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覃
- 分布: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均有。
- 來源:為側耳科植物香草的子實體
- 採集:春、秋、冬季均可收采
異名,來源,採集,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性味,歸經,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禁忌,名家論述,吃法,按語,
異名
香信(《本草求原》),香菇(《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
為側耳科植物香草的子實體。
採集
春、秋、冬季均可收采,採得後除去泥砂雜質,曬乾或焙乾。
化學成分
乾香蕈食部占72%,食部每100克中含水分13克,脂肪1.8克,碳水化物54克,粗纖維7.8克,灰分4.9克,鈣124毫克,磷415毫克,鐵25.3毫克,維生素B1-0.07毫克,B2-1.13毫克,尼克酸18.9毫克。新鮮香蕈除含水分85~90%外,固形物中含粗蛋白質19%,粗脂肪4%,可溶性無氮物質67%,粗纖維7%,灰分3%。蛋白質中含白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三者之比為100:63:2。乾香蕈尚含一種蛋白質,含量約2.35%,其中谷氨酸含量為17.5%。乾香蕈的水浸物中含組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天門冬氨酸、天門冬素、乙醯胺、膽鹼、腺嘌呤及痕跡量的三甲胺。脂肪的碘價為139,可見所含脂肪酸的不飽和度甚高。用乙醚抽提所得的油脂部分,不皂化物占30%,混合脂肪酸占60%;後者的飽和脂肪酸中:棕櫚酸占80%,蠟酸占10%;不飽和脂肪酸中:亞油酸占80%以上,油酸占10%;不皂化物中,除麥角甾醇外,尚有菌甾醇等。又含一種有強臭的"蠟",熔點38℃,分子中含-CHO,-SH,-SS-基。香蕈中的麥角甾醇,無論用日光或紫外線照曬,皆可轉變為維生素D2,故香蕈為抗佝僂病食物之一。香蕈含維生素C甚少(東北產者含0.27微克),又缺乏維生素A及A原。香蕈所含碳水化物以半纖維素為最多,此外尚有甘露醇、海藻糖、葡萄糖、糖原、戊聚糖、甲基戊聚糖等。香蕈的呈味物質,是一群水溶性物質,其中腺嘌呤是主要者之一;其香氣,新鮮者以松茸醇為主(占90%),此外尚含正戊基乙基酮4~6%;乾燥香蕈,香氣則以酮為主。浙皖製造乾香蕈,系在炭火上烤乾,烤乾後,才具有"香菇"的特有佳香,與新鮮者大不相同。新鮮香蕈含分解核酸的酶,水解核酸產生嘌呤等成分。香蕈所含降低血脂的物質有香蕈太生和2R-羥基-4-(9-腺嘌呤基)丁酸
藥理作用
香蕈有降低血清脂質的作用,在大鼠飼餵含香蕈的飲食(同時加膽甾醇1%,酪蛋白18%,棉子油5%)1~2月後,可使血清膽甾醇含量較不給香蕈的對照組為低,但肝臟中膽甾醇含量則與對照組無區別。在給膽甾醇1月後,再給香蕈也同樣有效(即血清膽甾醇水平下降之速度較不給香蕈者為快)。水及稀醇溶解之部分有效,而醚溶者無效。高脂血症的病人(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及高血壓病患者)連服香蕈有效成分150~300毫克/天15周后,甘油三酯、磷脂、總脂及非酯型脂肪酸均有所下降,停藥後血脂質梢上升,再給藥又可下降。肝功能(SGOT,SGPT,血清總蛋白量、凝血酶元等)則無任何影響。曾分離其有效成分,主要為Eritadenine;另分離出之次要成分為2R-羥-(-腺嘌呤基)-丁酸,效果遠較Eritadenine為差。
性味
甘,平。
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醫林纂要》:"甘,寒。"
歸經
①《本草求真》:"專入胃。"
②《本草再新》:"入肝經。"
功用主治
益胃氣,托痘疹。
①《日用本草》:"益氣,不飢,治風破血。"
②《本經逢原》:"大益胃氣。"
③《醫林纂要》:"可托痘毒。"
④《現代實用中藥》:"為補償維生素D的要劑,預防佝僂病,並治貧血。"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3錢。
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痧痘後、產後、病後忌之。"
名家論述
《本草求真》:"香蕈,食中佳品,凡菇稟土熱毒,惟香蕈味甘性平,大能益胃助食,及理小便不禁。然此性極滯濡,中虛服之有益,中寒與滯,食之不無滋害。取冬產肉厚,細如錢大者良。"
吃法
香蕈的很多,可配以青椒、瘦肉丁炒吃,亦可用來燉雞蛋、肉圓或煮湯吃,其味鮮甜,清香爽口。還可以把香蕈曬乾儲藏備食,吃時用熱水泡回即可。
按語
香蕈有“蘑菇皇后”、“乾菜之王”的美稱,因為它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在100克乾品中含蛋白質12.5克,脂肪1.8克,及多量的維生素B1、B2、B12、D以及鈣、磷、鐵等。香蕈中還含有30多種酶和18種胺基酸,人體所必需的8種胺基酸,香蕈中就含有7種。由此可見香蕈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不僅如此,臨床和動物實驗都證明香蕈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作用,故高脂血症、高血壓病、糖尿病之人食之頗宜。香蕈所含的香菇多糖具有增強腫瘤患者的抗體免疫功能,從而能治療或緩解腫瘤病人的病情。日本名古屋大學萬谷教授發現,香菇所含的特殊胺基酸,能使患者尿蛋白顯著下降,是急慢性腎炎,尿蛋白症的食療佳品。臨床資料表明,香菇可治療多種腎臟疾病,且無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