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喜

馬元喜

馬元喜 男,漢族,出生於1929年9月,河南鞏義市人。中共黨員,教授。歷任河南農業大學小麥栽培研究室主任、作物栽培專業碩士生導師,現任博士研究生副導師。兼任河南省小麥高穩優低研究協作副組長、小麥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農業高校小麥栽培研究會理事。1993年被命名為河南省優秀專家,1996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元喜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鞏義市
  • 出生日期:1929年9月
  • 準備:男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目前攻關課題,

人物生平

他長期致力於小麥根、莖、葉和穗等器官的發生與形成規律的研究,尤其是對根系研究,傾注了大量精力。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他嚴謹求是,無私奉獻。一貫堅持親自操作取得第一手資料,切身體驗追根究底。為弄清自然狀態下小麥根系的變化動態,與農民一道親自挖地道(5米深),直接觀察3個冬春,並逐步總結操作經驗,自行設計建造一個既專用又綜合的小麥根系地下觀測實驗室。為了澄清小麥葉痕形成的原因,曾用幾年功夫對禾本科作物和一些禾本科雜草進行系統觀察,反覆對比驗證其不同種屬之間葉片發生伸展的詳細過程,終於澄清了懸而未決的問題。他首先提出小麥分菜成穗與其獨立根系的關係1957年、小麥分櫱與葉片和次生根的同伸關係1959年、次生根不隨分櫱兩極分化和小麥幼穗發育3個兩極分化過程與穗、粒數的關係等,證實了小麥初生根存活的時期與作用、小麥穗大粒多關鍵在於防止小穗小花退化、小麥葉痕形成與葉環的直接關係等,總結出小麥多級分櫱發生的基本條件、小麥冬季凍害與春季凍害的區別、小麥起身期的四人基本生育特點(1978年)和小麥根系發展與不同土壤的相應關係(1987年)等。

個人作品

他自1975年參與河南小麥高穩低協作攻關研究,擔任副組長,先後完成《實現小麥高穩低的生產模式》、《河南小麥不同生態類型區劃分及其生產技術規程》和河南小麥高產優質高效益五大技術系列研究》等重大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特等、一等獎共6項。1992年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小麥根系對水分逆境的生態生理效應研究》,對小麥根系在水分逆境條件下的結構變化、活性氧代謝及生理活性研究已取得重大進展。他的研究成果,有的已編入全國農業院校通用教材,並被一些專業著作引用,有的已被國外農業專刊摘編。

目前攻關課題

目前,他正在協助進行國家重點攻關課題"全國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和"小麥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開發與示範"的工作,並承擔了《小麥根系生理與產量相應關係的研究》。他正以不同方式研究土壤條件與根系生理特性和地上部相應生長關係,逐步建立最佳地下環境和最佳的根系生態狀態,以充分發揮最大的增產潛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