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磨山鰱魚

香磨山鰱魚

香磨山鰱魚,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鏈魚,又名白鏈、跳鏈,是木蘭縣最主要的淡水養殖魚類。香磨山鰱魚體態豐滿勻稱,體形側扁、稍高,頭較大,約為體長的1/4,鱗片細小,腹部近白色,無異味,口感甘而有質感,腥味淡而鮮味濃,肉質細嫩,商品魚每尾平均重達2-3千克,色澤純正,肉質白皙細膩、有嚼勁,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和多種微量元素。

2015年11月0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香磨山鰱魚”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磨山鰱魚 
  • 產地名稱: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
  • 品質特點:口感甘有質感,腥味淡而鮮味濃,肉質細嫩,富含蛋白質和微量元素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2314號
  • 批准日期:2015年11月05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特徵,內在品質指標,產地環境,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香磨山鰱魚體態豐滿勻稱,體形側扁、稍高,頭較大,約為體長的1/4,鱗片細小,腹部近白色,無異味,口感甘而有質感,腥味淡而鮮味濃,肉質細嫩,商品魚每尾平均重達2-3千克,色澤純正,肉質白皙細膩、有嚼勁,味道鮮美。

內在品質指標

香磨山鰱魚由於獨特的地理氣候和水文條件,使其生長周期長,年生長時間短,營養價值高,富含蛋白質和多種微量元素。每100克魚肉蛋白質含量大於15克,粗脂肪小於5%,含大於180毫克,含大於200毫克,含大於9毫克,含大於100毫克,含大於6毫克。不飽和脂肪酸占總脂肪酸含量≥70%。
香磨山鰱魚
香磨山鰱魚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木蘭縣全境三面環山,大體呈北高南低的地勢走向。北、東、西三面被低山及丘陵圍繞著;中西部為地勢較低的山間盆地,向西延伸到巴彥縣境內。東北部盆地的低山區,是境內最高地勢區,南部的沿江地帶地勢最低,地處五站鄉王家屯附近的松花江灘地,海拔高程僅107米。
香磨山鰱魚產於黑龍江省木蘭縣香磨山水庫。香磨山水庫位於松花江中游北岸,木蘭縣東興鎮境內。

氣候特徵

水庫所在的香磨山區域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降水集中,氣候溫熱,濕度大,日照長。春季風大,降水少,易發生乾旱。秋季氣溫急降,常有寒潮出現。香磨山氣候具有冬寒、春旱、夏雨多、秋霜早的特點,有著自己山區的小氣候,年平均氣溫1-3℃,年降水量656.37毫米,無霜期105-117天。

水文情況

香磨山水庫區域水資源豐富,天然水和可利用水資源儲量充足,積水面積1026公頃,平均水深4.5米,含地內泉水和水庫水的來源。水庫上游有木蘭達河、姑子庵河、石門子河、劉忠溝河四條河流,均屬松花江水系。香磨山的水質為碳酸鹽水,pH值6.7-7.6,總硬度2.3-3.5(德國度),離子總量82-116毫克/升,總礦化度2.18-3.18毫克/升。因上游植被良好,無工業污染,水質良好。因壩上是90%的森林密布山地和部分丘陵川地,衝擊下來的山水含有機物質多,生物量多,屬於肥水型水庫,適宜香磨山鰱魚生長。

歷史淵源

鏈魚,又名白鏈、跳鏈,是木蘭縣最主要的淡水養殖魚類。鏈魚最適宜的溫度為20℃至32℃,喜歡肥沃的水體,對低氧的耐性比草魚強,為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魚類。
香磨山水庫,因壩址在香磨山山谷,取名香磨山水庫。香磨山水庫始建於1958年,位於木蘭達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388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9700萬立方米,發電裝機容量500千瓦,是一座以防洪、灌溉、養魚、發電、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家級中型水庫。
香磨山鰱魚
香磨山水庫
香磨山水庫建成後,水庫養魚水面11250畝,還建有魚池61個,248畝。人們利用庫水發展養魚事業。庫中已有鯉魚、鏈魚、鯽魚等十幾種魚類,最大的每條達四十多斤,每年可向市場投放二千噸鮮魚。
1982年,水庫修建了三十六處魚苗孵化,面積達一百零八畝。年孵化鏈魚等各種魚苗二百多萬尾,不僅滿足水庫本身的需要,每年還可以支援水庫灌區內其它養魚戶近六十萬尾魚苗,使水庫灌區變成了魚米之鄉。

生產情況

2015年,木蘭縣地域保護範圍內香磨山鰱魚年產量300噸。

產品榮譽

2015年11月0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香磨山鰱魚”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香磨山鰱魚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東興鎮東聯村香磨山水庫。地理坐標東經127°56′36″-127°59′16″,北緯46°22′17″-46°24′37″之間。香磨山鰱魚養殖水面積1026公頃。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5-03-1747。
安全要求
香磨山鰱魚產品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香磨山鰱魚產地環境符合NY5051-2001淡水魚養殖用水水質要求。
2、品種選擇:香磨山鰱魚選用經審定推廣的,抗病性強的高產品種。魚种放養前須經檢驗、檢疫,選擇品質純正,健康無病,規格整齊的進行放養。
3、生產過程管理:香磨山鰱魚生產過程嚴格按照《木蘭縣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操作規程》操作。採用大水面自然增殖的養殖方式。
3.1、魚种放養:庫區水體條件要求:增殖區域水深應在1-1.5米左右,水質肥沃,水體透明度30-50厘米左右,水溫20°C左右。
3.2、放苗方法:
3.2.1、放魚種前用3%食鹽水浸浴5-8分鐘,放種時注意水庫水溫條件,當水庫水溫與運輸苗種器具水溫接近時投放魚種,魚種緩慢放入庫區。
3.2.2、放種前必須先了解天氣情況,避開大風暴雨天放苗。
3.3、飼料要求:不投放任何餌料,魚苗直接食用庫區水體中豐富的天然餌料。
3.4、水質管理:
3.4.1、水源為山區河流,無污染,保證庫區水質清新。
3.4.2、透明度是庫區水體理化因子的綜合指標反映水質的肥瘦,保持透明度在30-45厘米,保證養殖鰱魚得到最好的生長條件。
3.4.3、保持鰱魚生長區水體的pH值在7.0左右,如pH值低於6.8用生石灰調節。
3.5、日常管理:
3.5.1、以10-15日為周期捕一定量少量魚觀察鰱魚生長情況並做好記錄。
3.5.2、檢查庫區水體中敵害魚類情況並採用誘捕滅除。
3.5.3、及時檢查發現魚病並應生態及用生物學方法防治。
3.5.4、定期測定水溫、溶氧等水質指標,並做好記錄。
3.6、魚病防治:魚病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定期捕撈定量鰱魚進行檢測,定期監測庫區水質理化等指標,調節水質,創造良好的鰱魚生長環境。
4、產品捕撈及產後處理:香磨山鰱魚捕撈採用大網眼網具,捕撈生長周期3-5年以上、個體在2-3千克以上的成品魚;捕撈活魚暫養所用的場地、暫養設備環境無污染、安全衛生;暫養過程中所用的水是無污染的水,符合漁業用水的質量標準,不能用有污染的水體。運輸要求在清潔衛生的環境中裝運,並要保證鮮活。運輸工具應該是無毒、無異味、表面光滑的器具。銷售產品必須掛牌明示,外觀質量必須達到體表光澤無病灶,鱗片完整、色澤要求保持活體狀態固有體色;氣味達到無異味;活體肌肉緊密有彈性,體型達到自然、勻稱、不肥大。
5、生產記錄要求:香磨山鰱魚生產的全過程,要建立生產檔案,包括放養、生長、投入品、產品流向等,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專用標誌使用

符合要求的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香磨山鰱魚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