柱活力的逐步增強105-107
  • 4.2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結構的逐漸最佳化107-111
  • 4.2.1 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之間聯結紐帶的逐漸強化108-109
  • 4.2.2 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聚合機制的逐漸改善109-110
  • 4.2.3 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凝聚張力機制的逐漸改進110-111
  • 4.3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功能的顯著提升111-114
  • 4.3.1 民族團結功能的顯著增強112
  • 4.3.2 民族發展動力功能的顯著強化112-113
  • 4.3.3 民族國家統一功能的顯著上升113
  • 4.3.4 民族對外影響功能的顯著升華113-114
  • 4.4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結構最佳化與功能提升的典型成果114-119
  • 4.4.1 中華民族吸引力的加強115
  • 4.4.2 中華民族向心力的強化115-116
  • 4.4.3 中華民族聚合力的升華116-117
  • 4.4.4 中華民族凝聚張力的增強117-119
  • 第5章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持續發展的現實境遇119-132
  • 5.1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持續發展面臨的時代機遇120-126
  • 5.1.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穩步發展120-121
  • 5.1.2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穩健有序推進121-122
  • 5.1.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堅持與拓展122-123
  • 5.1.4 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逐漸鞏固和壯大123-124
  • 5.1.5 中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顯著發展124
  • 5.1.6 中華民族成員的民族整體與認同意識逐漸增強124-125
  • 5.1.7 中華民族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125-126
  • 5.2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持續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126-132
  • 5.2.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利益矛盾的掣肘126-127
  • 5.2.2 民主法制建設中“兩個不完全適應”的負面影響127
  • 5.2.3 社會轉型期消極價值觀與道德失范的衝擊127-128
  • 5.2.4 執政黨內部腐敗問題的消極影響128-129
  • 5.2.5 民族分裂勢力的現實威脅129
  • 5.2.6 國家尚未完全統一的制約129-130
  • 5.2.7 國際社會中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的不利影響130-132
  • 第6章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132-167
  • 6.1 中華民族凝聚力發展的基本規律132-139
  • 6.1.1 中華民族凝聚力基本要素共同作用律132-133
  • 6.1.2 中華民族凝聚力核心支柱中堅支撐律133-135
  • 6.1.3 中華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整體利益相互促進律135-136
  • 6.1.4 中華民族凝聚力在與離散力對立統一中的主導作用律136-139
  • 6.2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持續發展的理論思考139-145
  • 6.2.1 堅持民族凝聚力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辯證統一是前提139-141
  • 6.2.2 民族凝聚力基本要素的協調發展是基礎141-144
  • 6.2.3 民族凝聚力核心支柱的與時俱進是關鍵144-145
  • 6.3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持續發展的路徑探索145-167
  • 6.3.1 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來強化“核心支柱”的力量146-152
  • 6.3.2 實現經濟的“包容性”增長來增強物質文化凝聚力152-155
  • 6.3.3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來增強制度文化保障力155-157
  • 6.3.4 加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來增強精神文化感召力157-160
  • 6.3.5 促進民族地區的文化和諧來增進民族和諧160-162
  • 6.3.6 推進“一國兩制”實踐來實現祖國和平統一162-164
  • 6.3.7 加強對外文明交流來增強中華民族的世界影響力164-167
  • 結語167-170
  • 參考文獻170-17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