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少年時代,1910年,1911年,十月革命之後,主要作品,維特巴斯克的景色,記憶裏的維特巴斯克,象徵,提琴家,攝影的景象,作品自評,作品特色,魂牽夢縈的鄉愁,愛情的滋潤,戰爭的改變,隱退到內心世界,
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馬克·夏卡爾馬克·夏卡爾(Marcchagall)1887年出生在俄國的維切布斯克,一個貧窮的猶太人大家庭。從這個家庭,夏卡爾獲得了他一生也取用不盡的寶貴財富,那就是以大量的俄國和猶太民間故事為背景的文化傳統;從小浸潤其間的夏卡爾因而擁有了與眾不同、童話般的幻想感覺,在日後的藝術創作中無處不顯露出它們的存在。
夏卡爾的畫中呈現出夢幻、象徵性的手法與色彩,“超現實派”一詞就是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創造出來的。近年來聯合國郵票採用過世界各大博物館展出的世界偉大畫家,其中夏卡爾就名列其中。
難得的音樂才能以及詩人氣質產生於他因過分內斂而寂寞的童年,而他天啟般地在1900年他13歲時突然選擇了繪畫,讓人又一次領略命運的神奇與詭異。
幾種天才匯聚於一個沉默的生命之中,卻幾乎被埋沒在冰冷、廣袤的維切布斯克。13歲那年,夏卡爾勇敢地告訴家人,他要當畫家。昏暗的燭光中,沉默的父親將僅有的26個硬幣推到地板上,窒息在淚水中的少年一枚枚撿起帶著鯡魚和糖果氣味的學費,踏上了前往聖彼得堡求學的離鄉之路。但在聖彼得堡所受的藝術教育似乎不能讓他滿意,直到進入劇院設計師巴克斯特的試驗學校,從他那接觸到法國的嶄新觀念後,夏卡爾才找到了能滿足他求知慾的地方。
1910年
1910年他第一次來到巴黎,頓時有了魚游大海的感受。他加入了阿波利奈和新立體主義的圈子,還結識了莫迪利阿尼、
柴姆·蘇丁和帕森等人。他那時就顯露的極具民族風韻的詩化作品風格無疑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巴黎也為他打開了探索野獸派色彩和立體主義空間的大門。將近十年的遊學後,彼得堡人的好奇和貴族們心血來潮的庇護雖然沒能改變夏卡爾居無定所、無力謀生的窘境,躺在半個床上的他卻找了到片刻的自信,無法承受的快樂或者哀傷迫使風華初顯的夏卡爾不久便背井離開他眼中親切、混亂、在凍土味中搖搖欲墜的故鄉。
流浪是一種生活方式,被迫的流浪卻使靈魂衰老。作為三萬個涌往巴黎的異鄉人中的一個,夏卡爾沒辦法在無數患有天才狂躁症、絕望、嚎叫、吸毒、自戀、掙扎的畫家裡顯得特別。戲子般地畫者眼圈、帶著口吃出現在蒙巴納斯之後,人們對這位像其他流浪者一樣自稱未來大師的年輕人的嘲笑使夏卡爾一下子陷入曾經的膽怯和孤獨之中,他寧肯一個人關在屋子裡光著身子作畫,也不願讓好友阿波利奈爾看他的作品,更下不了決心進畫商瓦拉德的門。黑色的村莊,山谷里的紫丁香,白色的馬匹、清晨開花的樹、面目模糊的樂手、冰原上飛翔的魚……遙遠的俄羅斯氣息開始浸透飄蕩在巴黎夜空下那個失望、孤寂的靈魂。放棄詢問的迷途者在回憶中發現了坦途——通往記憶與未來的歸鄉之路。思鄉題材使失望的夏卡爾不經意間實現也許當時已經無關緊要的夢想。
1911年
1911年,他在獨立沙龍畫展上展出作品,也作為立體派畫家與格萊茨、梅占琪一道辦展覽。從這個時期的作品《有七個手指頭的自畫像》可以看出,夏卡爾在保留俄羅斯風物圖景的因素同時採用了立體派的幾何畫法。畫家的臉和身體被立體主義的分割平面弄得七零八落,占了大幅畫面的背景再現了畫家透過巴黎的窗子記起的維布切斯克家鄉的幻象。
夏卡爾的可貴之處正在於他清醒地認識自己所能做的事情,無論是立體派的空間概念還是野獸派的色彩感覺,都只能是表面手法而已,它們不能代替深藏在他生命里的對童年親切樸實生活的懷念和嚮往。他曾坦白地說,他不能接受那種對於母題具有的引動官能的質感的破壞。對他來說,寧願不要合乎規範的立體派或野獸派想法,也要有能表述自己意趣的對自然對象的個人化處理方式。所以在巴黎,他繼續利用新形式表現個人幻想。
馬克·夏卡爾他此舉也不是表達與立體派們的對立,他解釋自己的想法時說:“我試圖用充滿激情的響亮形式充實我的畫布,這種形式將創造一種四度空間,它不是立體派線條的純幾何形體或印象派的色塊所能獲得的。”這種清醒的超越意識正可以說明夏卡爾沒有迷失在巴黎五光十色異常豐富的現代派繪畫思想中,他只想走自己的路。成功使冷靜夏卡爾不必繼續貧困而憂鬱的生活,然而對黑色的俄羅斯大地的複雜愛戀卻帶來更加巨大的痛苦。
五年之後,一封來自故鄉的信將夏卡爾喚回維捷布斯克,他與少年時的戀人貝拉結了婚。片刻的甜蜜與一生的理解,夏卡爾的創作中終於開始看到了溢於言表的喜悅之情。“只要一打開窗,她就出現在這兒,帶來了碧空、愛情與鮮花。”1916年,他們的女兒伊達出生,她後來成了父親的傳記作者和研究學者。
十月革命之後
十月革命之後,夏卡爾短暫地被政府委任為藝術學校的主席,在人們諸如“為什麼牛是綠色的?為何馬會在天上飛?”之類的疑問中,夏卡爾荒疏了繪畫,全力以赴地投入學校工作,但同唯我獨尊的
馬列維奇的衝突很快使夏卡爾辭去了職務。失意的畫家重新撿起畫筆,卻發現詩意的淡紫色、深綠色、透明的蘭色以及玫瑰紅都不已再適合描繪那個被現實剝了皮的世界。為猶太劇院的大廳和休息室繪製壁畫、負責某些戲劇的布景和服裝設計,成為這一時期夏卡爾用以抵禦外界征服的精神壁壘。
1922年,夏卡爾離開莫斯科,返回了法國。可是這時現實的影響已經使渴望漂浮的靈魂再也擺脫不了羽翼之重!此後歐洲發生的事件,種族的痛苦和自由受到的威脅…… 他的畫風大變。戰爭氣氛、悲劇的、社會的和宗教的素材被引近他的作品。然而一幅幅的耶酥像並沒有給巴黎城和那裡的藝術家提供任何福佑,一個當初被這個藝術之都拋棄的蹩腳畫家化身為一代梟雄、揮舞納粹的魔旌,直指巴黎。種族迫害的血霧籠罩世界,心靈稍事安寧的夏卡爾不得已逃往美國。
戰爭搖撼著另一個世界和夏卡爾的心,更遙遠時期的強烈回憶與對現實的關照疊合,加之1944年貝拉的死,完全摧毀了他通往彼岸的橋樑--幻想的世界轟然倒地。黑色的悲傷如同黑色的雨,灑向廢墟下的巴黎以及遙遠的炮火中怒吼的俄羅斯。中斷創作幾年之後,夏卡爾的創作進入了一種原始的混沌。在那裡,一切都具有無盡的可能性,世界和人生歸為一體,在無差別的美感中達到同一。他不再解釋為什麼牛是綠色的、馬在天上飛。躺在紫丁香花叢中的愛侶,同時向左和向右的兩幅面孔,倒立或飛走的頭顱——沉澱的愛代替了具體的形,不語自明的是悲憫和壓抑著的深情。
對夏卡爾而言,一切記憶刻滿著悲傷,而一切的悲傷都值得我們紀念。
他是現代繪畫史上偉人,游離於印象派、立體派、抽象表現主義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卒於法國聖保羅。
主要作品
維特巴斯克的景色
馬克· 夏卡爾的作品「椅前維特巴斯克的景色」,於1908年完成,現由聖彼得堡的戈德葉夫收藏。這是夏卡爾早期的作品,描繪從他住處的宙外眺望出去的景色。
記憶裏的維特巴斯克
馬克· 夏卡爾的作品「我和村莊」,於1911、12年間往
巴黎完成,現收藏於紐約的現代國家美術館。各種記憶中的影像萬花筒般的,全在這幅描繪維特巴斯克的畫裏一起出現二個城市;
馬克· 夏卡爾的作品「有七根手指的自畫像」,於1912-13年間完成,現收藏於阿姆斯特丹的市立博物館。在此幅自畫像裏,夏卡爾把自己最心愛的二個城市童在一起:宣布裏的維特巴斯克,還有窗外的巴黎。
象徵
馬克· 夏卡爾的作品「紅馬兒」於1938-44年完成,現收藏拉南特的美術博物館。其實夏卡爾畫中奇妙的動物們,不僅僅只是住在魔法的世界裡。譬如說這匹馬便真實的喚起戰爭可怕的氣氛,而這樣的氣勢則是因為紅、藍、綠等對比色彩的套用。
提琴家
和真人比起來,這位綠臉巨大的小提琴家像是一位夢想中的人物。因為他了不得的身高,如果真的站直起來,頭會因此超出畫的頂部。小提琴家為生日、婚禮及葬禮演奏等,一直是哈希狄斯的猶太信徒傳統。在許多夏卡爾的作品之中,小提琴家卻成了神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守護天使。早期在巴黎的夏卡爾,開始展開他重建家鄉俄羅斯的記憶。根據立體主義畫家的說法,「
小提琴家」和夏卡爾其他的作品一樣,呈現的是像萬花筒一般的影像。
攝影的景象
馬克 夏卡爾的作品「窗外維特巴斯克的景象」於1914-45年完成,現收藏於莫斯科的特瑞提亞可夫畫廓。這是一幅相當寫實的描寫「夏卡爾住處窗外景色的作品。窗內的油燈和刺繡窗簾布,窗外花園的景象,還有遠處的房維特巴斯克的教堂等,都被很仔細地描繪出來|使得整幅畫呈現出像攝影作品一股的清晰。
作品自評
夏卡爾的作品內容表現多為超現實的繪畫。夏卡爾曾說:“很多人都說我的畫是詩的、幻想的、錯誤的。其實相反地,我的繪畫是寫實的......”
“我不喜歡『幻想』和『象徵主意』這類話,在我內心的世界,一切都是現實的、恐怕比我們目睹的世界更加現實。”夏卡爾告訴我們,他的藝術雖看起來奇怪,卻是發自內心的情緒和感觸,不是憑空亂畫的,是藝術上的真實。
作品特色
馬克·夏卡爾他的作品體現出以下特色:
以少年時期的故鄉—俄國的風物為創作泉源色彩明亮而華麗以“愛”為主,常在作品中抒發出對妻子貝拉的愛意想像力豐富,充滿著幻想。
乍看夏卡爾的畫,第一個感覺是彷佛走進夢幻世界。的確,他是第一個作品被稱為「超自然」的畫家,十五年後超現實畫派才蔚為風行。等到多看了幾幅他的畫以後,會發現他的畫中有些東西是常常出現的,例如牛、小提琴、戀人…等。這是其來有自的。
魂牽夢縈的鄉愁
夏卡爾是個猶太人,1897年出生在俄國的一個小鎮。當時猶太人在俄國受到歧視,甚至不準接受高等教育;此外家裡的經濟情況也很差,父親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以賣魚為生,夏卡爾兒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對父親的記憶。家裡的信仰深深影響他的一生。不過雖然父親「工作禱告,心懷平安」,他卻很清楚他將來不要做這樣的工作,他要的是可以尋找生命意義的行業。因為母親的賄賂,他得以繼續讀中學,開始學小提琴、音樂、畫畫,開始接觸也開始關心藝術和中產階級,就在此時,他確定了將來的人生方向。
1911年夏卡爾至法國留學,當時法國為世界的藝術中心,他卻十分不適應。這裡對他而言毫無意義,他整日練習繪畫技巧,要不就周旋在社交圈中,這並不是他喜歡的生活方式。直到他到了羅浮宮,發現了前人的大師作品,他不再迷惘,同時,他也開始以立體派的技巧表達出他對故鄉的情懷。最有名的作品為『鄉村與我』,之後也多有以俄國農村為主題的作品。
他一生86年的歲月中在俄國只待過短短32年,但這些日子的回憶卻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腦海里,他以繪畫來表達他的內心世界。在『鄉村與我』中,畫家手執樹枝,和山羊面對面,山羊的頰邊則畫著一婦人在擠羊奶,圖畫上方出現的是俄國農村房屋;教堂里探出一個人頭,房屋下方有一對夫婦,男的手持大鐮刀。在此回憶和實景結合為一,夏卡爾對於故鄉的歡樂回憶透過立體派的幾何線條得到適當表達,在巴黎初期的抑鬱也因此得到抒發。其他如「給俄羅斯、驢子和其他」、「牲口販子」、「農民的生活」等都可以看到俄國農村的景觀,在他百分之九十的繪畫中也都看得到牛或馬,由此可見家鄉俄國對他有多大的牽絆。
畫家既然透過繪畫來表達他的內心世界,畫中常出現的東西,其象徵意義自然不在話下。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繪畫中常可見到教堂,這也說明信仰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在俄國住了23年後隨即遠赴他鄉求發展的猶太人,對於俄國、對於傳統的信仰,在他的血液里沸騰的究竟又是什麼樣的熱情呢?
愛情的滋潤
對任何人而言,愛情的魔力都是不容忽視的,夏卡爾也不例外。對他最具影響力的女人有兩個,都是他的妻子:一個是第一任妻子蓓拉,一個是他暱稱為娃娃的第二任妻子。他為老婆畫的肖像其實並不多,但是在許多繪畫中都可以看出他的生命中洋溢著幸福。小女兒出世以後畫的一幅【出生】尤以為最。畫中他和蓓拉手拉著手,畫家的身體甚至飛了起來,正如我們說的「飄飄欲仙」,只是在這裡畫家是用視覺語言來表達愛情所帶來的幸福。
在其自傳中他說:「我只要打開窗戶,藍天和愛、她和花就飛進來。不管她穿黑的或白的,她都縈繞在我的畫中。」他的美滿婚姻在此不言而喻了。除此以外,夏卡爾有許多以戀人為主題的畫,例如飛在空中的戀人,再次帶我們走進夏卡爾的夢幻世界,一個人沈浸在婚姻的幸福中時,心中的快樂難以言喻,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想像的。夏卡爾就透過各種方式將這種難以形容的幸福以繪畫傳達出來,讓即使不懂繪畫的人也一眼就能明白。有時戀人飛在空中,時而躺在巨大的花束上面,周圍的布景也製造出快樂的氣氛。
戰爭的改變
如果夏卡爾的一生平平靜靜,他的作品很可能僅止於充滿思鄉情懷和戀愛的幸福。但夏卡爾出生於19世紀末,兩次世界大戰他都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剛好身在國內,當時的自畫像可以看出他對世界大戰的態度:恐懼和逃避。和先前1909年看起來目空一切的自畫像相比,1914年的這幅畫像顯得自然多了,一點也不矯揉造作。圖中他躲在樹叢後面,線條柔和的面容彷佛在述說他不願進入沙皇軍隊的心情。從小接受的信仰價值觀也開始在他的心裡吶喊。在1914至1923年當中,他畫了幾幅猶太人的畫像,在『TheSmolenskNewspaper』中,一個猶太老人和一個中產階級打扮的紳士面對面坐著,桌上攤開的報紙上面「戰爭」二字清晰可辨。他們的身份雖有不同,對於這場戰爭卻是同樣發愁,在『祈禱的猶太人』、『綠色猶太人』、『紅色猶太人』中主角的共同特點是沈思、迷惘,正符合夏卡爾當時的心境。
共產黨初掌權時,一切看來頗為樂觀,夏卡爾甚至被任命為故鄉的文化局長,夏卡爾的理念是:「工人階級一旦改變,隨時能創造藝術和文化的高峰。」然而他自己的作品卻遭共產黨統治階級質疑有何政治實用性,綠色的牛、在空中飛的馬不能為列寧歌功頌德,夏卡爾只得黯然重回法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帶給夏卡爾極大的衝擊。1933年納粹開始成立集中營,大量猶太人遭屠殺。1935年夏卡爾至波蘭,親眼目睹朋友在大街上當場被罵「骯髒的猶太人」。在他心中猶太人的世界再也不是夢幻世界、安逸的聖地,它已經成為真實世界中的殺戮戰場。雖然身在安全地區,夏卡爾卻無法漠視這一切。他的作品一反前幾年無憂無慮的風格,出現震撼人心的力量。
這時期的代表畫作有二:『革命』和『白色極刑』。在『革命』中,藝術家將畫面切割成左右兩邊,左邊是持著棍棒的共產黨員朝中間蜂擁,有的手拿勝利的紅旗,右邊則代表民主世界,夏卡爾在這裡畫了他畫中慣常看到的戀人、馬戲團員、提琴手、動物等,飛在空中、不受地心引力控制的樂手正好說明了這裡的自由。列寧在圖中央倒立著,手指向右邊,夏卡爾透過這個畫中人物來表達全人類的希望。在『白色極刑』中,整幅畫以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為中心,周圍一片混亂,納粹在猶太會堂中燒殺擄掠,海上難民無助地求救,神話中永遠漂泊的猶太人從十字架旁走過…
隱退到內心世界
在夏卡爾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再度隱退回自己的內心世界,此時他所畫的不再是童年家鄉景象,而是希臘神話、基督信仰和生活經驗。他的畫天真一如往常,不同的是他會以色彩賦予繪畫新意義。綜觀夏卡爾一生,以繪畫表達人生各個階段的心靈狀態。鄉愁之愛、戀人之愛、種族被迫害的苦難,他成功地讓繪畫成為全人類共通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