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甜龍竹

馬來甜龍竹

馬來甜龍竹(學名:Dendrocalamus aspera (J. A. et J. H. Schult.) Backer ex Heyhe)是禾本科,牡竹屬喬木狀竹類植物。地下莖合軸型。竿高可達20米,竿梢長,下垂,竿環不隆起;主枝顯著。籜鞘早落,革質,籜耳窄長形,波狀皺摺,籜舌突起,籜片披針形,常外翻,波狀皺摺。末級小枝具葉,葉耳微小;葉舌截形,葉片大小有變化,披針形乃至長圓狀披針形,花枝無葉,每節著生假小穗含小花,穎卵狀披針形;外稃寬卵形,內稃約與外稃等長,脊上無纖毛,子房及花柱均被細毛,柱頭羽毛狀。

原分布於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爪哇)、泰國、寮國、緬甸等地。中國香港、台灣及雲南也有栽培。適宜生長在北熱帶和南亞熱帶地區。

馬來甜龍竹是中國優良的筍用竹種,筍體粗大、潔白,鮮甜可口。是山區發展的經濟林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竿高15-20米,直徑6-10(-12)厘米,竿梢長,下垂,竿基部數節常環列氣根;節間長30-50厘米,幼時貼生淡棕色小刺毛,並薄被白粉;竿環不隆起;節內和節下方均環生一圈淡棕色絨毛;分枝習性高,在第九節開始,每節多枝簇生,主枝顯著。
籜鞘早落,革質,新鮮時為淡綠色,背面貼生灰白色至棕色小刺毛,乾燥後縱肋顯著隆起,先端圓拱形,籜耳窄長形,長2厘米,寬約7毫米,波狀皺摺,末端稍擴大而近為圓形,邊緣具長達6毫米的波曲繸毛數條;籜舌突起,高7-10毫米,邊緣著生棕色縫毛長3-5毫米;籜片披針形,常外翻,基部的兩側作向內的收窄,波狀皺摺。末級小枝具7-13葉,葉鞘起初有小刺毛貼生,以後變為無毛;葉耳微小,鞘口繸毛數條;葉舌截形,高約2毫米,全緣或邊緣細齒裂;葉片大小有變化,披針形乃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0)20-30(35)厘米,寬(1-5)3-5厘米,下表面被柔毛,次脈7-11對,小橫脈稍明顯,葉緣有一側粗糙,另一側略為粗糙;葉柄長2-7毫米。
花枝無葉,長可達50厘米,每節著生假小穗少數至多枚;小穗體扁,長6-9毫米,寬4毫米,含4或5朵小花,及另一頂端退化小花;穎1或2片,卵狀披針形;外稃寬卵形,愈在上方者愈長,最長為8毫米,背部具細毛,邊緣的上部生纖毛;內稃約與外稃等長,背部具2脊,脊間1-3脈,脊外至邊緣具1或2脈,脊上和邊緣均生纖毛,最上方小花的內稃較退化,脊上無纖毛,但在脊間生糙毛;鱗被無;花葯長3-5毫米(上方小花的最長),先端尖頭短,無毛;子房及花柱均被細毛,柱頭1,羽毛狀。果實未見。

產地生境

原分布於菲律賓,亦可能是印度尼西亞或馬來半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爪哇)、泰國、寮國、緬甸等地(均有廣泛栽培)。中國香港、台灣及雲南也有栽培。適宜生長在西北熱帶和南亞熱帶地區,年平均氣溫≥16℃,最冷月均溫≥10℃,≥10℃年活動積溫5500℃以上。
馬來甜龍竹馬來甜龍竹

繁殖方法

母竹的選擇及育苗季節:⑴選擇2-3年生生長健壯分枝完整的母稈或1-2年生母枝作埋稈埋節或扦插等無性繁殖材料。並按育苗要求進行修剪和保鮮處理。⑵育苗季節以立春後的2-4月中旬均可,以3月初至4月中旬(即驚蟄至穀雨)為最佳季節。
馬來甜龍竹馬來甜龍竹
育苗方法及消毒催芽處理:⑴帶蔸(或去蔸)埋稈、埋節、分株、枝條扦插等育苗方法,根據當地種源實際情況自作選擇和安排。⑵利用竹子專用生長調節劑,進行育苗材料灌腔、噴灑、浸沾等方式消毒和摧芽處理。以促進出苗、生根和發筍,提高其出苗率和成活率。

栽培技術

  1. 栽植後的當年注意鬆土除草和培土埋蔸及防止人畜對幼竹的危害。
  2. 成竹成林後於每年的春季進行竹蔸扒曬和培土,以刺激根蔸筍芽萌動,同時施用腐熟有機肥每叢50-60千克或人糞尿每叢20-30千克,再培土埋蔸。
  3. 追肥每年3-4次:第1次在春季的扒曬期,第2、3次在秋季發筍的初期和盛期,第4次在冬季的鬆土除草撫育期,每次儘量施用有機肥或人糞尿,每667平方米2-3噸。為保持竹筍原汁原味,不受環境污染,儘量不用或少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採用生物農藥防蟲防病。
  4. 護筍護竹和留筍養竹:造林4年後進入正常的竹筍和竹材收割期,注意竹筍和幼竹的保護。採收初期筍和末期筍,適當留養中期竹筍以壯筍養竹。成竹砍4留3,砍去4年以上的老竹,保留1-3年幼竹和成竹。
  5. 清除殘樁和老蔸灌肥和培土:每隔2-3年的冬季挖除老殘竹樁和竹蔸,培土施肥扶壯撫育,保持竹叢長盛不衰。

主要價值

觀賞:宜庭園栽培,有觀賞價值。
食用:筍可供蔬食。
經濟:竿可為造紙原料,其竹材力學性能良好,是製作竹地板、家具、農具、生活用品及人造板、紙漿等工農業產品的優良原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