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史

香港電影史

香港電影史(1897—2006)》,52.2萬字,2007年6月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作者:趙衛防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研究員。

基本介紹

簡介,簡介,概述,總結,

簡介

書名:香港電影史(1897—2006)》,
作者:趙衛防
版本:2007年6月1版
字數:52.2萬字
定價:50.00

簡介

本書為中國內地第一部完整、系統論述香港電影從1897年4月傳入至2006年底一百年發展歷史的專著,在內容上體現出了如下特色:

概述

一、將香港電影發展史進行科學化地重新分期:
1、初創時期(1897-1945),2、延續時期(1946-1955),3、黃金時期(1956-1966),4、過渡轉型時期(1967-1979),5、繁榮時期(1980——1993),6、風格化時期(1994——2006)。在論述中,每個時期的流變都放在當時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背景中加以描述,其中特別注重論述香港和內地、台灣以及海外的互動關係,從而凸顯了立論的主軸:香港電影是在中原文化嶺南文化西方文化三者的歷史、文化和權力的“嬉戲”中此消彼長中成長發展的,因此有著複合文化體的特質。其變化的總趨勢是中原文化的強勢地位由強而弱,文化特性由體現國家民族意識和官方意識形態的精英性逐漸轉向根植於民間市井的世俗性和商業性。
二、在每個時期的論述中,除常規的美學發展史論述外,用專門的章節來論述香港電影工業史。與美學發展相比,香港電影工業發展更為成熟,這也是香港電影史有別於內地電影史和台灣電影史的的重要特色。傳統的中國電影史(包括內地電影史和台灣電影史),一般都沒有對產業模式的系統論述和分析,而本書在每章第一節都專門論述香港電影工業史,這將成為本書區別與同類成果的最主要的創新特色。
三、對一些過去內地電影學者更多從意識形態的視角出發來評述香港電影作品、人物及公司的觀點 進行了重新評定,本書試圖以更為客觀和學術的立場來重新定位香港電影史。儘量擺脫“中原心態”,破除內地以往存有的一些意識形態上的成見偏見(比方對粵語片發展特色不夠了解,對流行通俗的“商業片”的成見),對香港電影作品、作者作了較新的閱讀與評定。
四、側重於類型分析。香港電影的美學意義主要是類型的意義,因此本書以類型為論述主線,將香港電影的類型分為較為純粹的商業類型和文藝類型兩大類,譴責包括動作、喜劇、懸疑、科幻、戰爭、情色等類型,後者有言情、倫理、青春、寫實、歷史、歌舞、戲曲等諸多亞類型。此外本書還對香港電影各類型的比重進行了年代上的厘定:60年代中期之前以文藝類型為主,60年代中期之後新武俠片崛起,較為純粹的商業類型取代文藝類型,占據了香港電影的主流位置。但文藝類型並未退出香港影壇,它像一支清新的涓涓細流,滋養著主流商業電影的發展土壤,並為整體香港電影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內涵,努力提升著香港電影的文化品格。
五、除類型美學外,還總結了香港電影的其他兩大特色:娛樂精神主導的優生態創作鏈、從題材挖掘到表現形式力求極致化程度。類型美學和這兩大品格,構建起了香港電影的娛樂文明,也是香港電影最為重要的美學財富和產業經驗,對中國內地電影發展具有較強的借鑑意義。

總結

本書寫史方法仍按傳統編年史方法,力求通過對香港電影各個歷史時期的特徵展現,來描繪出百年來香港電影的流變過程,以及對當下整個華語電影的借鑑意義。但也引用了文化學理論、後現代主義理論、類型理論、變異理論、作者論及工業分析理論等作為框架,試圖更深刻地闡釋香港電影的發展軌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