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菲耶羅歸來

馬丁·菲耶羅歸來

《馬丁·菲耶羅》是具有阿根廷風格的詩歌。它不僅是阿根廷的民族詩歌,而且也是阿根廷對西班牙語美洲文學統一性的傑出貢獻。

基本介紹

  • 書名:馬丁·菲耶羅歸來
  • 作者:何塞·埃爾南德斯
  • 譯者:振江
  • 開本:32開
數目信息,目錄,簡介,高喬史詩的巔峰,內容簡介,語言,結構,描寫,

數目信息

馬丁·菲耶羅歸來
書籍作者:(阿根延)趙何塞·埃爾南德斯振江譯
圖書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圖書售價:22.50元
圖書類別:文學
上書時間:2010-07-18
出版時間:1999-06
印刷時間:1999-06
開本:32開
ISBN:9787805679358
頁數:324頁
裝訂:平裝

目錄

譯序
前言
第一部:高喬人馬丁·菲耶羅
第二部:馬丁·菲耶羅歸來

簡介

《高喬人馬丁·菲耶羅》是上部。
《馬丁·菲耶羅》全詩分上下兩部:和《馬丁·菲耶羅歸來》總計46章,1588節,7210行。這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史詩,已成了阿根廷民族文學的瑰寶。它是拉丁美洲文學的典範之作,是三大高喬文學作品中最完美的一部。這部長詩揭露了政府官員欺壓老百姓,以及行賄、受賄和偷盜行徑,還鮮明地表示了反對崇拜歐洲,反對只看見歐洲文明,不重視民族文學的錯誤傾向,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民族精神。

高喬史詩的巔峰

埃爾南德斯的《馬丁·菲耶羅》阿根廷著名詩人何塞·埃爾南德斯(1834—1886)出生於一個莊園主家庭,他的經歷豐富,當過新聞記者、政治活動家和軍人。由於自幼開始的牧場勞動,他熟悉、了解高喬(也澤高卓)牧民,而且從精神、文化上,形成一種與高喬牧民割不斷的天然聯繫。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社會政治色彩,抗議腐朽政治、抗議對高喬牧民的迫害。人們認為,埃爾南德斯是阿根廷詩歌傳統的優秀繼承人,當然也是高喬人詩歌傳統的優秀繼承人。埃爾南德斯以高尚的美學格調,接受了他以前高喬人詩歌中的一切美好的東西。可以說他是高喬人詩歌藝術的集大成者。

內容簡介

在《馬丁·菲耶羅》這部詩歌中,講述了馬丁·菲耶羅一生不幸的遭遇和頑強的鬥爭,描寫了他十年流浪生活的苦楚。同許多普通高喬人一樣,馬丁·菲耶羅無辜被抓到邊防軍,把家產交給沒有經驗的妻子和年幼無知的孩子,歷盡了三年邊關從軍的苦痛。他偷跑回家,以為可以開始安定幸福的生活了,沒想到家裡已經空空如也,妻子和孩子都已不知去向。他只好離鄉背井,開始了孤獨、寂寞而艱辛屈辱的流浪生活。流浪中,由於遭受侮辱譏諷,他殺了一個黑人和一個高喬人,從而又成了一名在逃犯。這期間,他結識了克魯斯,兩人生死患難,穿過沙漠流落到了印第安人手中,當了五年俘虜,後來偶然逃出,又回到了高喬人居住的地方。在這裡他找到了自己的兒子,獲悉妻子已經不在人間。他用自己的親生經歷和體驗感觸,對兩個兒子進行了一番人生哲理的教育。父子三人最後各奔前程,自謀生路,全詩在馬丁·菲耶羅的自彈自唱中結束。

語言

《馬丁·菲耶羅》的語言也象它的詩體一樣,具有自己的特色。高喬詩歌要求描寫鄉村的題材和環境,並要求用高喬人的語言來描寫。高喬語言的構成,有多種因素:古代的語言、重音的移動、語音的變化、成語的移動。這首史詩在語言上十分簡潔、生動、形象,還用大量比喻深入淺出地表達思想,最突出的是用農村自然現象和動物對比。詩人這樣比喻思考的重要性:“反覆咀嚼的牛奶水最好。”這樣描寫一個吃醋的牧民:“我不喜歡別的公雞在我的母雞跟前咯咯叫。”對激動的準備戰鬥的牧民這樣描寫:“我的心像叫個不停的青蛙,起伏翻騰使我不得寧靜。”有的段落和詩句饒有意趣。比如勸人不要見異思遷,對愛情不忠實:
你別老換窩,沒好處,換了情人的母牛下犢晚。學老鼠。生在哪兒,就呆在哪兒,占著一角不動窩。

結構

長詩在結構上嚴謹有序。它夾敘夾議。上下兩部出版時間相差八年,但閱讀起來仍是渾然一體。這固然因為主人公一致,還與在情節安排和結構處理上非常勻稱和諧有關。在上下兩部的前奏中,有著相似的抒情章節和政治隱喻。主人公也都衝破了某種社會的束縛:在上部逃脫政府的追捕;在下部逃離印第安部落。而且前後都有親朋的聚會,相會後各自都要敘述自己的經歷,總之,全詩中,敘述、描寫和對話三種截然不同的形式被歌手有機地聯在一起,而正是詩人自己在擔任著解說。
史詩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於描繪出了高喬牧民的生活和他們的內心思想,尤其是刻劃了馬丁·菲耶羅這個形象。高喬牧民都是終生被追捕的逃犯,遭受著不可名狀的苦楚。他們面對困難,卻表現出了高傲不屈的性格。詩中這樣寫道:
不管多么痛苦惡運怎樣折磨,千萬不能,永遠不能低頭。
雖然生活極其貧困,他們卻不自卑,並用幽默詼諧的口吻自我解嘲。誰也不能剝奪,
上帝給我的“財富”,
我帶到世上來的,還要由我從世上把它帶走。貧困的生活,社會的壓迫,使得他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流浪生活中,牧民們上了自己的“大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哲學,並用通俗凝鍊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
將法津比作寶劍,這比喻十分恰當:誰持劍誰會看到,利刃應砍向何方。從來是劍刃向下,哪管他姓李姓張。
要想混得好,只有一個寶,個個笑臉相迎,處處點頭哈腰。

描寫

在描寫高喬牧民的同時,詩人重點寫了馬丁·菲耶羅。他是史詩主角,也是講故事的人,也是全詩中唯一有名有姓的人。馬丁·菲耶羅從“邊防軍”回家鄉,看到家園已成廢墟,兒子失散,妻子跟隨他人而去,他的心碎了,痛不欲生,但他沒有嚎陶大哭、捶胸頓足,也沒叫罵震怒,他哀哀地呻吟,傷感地原諒了他的妻子。後來,他結識了一個朋友克魯斯。這個人物的出場更加突出了馬丁·菲耶羅。從他的身上,馬丁·菲耶羅看到了自己。從文學角度講,克魯斯是馬丁·菲耶羅僅有的一個聽眾,但兩個人就可以互訴衷腸,避免總是一個人唱獨角戲。這樣,克魯斯就象古典史詩中英雄人物的侍從一樣,成了馬丁·菲耶羅的陪襯。此外,他的長子、次子的經歷也都豐富了故事情節,成了馬丁·菲耶羅的輔助形象。並以一家喻大家,展示了馬喬人的普遍命運和遭遇,從而構成對社會的批判。《馬丁·菲耶羅》還是一部用現代文學藝術技巧,精雕細刻而成的民間詩歌。它不僅沒有離開或破壞傳統的民間風格,而且賦予它更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從政治內容看,也不是無政治目的的即興詩歌,而是歌頌了為爭取自由、反對階級壓迫的鬥爭,揭發了社會問題,要求社會改革,有著深刻思想內容。因此,我們說《馬丁·菲耶羅》源於民間,集中了民間歌謠的一切優點。如高喬牧民都是即興詩人,相遇都要對歌,這種風俗由來已久,在潘帕斯草原上盛行流傳。對於這種民間藝術形式,這部史詩中也有生動的表現,馬丁·菲羅和一個黑人歌手的對歌,就寫得十分精彩和生動。
在論及《馬丁·菲耶羅》的文學地位時,有人將它和達到了騎士文學的高峰的話,那么《馬丁·菲耶羅》則達到了高喬史詩的頂峰,並且結束了高喬史詩的時代。據說史詩出版後深受阿根廷人民愛戴,他們把這部作品看成自己的民族史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