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詩話》是1999年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一浮,丁敬涵編注。
基本介紹
- 書名:馬一浮詩話
- 作者:馬一浮/丁敬涵
- ISBN:9787806167083
- 頁數:177頁
- 定價:11.0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9
- 裝幀:精裝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號湛翁、被褐,晚號蠲叟、蠲戲老人,上虞長塘鄉(今東關鎮)后庄村人。現代著名文史學家、書法家。
幼年隨父寓居四川成都,5歲始回紹興。15歲應縣試,中秀才,與魯迅先生同榜。一篇集句文章使主考湯壽潛讚嘆不已,名列榜首,被招為婿。婚後二年,夫人病死,立誓終身不再另娶。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與馬君武、謝無量在上海合辦《二十世紀翻譯世界》雜誌,介紹西方文學;二十九年六月,赴美國主辦留學生監督公署中文文牘。後又赴德國和西班牙學習外語。三十年,東渡日本學日文,回國後蟄居杭州,潛心學術研究。經常寫文投《獨立周報》、《民立報》,又依日文本重譯義大利人著《政治罪惡論》。曾譯《唐·吉訶德》,題為《稽先生傳》。作歌頌秋瑾的長篇詩歌《鑑湖女俠行》,代湯壽潛作讚頌徐錫麟的《烈士徐君墓表》,編《朱舜水遺書》。是第一個把德文版《資本論》帶到中國來的人,並且日譯數紙,使摯友何燮侯得以共讀。
辛亥革命後,湯壽潛出任浙江都督,不少人勸一浮走仕途,仍杜門不出,專一於考據、義理之學;且精研書法,合章草、漢隸於一體,終於自成一家,豐子愷稱之為“中國書法界之泰斗”。
1936年,蔣介石召見,許以官職,不為所動。1937年7月抗戰開始,先遷桐廬,再遷江西泰和。1938年夏,應竺可楨之聘,出任浙江大學教授。1939年初,應國民政府教育部聘,去廣西書院講學兩個月。後又去四川樂山縣烏尤寺任復性書院院長。1945年抗戰勝利後回杭州。
新中國成立後,繼續在杭州從事學術研究。歷任浙江文史研究館館長,第二、三屆政協全國委員會特邀代表。
著有《泰和會語》、《宜山會語》、《爾雅台答問》、《爾雅台答問續編》、《編年集》、《避寇集》、《朱子讀書法》、《蠲戲齋詩》、《復性書院講錄》、《道德經釋注》等。
幼年隨父寓居四川成都,5歲始回紹興。15歲應縣試,中秀才,與魯迅先生同榜。一篇集句文章使主考湯壽潛讚嘆不已,名列榜首,被招為婿。婚後二年,夫人病死,立誓終身不再另娶。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與馬君武、謝無量在上海合辦《二十世紀翻譯世界》雜誌,介紹西方文學;二十九年六月,赴美國主辦留學生監督公署中文文牘。後又赴德國和西班牙學習外語。三十年,東渡日本學日文,回國後蟄居杭州,潛心學術研究。經常寫文投《獨立周報》、《民立報》,又依日文本重譯義大利人著《政治罪惡論》。曾譯《唐·吉訶德》,題為《稽先生傳》。作歌頌秋瑾的長篇詩歌《鑑湖女俠行》,代湯壽潛作讚頌徐錫麟的《烈士徐君墓表》,編《朱舜水遺書》。是第一個把德文版《資本論》帶到中國來的人,並且日譯數紙,使摯友何燮侯得以共讀。
辛亥革命後,湯壽潛出任浙江都督,不少人勸一浮走仕途,仍杜門不出,專一於考據、義理之學;且精研書法,合章草、漢隸於一體,終於自成一家,豐子愷稱之為“中國書法界之泰斗”。
1936年,蔣介石召見,許以官職,不為所動。1937年7月抗戰開始,先遷桐廬,再遷江西泰和。1938年夏,應竺可楨之聘,出任浙江大學教授。1939年初,應國民政府教育部聘,去廣西書院講學兩個月。後又去四川樂山縣烏尤寺任復性書院院長。1945年抗戰勝利後回杭州。
新中國成立後,繼續在杭州從事學術研究。歷任浙江文史研究館館長,第二、三屆政協全國委員會特邀代表。
著有《泰和會語》、《宜山會語》、《爾雅台答問》、《爾雅台答問續編》、《編年集》、《避寇集》、《朱子讀書法》、《蠲戲齋詩》、《復性書院講錄》、《道德經釋注》等。
內容簡介
《馬一浮詩話》是馬一浮先生對友生的論詩語錄,論及我國詩歌的本質、創作、鑑賞批評諸方面,雖皆零星道來,確有精闢見解。該書對詩話作了準確的評價和概述,值得一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