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曉

馬世曉

馬世曉,1934年出生於山東滕州,童年遷居徐州。幼承家訓,篤志翰墨。1960年畢業於原浙江農業大學(今浙江大學)茶學系,留校任教。現為浙江大學教授、浙江省書法家協會顧問、江蘇省徐州市藝術館名譽館長、浙江省高校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浙江省錢江書畫院名譽院長、國際書法家協會顧問等職。長期從事書法創作和書法教育工作。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三屆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二屆評審委員會委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第二、三屆副主席。2013年1月30日,馬世曉與世長辭。

基本介紹

  • 姓名:馬世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滕州
  • 出生日期:1934年7月10日
  • 逝世日期:2013年1月30日
  • 職業:書法家
  • 畢業院校: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
  • 宗教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國際書法家協會顧問
  • 代表作品:《馬世曉書法作品集》
人物簡介,學書過程,書法成果,藝術評價,專集介紹,

人物簡介

馬世曉出生在山東滕縣一個重武、崇文兼務農的殷實之家,他的先輩考取過武科功名,在家鄉興辦了義學,並靠著祖上傳下來的田產維持家計。他自幼在父親辦的學校讀書,開始通過“寫仿”接觸書法,通過背誦《三字經》、《百家姓》接受傳統文化。幼年時代的這些學習也許並未在他後來的藝術風格中有直接體現,然而卻在他的心靈中孕育了熱愛文化藝術的種子,隱約地為他的人生指示了方向。儘管他的前半生經歷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保持著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在最困難的日子裡,他依靠書法技能立足社會,養家餬口,而一旦生存環境得到改善,他便毫不猶豫地選擇書法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追求,並且很快進入了高層次的實踐、探索之中。
馬世曉
馬世曉在青年時最鐘情的藝術形式是音樂。他拉得一手好二胡,曾立志要考入音樂學院,在音樂上施展才華。但命運的捉弄使他錯失了這樣的機會,又陰差陽錯地進入了浙江農業大學學習茶專業。然而發自內心的對藝術的痴迷,使他在困苦的生活條件下選擇了書法。我們仍然能從其連貫流動的點畫和虛實交替的字形及墨色中,感受到與音樂相通的旋律和節奏變化。可以說,音樂給予他的藝術感覺和靈感,不是通過樂器演奏,而是通過筆墨的形式得到了表達和發揮。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馬世曉又回到浙江農業大學,從此進入了穩定的書法生涯。在此後的十幾年間,他如饑似渴地研習古人經典之作,尋訪當地名宿大家,結交同代俊彥同道,完全沉浸在奇妙多彩的書法世界裡。一步步嶄露頭角並進入名家行列,最終以變化奇崛、個性鮮明的狂草風格贏得了書壇的廣泛讚譽,成為當代草書領域公認的大家和代表人物。

學書過程

行書從《聖教序》入手後轉師王覺斯、米芾、蘇軾諸家,所作清秀俊逸,明流澈醇雅;草書初學《書譜》,後醉心於獻之、懷素等,於《古 詩四帖》《自敘》等用意尤深,兼攻漢魏,涉獵《禮器碑》《石門銘》諸 碑,所作大草勢如行雲流水,灑脫舒放,秀逸多姿,別具風貌。
馬世曉

書法成果

作品入選 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一、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及在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舉辦的大型書法聯展。1987年作為21名中方著名書法家之一出席"中日亭筆會"。作品被收入多種書法作品專集,並為博物館、藝術館收藏或被碑刻。《中國書法》《書法家》等曾專題介紹其藝術成就。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創作評審委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中華全國書法教育學會常務理事,西泠書畫院特聘書畫師,浙江大學書法教授。

藝術評價

凡是對馬世曉人生經歷和書法歷程有過了解的人都會承認,他的書法風格及成就,不僅是苦練技巧的結果,同時也是其人生領悟的表達,凝聚著他對社會、自然、生活的感受和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和追求,所有這些,最終都融匯在他的筆下,通過草書這一特定形式展現出來。
書法之所以能夠從實用的文字書寫活動,逐漸演變成一項專門的藝術形式,除了漢字獨特的結構形態,和中國傳統的紙、墨、毛筆等工具材料因素外,一個重要條件是,在經過一定技巧訓練而書寫出來的字跡中,可以體現出書法寫者自覺的審美追求及性情氣質。而一個人的性格特點與審美取向,則是其生活環境、歷練、所受教育、薰陶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書法作品的風格、價值,歸根結底還是作者精神、人格的體現。
馬世曉從幼年啟蒙時就開始習字。儘管當時只是初級教育中的“習字”,但這樣的經歷無疑為他後來的書法實踐奠定了基礎,樹立了自信。小時候學過毛筆字的人千千萬萬,長大後成為書法家的只是鳳毛麟角,然而每個成名後的書法家在回憶自己的藝術生涯時,大多都會把起點追溯到少年時的習字經歷。其原因很簡單,少年時對書寫活動的體驗、對筆墨效果的把握、對點畫字形的塑造以及理解,使自己的天賦、能力得到認可和展示,從而發現了自己的擅長所在。待日後機緣際會,兒時的興趣便可發展成終生的事業。馬世曉先生正是如此。
馬世曉真正研習書法是在“文革”期間生活困頓、心情苦悶的時候。因此,書法藝術對他來說,真正是情感與理想的唯一寄託或表達方式。他選擇了草書作為自己的主要攻習目標,而草書正是在各種書體中最富於感情色彩,最能展現作者性情與心緒變化的書體。歷代草書大家無不以激越多變的筆墨形象與個人獨有的生活感受相互融合、相互印證、相互映發而形成各自的風格,從這個意義上說,馬世曉先生選擇草書,可謂適得其所,為自己的才能,也為自己的情感找到了最好的寄託和歸宿。
馬世曉馬世曉
書法藝術雖然是從實用書寫發展而來,但在進入成熟階段以後,便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法則標準。這種法則標準是經過一代又一代書法家的實踐摸索,逐步總結並固定下來的,因此,後人學習書法,就只有先遵循前代的標準來訓練和掌握技巧,提高鑑賞水平和休養積累。而最初的入手途徑及臨習範本更是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馬世曉寫草書,最早從王鐸入手,繼而傾心於《閣帖》中的張芝《冠軍帖》,並由此遍涉歷代名家。其間又曾得到林散之沙孟海等老一輩大師的指教和薰陶,可以說,他走的是一條端正的藝術之路,同時又有著得天獨厚的師友環境,這些因素都為他在書法上取得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馬世曉在總結自己的經驗體會時說:“對於書法家來說,沒有比沉潛更重要的了。沉潛於書法經典,兼修學養。在沉潛中深入,在深潛中積累,在沉潛中‘脫化’。我堅信:一以貫之的沉潛,自能使自己的藝術個性逐漸強化、鮮明,逐漸開拓、豐滿,不斷超越、完善,寫出悅己娛人的作品。”的確,馬世曉先生性格恬靜、沉穩,默默耕耘,不事張揚。其縱橫揮灑、奇妙百出的草書風格,正是得自於他多年堅持不懈的刻苦練習與認真思考。長期累積一朝迸發,遂成浩蕩奔流之勢。而他所提煉出來的“沉潛”二字,不僅是對自己書法生涯及成就的高度概括,更是奉獻給當今書壇後學的度人金針!
在豐富多彩的書法家族中,草書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義。一方面,草書最早從隸書的快捷書寫中形成,自有一套專門的結字規律和技法要求;另一方面,草書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與社會同行的標準字型拉開距離,成為專門的藝術形式。由此,習草書者就需要經過專門的學習訓練來掌握草字結構的筆法技巧,然後在熟練運用的基礎上,根據個人性情作個性化的發揮,從而達到抒情表意的目的。縱觀馬世曉草書成就,正是在上述兩個方面都達到相當的高度。馬世曉的草書根據基於唐代張旭、懷素一派的狂草,他曾將《懷素自敘帖》通篇鉤摩下來,藉此來熟悉草書的字法與筆法,同時又對黃庭堅、祝允明王鐸等歷代草書名家的作品廣泛涉獵,多方取資,使草書的基本技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歷來論草書之妙,無不重視草書的氣息通暢以及外之趣的隨機湧現,作品的風神氣質皆由此而生。然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需要對草書的字法、筆法嫻熟於胸,在嫻熟的揮灑中才能有所發揮。馬世曉經過多年的深潛磨鍊,在草書的筆法方面悟道頗深,不僅嫻熟掌握,而且對筆法的價值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從王鐸的草書用筆為切入點,在把握迅疾、連綿、順暢等基本原則的同時,突出強調力度的輕重和虛實變化。所以在他的草書中,點畫不僅有連帶、紛披、圓轉、飄舞,同時又有頓駐、方折、斷續等不同處理手法,既長於骨力,又富有神采。這種境界的實現,根源在於他對用筆的充分重視、深入的領悟和刻苦的磨鍊。自古以來論書者首重筆法,然而真正能夠得其真諦者並不多,不得要領的人往往肆意放縱,一味纏繞,便號稱草書。馬世曉先生的草書之所以得到當代書壇的普遍讚譽,就在於他不僅對筆法這一書法的核心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和思考,而且練就了超出常人的本領,從而為自己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馬世曉 書法 馬世曉 書法
與其他書體相比,草書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具有一套自己的結構體系,即草法。對於每個學習草書的人來說,掌握草法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課,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根據書寫過程中的具體需要,對既有的草法作隨機應變的發揮塑造,並且通過這種發揮塑造表達出作者自我的審美追求,如此才是草書的藝術價值所在。馬世曉先生在這方面同樣顯示出獨具個性的造詣。
馬世曉早期的草書受王鐸影響比較明顯,除了筆勢之外,在字形上也偏於縱向的連貫。隨著其技巧的不斷豐富和風格的逐漸成熟,在結字型勢以及草法的變化處理上也更顯繽紛爛漫,而且富有個性。在他成熟的作品中,字形的姿態十分富有,特別是突破了傳統的方正和豎長規律,打量運用橫向擴散以及錯落擺動的手法,氣息更顯動盪、渾然。從中可以看出明顯的對懷素、張旭一路風格的傳承借鑑,更有與傳山相近的率真的意趣。其新手雙暢之處,筆勢翻飛,點畫狼藉,每個字形已不再是獨立的符號,而是相互連屬、相互顧盼、相互映發、相互融合,隨心所欲而又不失法則,奇態百出而又渾然一體。對於每個成功的書法家來說,結字規律都是每個人風格的基本特徵,如同人的面目表情。而馬世曉先生也正是通過對草法的嫻熟把握及發揮,形成了自己個性鮮明的風格面目,找到了只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書法大勢,每個時代的代表性書畫家都有著自己對歷史、對時代的新貢獻。近三十多年來,書法藝術從復興到繁榮,已經從學習、模仿古人逐漸發展出當今的時代風格,其標誌就是在各種書體具有廣泛影響的代表書畫家及其藝術風格。作為當代書壇公認的草書大家,馬世曉的實踐探索及成就,也為當代草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說到馬世曉在草書藝術上的成就與貢獻,就不能不說到他對《淳化》、《大觀》等法帖中所刻《冠軍帖》的研究和領悟。儘管對《冠軍帖》的時代及作者歸屬,學界尚有不同的觀點,但對其藝術價值及在草書發展史上的地位,在書法界則是一致公認的。馬世曉先生早期的草書,在技巧上沉浸於懷素王鐸等人的作品。當他見到《冠軍帖》時,立即被深深吸引和折服。《冠軍帖》那種瀟灑飛動的點畫、變化多姿的字形和繽紛爛漫的整體氣勢,還是狂草精神的典型而又具體的詮釋。面對此帖,馬世曉先生對草書帖中的狂草精神的理解獲得了飛躍性的提高,他將自己多年的思考和經驗灌注到對《冠軍帖》的研習中,寫成並發表了題為《張芝“一筆書”辨及<冠軍帖>審美新探》的長篇論文,與此同時,他的草書實踐也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更高境界。
馬世曉成熟的草書風格中,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對形與氣關係的理解和把握。任何書體都是以點畫、字形為基礎,點畫、字形的技巧精粗,決定了作品的水平質量;然而對於優秀的書法作品來說,更講求氣息、格調的高下,對於草書尤其強調氣勢與風格。馬世曉先生積數十年功力,技巧能力自然是得心應手,而對草書的深刻理解與思考,則使他格外重視對整體氛勢的把握與營造。在他的筆下,不論長篇大小還是立軸橫卷,都能當做一個整體來關照,雖然是一筆筆一字字組成,但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結字、行氣乃至章法的概念,從筆勢的急徐連斷、字形的正欹開合、字形之間的顧盼呼應一直到墨色的乾澀枯濃,各種手法的交替、結合運用,最終形成了變化豐富、節奏清晰、渾融和諧的藝術效果,由此成就了其豪邁、爛漫、老辣的獨特草書風格,而其中表現出來的對氣韻和精神的追求,更是為當代草書藝術樹立了一個形的標準參考。
馬世曉的書法講求筆法,但又敢於不拘成法。中鋒側鋒、提按轉折這些具體技巧對他來說已不是問題,在運用中可說是隨心所欲,濃墨湮筆時以漲墨取神,墨乾筆枯處則以擦筆見韻,隨機應變,各得其妙。在結字上,他上下呼應,左右開合,特別是結體的橫向取勢,在懷素草書中已見端倪,馬世曉更強化發揮,往往打破字與字、行與行的界限,騰挪揖讓,渾然一體,顯示出超乎尋常的膽魄和自信,從而形成具有震撼力的效果。
馬世曉沉潛多年,厚積薄發。在藝術上,他執著鑽研,從傳統來又超出古人之外;在生活上,他謙虛低調,真誠待人。他以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於書法,而其風格成就也是其生命的展現。在當今紛繁陸離的書壇上,他的藝術道路以及他所獲得的成功,體現了對書法的真誠追求,這個意義更超出了作品之外。

專集介紹

馬世曉出版專集《馬世曉行草二種》、《馬世曉草書詠菊絕句二十二首》。發表學術論文《張芝草書系列研究》等。主編《中國書法全集·劉墉卷》、《歷代小楷精選》。
有著名文化學者、作家李廷華先生專著《馬世曉傳論》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