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總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總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總論》是由陳寬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文集,該文集彙編了最近幾十年來各種權威工具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總論部分術語概念的解釋。該書集於2013年7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馬克思主義哲學總論
  • 作者:陳寬
  • 定價:38.00
  • 出版社: 中國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7月
  • 開本:16開
  • 責任編輯:雨涵
作品導讀,作者簡介,出版社簡介,

作品導讀

哲學
第一種解釋
關於世界觀的學說。人們對整個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根本觀點的體系。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哲學”一詞來自希臘語philosophia,由“愛”和“智慧”兩詞組成,意為“愛智慧”。漢語“哲”字亦為“智慧”、“明智”的意思。19世紀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首次借用漢語的“哲”、“學”兩字指稱源於古希臘羅馬的西方哲學學說,1896年前後,中國學者黃遵憲(1848—1905)將這一名稱介紹到中國,為中國學術界所接受。
人類原始社會就有哲學思想的萌芽,但系統的哲學思想,作為一門學說則產生於奴隸社會。在亞洲,古代中國、印度就已有豐富的哲學思想,產生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五行說是中國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在歐洲,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思想已十分豐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上學已展開鬥爭。在中世紀,經院哲學占統治地位,哲學成了“神學的婢女”。
15—18世紀的各種哲學派別大多帶有機械的形上學的特點。18世紀末19世紀初相繼出現的黑格爾的辯證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形上學唯物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重要理論來源。從古至今,由於不同時期文化和科學發展水平的不同,對哲學的理解不一樣,因而對哲學的研究對象的看法也不一樣。在古代,由於實踐水平低下,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還很籠統,很膚淺。與此相適應,哲學和其他科學之間還沒有明確的界線和嚴格的分工,它們渾然一體地存在於人類知識的總體之中。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哲學研究的是“各種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在中世紀,哲學成為論證神學的工具。托馬斯·阿奎那認為,哲學研究的是人在上帝啟示的指導下,“用理智來討論上帝的真理”。在近代,由於生產力、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新興科學的崛起,各門具體科學開始逐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但是,對哲學研究的對象仍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看法。霍布斯認為哲學研究的是“智慧”。愛爾維修說:“哲學家研究人,對象是人的幸福”(《論人的理智慧型力和教育·引論》)。
康德把主體的認識能力作為哲學的研究對象,“我把不是有關對象而只是有關我們認識對象的方式的所有知識,叫做先驗哲學”(《純粹理性批判》)。黑格爾把絕對觀念作為哲學研究的對象,認為“絕對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小邏輯》第二版序言),“哲學可以定義為對於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小邏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總的來說,哲學是凌駕於一切專門科學之上的“科學的科學”。恩格斯說:“就哲學是凌駕於其他一切科學之上的特殊科學來說,黑格爾體系是哲學的最後的最完善的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3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使人類哲學思想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根本上否定那種包羅萬象的“科學之科學”,正確地解決了哲學和具體科學之間的辯證關係,認為哲學是從各門具體科學知識中概括出來的最一般的知識,它以具體科學為基礎,科學的發展推動著哲學的發展,哲學對具體科學的研究起著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作用。
哲學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世界的本原及其形式、人和整個世界的關係、人對世界的認識、社會的發展動因和規律,等等。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關係問題。古今中外所有哲學家及其學說,因對這一基本問題所作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兩大陣營:凡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屬於唯物主義陣營;凡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質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屬於唯心主義陣營。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作為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在鬥爭中又存在著互相滲透和互相轉化的情形,它們的對立和鬥爭往往通過十分複雜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幾千年的哲學發展史中,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以及同這一鬥爭交織在一起的辯證法和形上學的鬥爭,產生過各種不同的哲學形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上學的產生和發展,除階級根源外,還有認識論的根源。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形式,是對客觀世界的相對正確反映。唯心主義和形上學把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割裂開來,把認識的某一個特徵、方面和部分加以誇大和絕對化,整體上是對客觀世界的歪曲反映。
哲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由社會存在決定。任何哲學體系或學說,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正確或歪曲的反映。但哲學與其他社會意識相比,離開經濟基礎較遠,是屬於恩格斯所說的“更高的懸浮於空中的思想領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對經濟基礎具有較明顯的相對獨立性。在階級社會中,哲學具有階級性,反映一定階級的要求,為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但它是以提供理論觀點和思維方式的複雜形式,通過對自然界、社會、人類思維的最一般規律的闡述,間接曲折地表現出來。
哲學和宗教都回答世界觀的一般問題,但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以概念、邏輯的形式進行理論論證;宗教則是信仰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和尊崇神靈世界。哲學的發展具有自身的連續性,它也是歷史的產物。任何一種哲學總是要繼承前人的思想資料和哲學思維的遺產。對哲學發展發生影響的不僅有經濟基礎、科學發展和階級鬥爭,而且還有其他意識形態的影響,以及哲學本身的思想淵源。
伴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展,哲學的內部也不斷發生變化,出現若干新的門類和分支。在現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同時也存在著各種流派的現代西方哲學和開發中國家的哲學。
字數:2296字。
來源:馮契等編,《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簡介

陳寬,男,1969年出生,江蘇宿遷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CHINA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文化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體育、文史、衛生、哲學、社會科學等領域圖書和各類學術專著,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社一貫秉承“弘揚民族文化,傳播中華文明”的辦社宗旨,始終致力於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傳播機構。總社地址:中國·香港九龍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