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成

馬三成

在蘇維埃俄國三年的內戰時期,有一批定居中亞七河地區的陝甘回族積極參加了蘇俄內戰,並立下赫赫戰功。列寧於1922年親自接見過這批回族的優秀代表馬三成,這段史料在國內鮮為人知。但這段歷史是中亞內戰史冊上的重要一頁,在整個蘇俄內戰史上也有一定影響,不容忽視。而且,列寧親自接見過一位陝西回族的後代,這也是中國回族的驕傲,也是這箇中國回族海外移民群體的光榮。馬三成及其領導的東乾騎兵團的英雄業績至今仍在中亞廣為流傳。

基本介紹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
  • 出生地:中國
  • 出生日期:不詳
人物生平,馬格子,

人物生平

東乾族特指公元1877—1884年間從喀什和伊犁遷到沙俄境內七河省定居的幾批陝甘回族,其主體是清同治元年以白彥虎為首的西北地區回民起義軍的余都。中亞人稱他們為東乾人,對內他們自稱中原人、“老回回”。到1884年時這幾批人共約1.05萬人,1920年蘇俄內戰時已有3萬多人,到1993年時已近10萬人。到1924年時,因東乾騎兵團的平匪戰功的影響,蘇聯政府才承認他們是中亞的一個少數民族,叫東乾族(人口不足中亞人口的1%),此前,他們只是一批難民,只能叫東乾人。
東乾騎兵團是蘇俄內戰時期在中亞成立的以東乾人為主體的紅軍隊伍。最初只有1200人,到1921年3月已發展到5000餘人,其中90%的戰士都是19—32歲的第二代陝甘回族。其組建者就是出了名的馬格子·馬三成,後出任團長,團政委也是東乾人,名叫蘇萊曼諾夫。他們繼承了中國回族好武尚武的傳統,發揚了第一代東乾人能征善戰的作風,為平定中亞各地白匪叛亂、捍衛新生的工農政權立下了不朽戰功。因此,列寧曾專門接見了馬三成。馬三成就是唯一一位見過列寧的陝西人,而且是一位回族。他為中華民族爭了光。這件事己過去78年了,也許絕大多數中國人還是第一次聽到列寧還接見過一位陝西回族。這段珍貴的史料及鏡頭應該公布於世了。
那是1922年7月21日,在莫斯科列寧辦公室里,由紅軍著名的將領伏龍芝大將引見,列寧專門抽出半個小時會見了馬三成。當時正在莫斯科召開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馬三成榮幸地當選為共產國際代表(中亞一共3名代表)。當時參加這次大會的中國代表是張太雷和瞿秋白。列寧表彰了馬三成及東乾騎兵團的平匪功績,了解中亞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列寧接見不僅是對馬三成個人的很高的榮譽,而且對東乾移民群體來說惹義更重大:正是這個重大歷史事件把東乾人與蘇維埃社會融為一體,使他們成為蘇維埃社會的一個成員。這也標誌著經過45年的風風雨雨(1878—1924),這批東乾難民才得到官方承認,他們才有了合法身份與地位。
後來,俄羅斯一位著名畫家符·福列克曼將這一珍貴的歷史鏡頭繪製成了一幅油麵,油畫下方寫的俄語就是《列寧會見馬三成》,畫面左側沙發上坐的是列寧,右側沙發上坐的是馬三成,中間站的就是著名的伏龍芝大將。這幅油畫至今仍保存在哈薩克斯坦國立博物館中。1985年阿拉木圖出版的《哈薩克斯坦大百科全書》中就收有“馬三成”、“東乾騎兵團”等條目,並刊有馬三成的大幅照片,可見馬三成及東乾騎兵團在中亞史冊上確實占有一席之地。

馬格子

馬格子·馬三成(1885—1938)是蘇俄內戰時期的英雄,是第二代東乾人中的傑出代表。馬格子實際上就是回民坊上說的馬雜子,俄文譯音馬格子。馬三成國內有人譯為馬山青,且這一譯名比較普遍。但據筆者兩次赴中亞實地考察,馬三成指馬家的第三個兒子,至今陝甘回族裡叫三成的人就不少。現家住坎不隆的馬家的第四代後人就曾告訴筆者,應譯成馬三成。而且,馬三成是這位東乾英雄的父姓,因為俄語中姓名由名字+父姓組成,這位英雄本人叫馬雜子,因為第一代過境定居的老者叫馬三成,其後人均以馬三成為父姓。至今東乾人都以第一代東乾人的姓名為父姓,這些父姓極富陝甘地方特色,如王老五、黑老五、白掌柜的、金家老四、馮二、馬五等等。馬格子·馬三成簡稱M·馬三成或直接叫馬三成,因為人們已經對這位英雄十分熟悉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